早上随便翻了首诗学,一看似曾相识,从小就学过。今天先是在书上读了原诗,又上百度查译文,看了两个版本的解说,发现以前其实都是一知半解。包括现在,学的可能也并不深入,但应该比以前深一些。
这首诗杜甫写于54岁。当时他又病又老,还辞了官,本来去投靠他最好的朋友严武,可不巧,这个他最好又可以依靠的朋友又逝去了。那年春天的一天夜晚,诗人坐船漂在长江上,看到河岸边细草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而他孤独地坐在小船上,船上的桅杆高高直立着,他放眼望去,能看到低垂的星空,而眼前的平原看上去更加开阔。
此时,月亮照在江面,倒映在奔流江水中,月亮的倒影在水流中起起伏伏地涌动,诗人内心更不能平静,各种思绪也如江水般奔涌。想想自己年过半百,没有因为建功立业而树立一世之名,却只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被世人熟知,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现在他辞官回乡,世人只知道他又病又老应该休官回家,却不知道这官场恶人当道,排挤正直的人,让他无法伸展自己的抱负。此时,天空中飞过一只弱小又孤单沙鸥,诗人不禁感叹道:现在的我四处飘零,无依无靠,真像这只飞翔在天地间的小沙鸥啊。
以前只是背诵,感叹诗人能写出这么精妙的诗句,现在是细品,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在每一个年龄段对经典的体会真是不一样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两句写了时间地点,突出了细草的细和危樯的高以及诗人的孤独, 与二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星垂平野阔,仅5个字就在人眼间描绘出了千年前一直低垂到平原上的璀璨星空和天与地相融的景象,仅5个字就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状阔的气势。像一下子从小草微风岸的近景拉到了把一切都缩小的远景。
而下一句“月涌大江流',又一下子让本来静态的风景动了起来,而动景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月亮本在天上,不仅照见了奔流而下的大江,而且倒影也随奔流不息的江水不停地在水面上涌动。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也如这涌动的月影和奔流的江水一样,借自己的文字,将内心压抑已久的不平宣泄无余。
五六两句说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而七八两句写景又传情,一字一泪,把人生的悲伤具像化。想象着那天地间飘飞的沙鸥,读诗的人也不禁悲从中来,内心久久无法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