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魏公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的魅力在于广招贤才并且礼士;在于对待侯蠃故意刁难时的“色终不变”,“公子愈恭”;在于魏王懦弱不相助时,愿携宾客们“与赵俱死”;在于听闻计划中将军必死时的感性;在于在于自居时的诚实,自责时的诚恳;在于见毛公与薛公时的不耻下交;害怕平原君不愿见自己的谦虚,认为平原君有过错时坦率的表达不愿与之交往。无忌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男人,无论是请贤时的恭敬与执着,还是骄傲后的自责不已,都是那么的迷人。但终究还是遭人诽谤陷害,最终还是堕落于饮醇酒,近妇人。或许这不叫堕落,就好像一颗耀眼的星星总有它的寿命与命数,这是到了该黯淡的时候了。也说明他自己不想再爆发,甘于堕落。
    38 董羽琪

  • 这里我想分别来说说四公子给我的印象。
    首先是孟尝君,孟尝君是个善于用人,虚荣心强,有小才华但没有远见的功利主义。孟尝君在做太子之前,以“忘公家之事”、“不见一贤者”来诘难其父,这说明他权略过人,颇为自负。后来在逃离秦国之后,砍杀非议其貌的赵国百姓,则表面他极端的虚荣心和他的凶狠残暴。他任齐相后怂恿韩、魏对秦进行疯狂的报复,免相后,又怂恿秦伐齐来保住他的地位。这些无不看出他的自私。说他功利,具体表现在养士上,孟尝君和众宾客之间的关系就是以利益来维持的,因此在自己失势后,宾客们大多都离他而去。他用权利和金钱来吸引宾客,宾客离去后又怎么能怪他们呢?
    然后说说平原君,同其他三人相伴,平原君是个相当无能之人。他不识大体,他宠爱的美女在楼道上嘲笑蹩者,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在秦赵上党之争中,他因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于长平,邯郸几乎灭亡。赵国在他执政期间,赵国与秦国之间的相争使赵国步步衰落,这说明他的政治能力不高。最后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教胜利,主要的功劳还在于信陵君。总而言之,平原君只是个老好人、大忠臣,但能力并不出众。
    与平原君的平庸相比,春申君可以说是十分有才干的人了。春申君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春申君为相。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但是,后期的春申君二十多年高居相位,养尊处优,再加上形势比较安定,使他盲目乐观,缺乏忧患意识,从而变得平庸迟钝,对于他来讲可以说是一种退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春申君正是如此。
    最后便是信陵君了。之所以放在最后,就因为我认为信陵君的各项能力值都是四公子中最出色的。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有动魏国的心思。后来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王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四公子中最具有军事才能的,公认是信陵君魏无忌。杀晋鄙,窃兵符,胜秦国,著兵书都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在人品道德上信陵君也是无可挑剔的,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38班 吴精文

  •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礼贤下士,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但是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也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耐心地解释。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38席潇

  • 我叫魏无忌
    时间,总是把太多真相都掩埋了起来。当时的人,当时的情感,也都变为了文字,不可踹度。我们总在怀疑哪一部分才是历史,争端战争不断,让人们不仅感慨这到底是过去还是未来。不得不说,那些风流人事千年来依旧被传颂,仿佛白衣公卿们依旧裙带飘飞。
    魏信陵君,名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威震天下,抑郁而终。简单的一生,不凡而又不羁。在那场名为战国的军备竞赛中,带着他的人马华丽地登场又转瞬即逝。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居其首。不仅是赵王一句:“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相比于其他三公子,魏公子比孟尝君贤能,比平原君智慧,比春申君有勇气。他可以在宫闱里高谈阔论,可以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可以为屠夫和门卫驾车,也可以偷走魏王兵符。
    在四公子里,我觉得他是性格最鲜明的一个,敢作敢当,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也绝不后悔。在大家弱肉强食的战国里,幸好还有信陵君粉墨登场。
    他一个人,何以服天下?
    因为他是信陵君,他叫魏无忌,早已成了无敌的代名词,有着当扫天下敌的霸气。诸侯听之闻风丧胆,不仅害怕魏公子集团,更是畏惧这个人,由此,畏惧变为了敬畏来传颂千古。直至魏公子离世,魏王也不敢多活几年,匆匆离世。
    有的时候好羡慕那些不可触摸的时代,有巨星登场,有神话落幕。不用在意生前生后名,活着便当好好活着。魏无忌真的活得过于精彩,以至后来表扬声不绝。
    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卢楠: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公子,你无忌,也当无敌。
    公子,世界依旧在讴歌你的故事,我们仍然在战国等你回来......

  • emmm简单评价一下战国四公子吧。。
    孟尝君呢,爱面子,有沽名钓誉之嫌,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怂恿攻打自己的国家;略有远见,略有才华,从被父亲厌恶到立太子;善纳人言,对宾客也比较好(虽然可能只是为了名声而已)
    平原君,忠心耿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确实能力比较差emmm···
    上党之争,缺乏战略能力;毛遂自荐,缺乏用人能力;赵国衰落,也和他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有关系。总之就是个老好人,忠诚友善但比较笨办不了什么大事hhh
    信陵君嘛,感觉是四公子里最秀的,品德高尚,行为高雅,能力高强,完全符合绵中的“三高”要求hhh 政治军事能力都挺强的,可惜是个悲剧英雄
    春申君的话,能力高强但品德不高尚,行为不高雅,有私心,不忠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说是恶有恶报,可惜了一副人才。
    emmm以上为个人拙见 不足之处请斧正hhh

  • 本人对平原君的感受特别深,甚至还总结出平原君的进(净)化之路:joy:。他没有信陵君那样才华横溢,甚至也没有孟尝君那样富甲一方(有待考证),可以说纯属庸人一个。但大家都是庸人,所以我觉得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他的善于纳谏,正是由于他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与楚国的合纵中能取胜,在邯郸投降之际能“秦军为之却三十里”(这里感谢李同),也在后来请封之事中保持正轨。司马迁将平原君和虞卿放在一个故事里讲述,是为了表达对平原君的批评和对虞卿的赞扬,我认为不妥。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才华上平原君是一个“小白”,无法与虞卿匹敌,但他在净化之路这方面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再者,他对国家的忠心也是可以说死心塌地的,这一点就请孟尝君出来挨打:joy:
    总之,我喜欢这样的平原君,我不会成为你,但我可以吸收你。(有点不对的说)哈哈哈ヾノ≧∀≦)o
    ——38.母国宏

  • 孟尝君足智多谋,见识高,他能够打动秦、楚、粱、齐的国君希望委任他做相国,而五国能够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并追随其左右,足以见得他确实是有才华的。文中说道“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已故倾天下之士”,他广纳贤才,懂得用人待人之道。他放低自己身位,不惜花费产业,而厚养宾客,则贤能之士皆倾于己。他有一次在招待宾客时,有一人挡住了火光,客人便生气,认为饭的质量不相等,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菜和他相比,以说服众人。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同时,他也知错能改。冯援最初默默无闻,加之行事怪癖,因此并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用。但当冯谖崭露头角时,孟尝君心中十分愧疚,自责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于是请来冯谖,当面道歉。在真正认识到冯谖的远见卓识后,更是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一点儿也不摆官架子,充分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风度。
    但他也是个气度很小的人。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虽说此言夸大,不足信,但这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气度之小,自傲的特点。
    -----38(宁重翼)

  • 38班李堃钰
    战国四君子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信陵君魏无忌。
    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他“信陵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耳,清高绝世,才气纵横,风姿千年仅见。其言其事,钓客虽千载之后读之,仍为之心潮澎湃,倾心仰慕,以晚生竟未能一睹公子姿容为憾。”而这也正是我对他的仰慕。
    若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孟尝君一定是个很有品味的大叔,他收藏丰富却又稍有些偏狭,而信陵君则是可以与乞丐浊酒共饮而又血气方刚,从偶像剧中走出来的阔气少爷。
    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在赵国时不在乎赵胜的嘲讽,仍旧去拜访赵胜口中的酒鬼赌徒,最终赢得满门才子,连赵胜自己的门客也跳槽去了信陵君的门下。无论是用人识人还是讲究政治远见,赵胜都无法脱离自己出身的世俗框架,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等着贤才们自己投入怀抱,而信陵君却是出于贵族而不拘于贵族公子,既能礼贤下士也不乏翩翩公子的风度。
    魏公子目光深远,偷符杀将力解赵国之围,此举虽脱离不了道义,但我认为他更是为了国家,唇亡齿寒之理信陵君怎会不懂?秦若灭赵,魏国之覆亡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所以他宁愿自己背上叛国的骂名,以罪臣自居,为叛离祖国而抱憾。在那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未咏出,国家概念仍比较淡薄的年代,信陵君的举动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率五国之兵“破秦军、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在战场冲锋陷阵,彰显军事才能。
    是谁让高祖每过大梁而思念?又是谁被史太公独称为公子?大梁信陵君魏无忌尔。

  • 这世上从不存在君臣遇合。
    君遇臣,或臣遇君,不过是政治上的一场投资游戏。既入游戏,须知风险。古往今来,多少所谓的贤臣葬身鱼腹,不得善终,多少号称千秋万代的王朝毁于一旦,
    臣遇君,是攀权附势,借皇权达到自己的目的。位极人臣,也是给一个人装孙子,在千万人前作威作福,可笑可悲!朝庭上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已是常事,民生多艰,饿俘遍野也就成了名利的代价。在那个封建时代,有多少状元榜眼不是追逐功名利而梦想一睹龙颜。所谓明君,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中。
    君遇臣,是不折不扣的利用,是找一个听话的代言人管理各事务,从而减少自己负担。当皇帝,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煜是诗人而非皇帝,万历是木匠而非皇帝。臣是皇帝与民间的沟通人,臣不贤便害了整个王朝,所以克勤克俭的崇祯在临死前发出“诸臣误我”的感叹。
    君臣制度中,再好的君与再好的臣相遇,也是处于封建时代中,有封建,就有剥削。所以我说,君臣遇合,是否只是一个谎言?
    13班 高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