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魏无忌
时间,总是把太多真相都掩埋了起来。当时的人,当时的情感,也都变为了文字,不可踹度。我们总在怀疑哪一部分才是历史,争端战争不断,让人们不仅感慨这到底是过去还是未来。不得不说,那些风流人事千年来依旧被传颂,仿佛白衣公卿们依旧裙带飘飞。
魏信陵君,名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威震天下,抑郁而终。简单的一生,不凡而又不羁。在那场名为战国的军备竞赛中,带着他的人马华丽地登场又转瞬即逝。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居其首。不仅是赵王一句:“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相比于其他三公子,魏公子比孟尝君贤能,比平原君智慧,比春申君有勇气。他可以在宫闱里高谈阔论,可以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可以为屠夫和门卫驾车,也可以偷走魏王兵符。
在四公子里,我觉得他是性格最鲜明的一个,敢作敢当,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也绝不后悔。在大家弱肉强食的战国里,幸好还有信陵君粉墨登场。
他一个人,何以服天下?
因为他是信陵君,他叫魏无忌,早已成了无敌的代名词,有着当扫天下敌的霸气。诸侯听之闻风丧胆,不仅害怕魏公子集团,更是畏惧这个人,由此,畏惧变为了敬畏来传颂千古。直至魏公子离世,魏王也不敢多活几年,匆匆离世。
有的时候好羡慕那些不可触摸的时代,有巨星登场,有神话落幕。不用在意生前生后名,活着便当好好活着。魏无忌真的活得过于精彩,以至后来表扬声不绝。
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卢楠: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公子,你无忌,也当无敌。
公子,世界依旧在讴歌你的故事,我们仍然在战国等你回来......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生来不受父亲待见,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劝说父亲,改变了父亲对他的看法,并继承了封地与爵位。孟尝君招贤纳士,对他们不分贵贱,以礼相待,在当时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并得到了众多门客。
但我觉得,孟尝君的这些行为都被一样东西驱动着,那就是“利”。这里有两个例子:孟尝君让自己的舍人魏子去收地租,而魏子却以孟尝君的名义把这些钱赠给了一位贤德之人,孟尝君一怒之下赶走了魏子,但后来这个受了魏子馈赠的人以命相抵,让孟尝君能获得清白;穷困的冯驩刚依附孟尝君时可谓“骗吃骗喝”,孟尝君却忍着,还不断地提高他的待遇,之后冯驩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帮手。这两件事在最终的结果揭晓之前,孟尝君在表面上都是吃亏了的,舍人魏子给自己带来了损失,辞退魏子在孟尝君的眼中没有什么负面影响;而留住食客冯驩虽然会损失钱财,但是能保持自己善待宾客的形象,利大于弊。受到来自齐湣王的威胁时,孟尝君竟然背叛齐国,与齐国为敌,以求自己的存留。
孟尝君虽然广纳宾客,但他招揽宾客却不分类别,流亡之人、负罪之人都有,可谓鱼龙混杂,其中不少人都是混饭吃的,他却“自喜”,这说明了他崇尚名誉、虚荣心强。
由此看来,孟尝君绝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他崇尚功利,唯利是图,虚荣心强,没有忠义之士的气概,但他自己得以善终,没有死在各种斗争之中,可能是他能够权衡利弊的原因吧。
38班陈秋旭
朱英吧
其实我个人比较喜欢朱英,虽然他劝谏春申君没有被采纳,又恐怕会祸患殃及自身就逃跑了,看起来是有些自私自利,没有做到像其他人一样伟大,但是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是你自己不听我的劝谏,你的安危是安危,难道我的安危就不是安危了?我作为一个门客的责任已经尽了,难道还要我舍弃家人冒着被抄家的危险吗?)毕竟人都是这样,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对你好,也没有人会无穷无尽的对你好,他让我既感受到了一个人的报恩心理,你让我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真正的冷暖。 可能我的感觉有点特别😂😂
矦嬴
我会说他用自杀感动了我吗....... 一者,信陵君窃兵符的主意是侯嬴出的,怕魏王追究; 二者,朱亥是侯嬴介绍给信陵君的,并且告知信陵君用朱亥杀死晋鄙; 三者,侯嬴料想信陵君此去必不能再回来,也确实信陵君留在了赵国,士为知己者死,知己已走自己空留无意; 四者,侯赢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
大概就是这份壮士决心吧。
孟尝三千门客
35班 崔永康
孟尝君是齐国人,他从小就有反叛精神,可这样一个小时了了的人,却在长大后因为赵国人的讥讽,而灭了一个县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他为什么要养那三千门客了。我认为他实质上是为了“名”。
第一,有人说他是为了国家的昌盛,可能这是对的,因为孟尝君在最初的时候也劝过他父亲“今君又尚厚积馀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他父亲也听了,从此以后就以父子之礼对待他。可这能说明他是为了爱国就养门客吗?那不一定,因为在后面“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他就为了自保而去灭了齐国,如果他真的爱国,他就应该学习屈原而跳江自尽来表忠贞。
第二,孟尝君大范围招揽门客,只要是有能力者,皆可任之。文中就有这么两个人:“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而正是因为这些人使孟尝君逃过一劫又一劫,可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使薛地遭受了巨大的灾害。
所以,孟尝君为什么要养这么多门客呢?随着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腐败与衰落,天下大乱,诸侯兼并,世袭了许多代的贵族们突然开始面临灭族的危险。如何在这个乱世保存家园并壮大自己是每个诸侯国君和贵族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个时候,靠自己家族的富贵是指望不上的,家里的贵族经历了无数代的养尊处优,早已失去了救国救己的能力,要想正兴国家,只能靠贵族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无数的才子文人。那如何去寻找才子文人又是一个大问题,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把所有有本事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再去用他们。所以他为了自己能在乱世中活下去,为了自己的那一点虚荣心,就不顾门客的优劣,大范围招揽门客,最终使薛地遭殃,但他自己却寿终正寝.
总的来说我觉得孟尝君是一个聪明,但没有远见的人。
附:(对于孟尝君在赵国灭了一个县的人,我觉得并不是他心胸狭隘,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后,按照古人以貌取人的观点,天下来投靠他的门客势必会减少。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他不得不杀了全县的人)
emmm简单评价一下战国四公子吧。。
孟尝君呢,爱面子,有沽名钓誉之嫌,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怂恿攻打自己的国家;略有远见,略有才华,从被父亲厌恶到立太子;善纳人言,对宾客也比较好(虽然可能只是为了名声而已)
平原君,忠心耿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确实能力比较差emmm···
上党之争,缺乏战略能力;毛遂自荐,缺乏用人能力;赵国衰落,也和他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有关系。总之就是个老好人,忠诚友善但比较笨办不了什么大事hhh
信陵君嘛,感觉是四公子里最秀的,品德高尚,行为高雅,能力高强,完全符合绵中的“三高”要求hhh 政治军事能力都挺强的,可惜是个悲剧英雄
春申君的话,能力高强但品德不高尚,行为不高雅,有私心,不忠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说是恶有恶报,可惜了一副人才。
emmm以上为个人拙见 不足之处请斧正hhh
忘了……38.母国宏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大门客区)四大门客(矦嬴、冯驩、毛遂、朱英)谁给你印象最深?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欣赏?
当然是毛遂啦!简直是我的偶像!
他在向平原君推荐自己时,不畏惧平原君对自己的怀疑与不理解,借用平原君“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巧妙的回击说到自己没有“立见”是因为平原君没有给自己机会装入他的囊中,希望平原君给他这样的机会好使他“立见”。多么精确完美的打击!这也为后文平原君忏悔自己没有重视门客们做铺垫。
再者他在楚王面前无懈可击的辩论(或者说是威胁)将整个会议的气氛推向高潮。我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位臣子,面露愠色,按剑径直走向高高在上的楚王,楚王当然成懵逼状,就大呼“你**谁啊,竟敢在我面前撒野,我在和你大人谈话呢!”然而毛遂也不停下,拿着手里剑,义正言辞地对楚王吼道:“你歪啥子啊歪!我们早上就讨论的问题你们中午都还没决定,你歪啥子你歪!你就仗着你大楚帝国人多势众,生孩子谁不会啊!现在你的命就在我股掌之间,我的剑进一尺你便亡,退一尺你便活,没有谁能救你!我的大人在这里,你骂我就是对我大人的不敬。……现在我问你,你是答应,还是答应,还是答应?”楚王心惊胆战,so was 平原君,楚王一口一个大爷就答应了。(纯属瞎YY,但也根据史料)
有人会说毛遂太冒失,其实不然。当时也没有什么杀伤力很强的、足以一击毙命的类似于狙击枪的远程武器,而且楚王他老人家也没有禁止臣子携带武器,所以这种情况也是考虑在内的。我很佩服毛遂,不畏权威,坚持捍卫尊严。
当然是毛遂啦!简直是我的偶像!
他在向平原君推荐自己时,不畏惧平原君对自己的怀疑与不理解,借用平原君“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巧妙的回击说到自己没有“立见”是因为平原君没有给自己机会装入他的囊中,希望平原君给他这样的机会好使他“立见”。多么精确完美的打击!这也为后文平原君忏悔自己没有重视门客们做铺垫。
再者他在楚王面前无懈可击的辩论(或者说是威胁)将整个会议的气氛推向高潮。我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位臣子,面露愠色,按剑径直走向高高在上的楚王,楚王当然成懵逼状,就大呼“你**谁啊,竟敢在我面前撒野,我在和你大人谈话呢!”然而毛遂也不停下,拿着手里剑,义正言辞地对楚王吼道:“你歪啥子啊歪!我们早上就讨论的问题你们中午都还没决定,你歪啥子你歪!你就仗着你大楚帝国人多势众,生孩子谁不会啊!现在你的命就在我股掌之间,我的剑进一尺你便亡,退一尺你便活,没有谁能救你!我的大人在这里,你骂我就是对我大人的不敬。……现在我问你,你是答应,还是答应,还是答应?”楚王心惊胆战,so was 平原君,楚王一口一个大爷就答应了。(纯属瞎YY,但也根据史料)
有人会说毛遂太冒失,其实不然。当时也没有什么杀伤力很强的、足以一击毙命的类似于狙击枪的远程武器,而且楚王他老人家也没有禁止臣子携带武器,所以这种情况也是考虑在内的。我很佩服毛遂,不畏权威,坚持捍卫尊严。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大门客区)四大门客(矦嬴、冯驩、毛遂、朱英)谁给你印象最深?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欣赏?
本人对平原君的感受特别深,甚至还总结出平原君的进(净)化之路。他没有信陵君那样才华横溢,甚至也没有孟尝君那样富甲一方(有待考证),可以说纯属庸人一个。但大家都是庸人,所以我觉得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他的善于纳谏,正是由于他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与楚国的合纵中能取胜,在邯郸投降之际能“秦军为之却三十里”(这里感谢李同),也在后来请封之事中保持正轨。司马迁将平原君和虞卿放在一个故事里讲述,是为了表达对平原君的批评和对虞卿的赞扬,我认为不妥。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才华上平原君是一个“小白”,无法与虞卿匹敌,但他在净化之路这方面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再者,他对国家的忠心也是可以说死心塌地的,这一点就请孟尝君出来挨打。
总之,我喜欢这样的平原君,我不会成为你,但我可以吸收你。(有点不对的说)哈哈哈ヾノ≧∀≦)o
——38.母国宏
孟尝君足智多谋,见识高,他能够打动秦、楚、粱、齐的国君希望委任他做相国,而五国能够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并追随其左右,足以见得他确实是有才华的。文中说道“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已故倾天下之士”,他广纳贤才,懂得用人待人之道。他放低自己身位,不惜花费产业,而厚养宾客,则贤能之士皆倾于己。他有一次在招待宾客时,有一人挡住了火光,客人便生气,认为饭的质量不相等,孟尝君亲自端着自己的饭菜和他相比,以说服众人。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同时,他也知错能改。冯援最初默默无闻,加之行事怪癖,因此并没有受到孟尝君的重用。但当冯谖崭露头角时,孟尝君心中十分愧疚,自责说:“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于是请来冯谖,当面道歉。在真正认识到冯谖的远见卓识后,更是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一点儿也不摆官架子,充分表现了他虚怀若谷的风度。
但他也是个气度很小的人。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见了后便都嘲笑说:“原来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丈夫,如今看到他,竟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揶揄他的话,大为恼火。随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虽说此言夸大,不足信,但这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气度之小,自傲的特点。
-----38(宁重翼)
38班李堃钰
战国四君子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信陵君魏无忌。
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他“信陵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耳,清高绝世,才气纵横,风姿千年仅见。其言其事,钓客虽千载之后读之,仍为之心潮澎湃,倾心仰慕,以晚生竟未能一睹公子姿容为憾。”而这也正是我对他的仰慕。
若放到现代社会来看,孟尝君一定是个很有品味的大叔,他收藏丰富却又稍有些偏狭,而信陵君则是可以与乞丐浊酒共饮而又血气方刚,从偶像剧中走出来的阔气少爷。
他尊重人才,礼贤下士,在赵国时不在乎赵胜的嘲讽,仍旧去拜访赵胜口中的酒鬼赌徒,最终赢得满门才子,连赵胜自己的门客也跳槽去了信陵君的门下。无论是用人识人还是讲究政治远见,赵胜都无法脱离自己出身的世俗框架,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等着贤才们自己投入怀抱,而信陵君却是出于贵族而不拘于贵族公子,既能礼贤下士也不乏翩翩公子的风度。
魏公子目光深远,偷符杀将力解赵国之围,此举虽脱离不了道义,但我认为他更是为了国家,唇亡齿寒之理信陵君怎会不懂?秦若灭赵,魏国之覆亡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所以他宁愿自己背上叛国的骂名,以罪臣自居,为叛离祖国而抱憾。在那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未咏出,国家概念仍比较淡薄的年代,信陵君的举动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率五国之兵“破秦军、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在战场冲锋陷阵,彰显军事才能。
是谁让高祖每过大梁而思念?又是谁被史太公独称为公子?大梁信陵君魏无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