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大家一定知道齐国的孟尝君吧,今天我读了《孟尝君列传》,体会到了孟尝君对国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谋,待人和气,礼贤下士,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谦让,他虽然出身低贱,门第低下,但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尝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养活他,但是他的妻子偷偷养活了他。孟尝君从小就苦读兵书,一有空就学习,十二岁时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兵书来滔滔不绝。这时候他的父亲靖郭君才开始器重他,让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国使者。孟尝君对卫国使者说了降齐国和联盟的好处,卫王立刻降了齐国,从此孟尝君的名声也传扬各国。晋楚两国请孟尝君为太子,孟尝君急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背叛国家,做出不忠义的事。齐威王同大臣苏代前来迎孟尝君,封他为丞相。在后来的日子里,孟尝君又利用秦与韩、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机出兵,夺取了三郡,受到了齐王的信任。奸臣吕计心怀嫉妒,诬陷孟尝君反叛齐国,当时的齐闵王是个昏君,他听信谗言,便准备对孟尝君削职,许多人暗暗唾骂齐闵王昏庸,朝廷的忠臣个个辞官回乡。孟尝君见因为自己使得朝廷大乱,便弃官回乡。

      从孟尝君的身上我体会到了我们要勤学苦练、奋发图强地学习,用功读书,为国家奉献自己知识的力量,长大好好报效祖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面对极大的诱惑时,也不能做出对国家有伤害的事情,不能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当别人误解你时,你要冷静,不能冲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别人说出自己并没有做这件事情,耐心地解释。要以大局为重,宁可舍弃自己利益。不能因为别人的对自己的偏见从而放弃,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38席潇

  • emmm简单评价一下战国四公子吧。。
    孟尝君呢,爱面子,有沽名钓誉之嫌,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怂恿攻打自己的国家;略有远见,略有才华,从被父亲厌恶到立太子;善纳人言,对宾客也比较好(虽然可能只是为了名声而已)
    平原君,忠心耿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确实能力比较差emmm···
    上党之争,缺乏战略能力;毛遂自荐,缺乏用人能力;赵国衰落,也和他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有关系。总之就是个老好人,忠诚友善但比较笨办不了什么大事hhh
    信陵君嘛,感觉是四公子里最秀的,品德高尚,行为高雅,能力高强,完全符合绵中的“三高”要求hhh 政治军事能力都挺强的,可惜是个悲剧英雄
    春申君的话,能力高强但品德不高尚,行为不高雅,有私心,不忠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说是恶有恶报,可惜了一副人才。
    emmm以上为个人拙见 不足之处请斧正hhh

  •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emmmmm请彭老师原谅我一个假期没写东西所以tan90°的文笔(ಥ_ಥ) ,本人刍议如下:)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读《魏公子列传》有感
    《魏公子列传》很有意思,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没有像以前一样磨磨唧唧分成好几次。《史记》也读了这么十来篇了,它让我第一次觉得,历史是活的。它如此鲜活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留给世人一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魏无忌,令人回味。
    太史公对魏无忌着墨颇多,著《魏公子列传》时,想必也是将满怀赞叹与惋惜倾注于笔端。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战国四公子,太史公将其他三位都以“xx君”称之,仅对信陵君句句以“公子”呼之,全篇可能有上百次吧,可谓无限唱叹,无限低徊。
    礼贤下士几乎是战国时各国名士都做到的一点,但是公子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最好。“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面对侯嬴的为难考验,仍彬彬有礼、恭敬如故,放下身段去待人,可谓对得起“君”这个字了。想那公子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面对众人诧异的眼神,目光定然依旧温和真诚;想那公子在高客满堂的宴会上,面对王侯将相的惊诧,眼中也定然是满满的尊重;如此以自己一颗真心待人,自然换得侯生的坦诚和智慧的回报。没有这温润如玉的无双公子,怎能在史上留下“士为知己者死”的一段佳话?
    其实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字字句句去剖析一篇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文章,着实是失了一些意趣。但这样抛去了刚看完时的满腔感慨,我开始了理性一点的看待——窃符救赵这件事,是不是还是有一点点莽撞了?如果只是为了“急人之困”的名声或是姐弟情谊去救赵,成功了倒好说,一旦失败,救人不成反招秦国记恨,毁了魏国,他有何颜面面对魏国百姓?又当以何面目立天下乎?
    转念一想,或许公子考虑得更多的应该还是魏国的安危吧。他比魏王更清楚的意识到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必须救赵!即使犯下死罪,背负骂名!(算了,理科生真的不懂历史,战国的各种谋士真的搞得我脑壳痛……)
    即使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公子,结局也终是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生。当别国离间成功,魏王嫉贤妒能,打击忠良,这位志在邦国、在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翩翩公子,突然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在寂寞抑郁中选择了“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进妇女”的生活方式,如此“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一个豪情万丈的男人被逼到政治的荒岛,结局真真令人扼腕叹息!
    肝胆酬思屠肆侠,英雄求死酒杯阑。不论如何,公子是成功的,五千年文明中,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