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我叫魏无忌
    时间,总是把太多真相都掩埋了起来。当时的人,当时的情感,也都变为了文字,不可踹度。我们总在怀疑哪一部分才是历史,争端战争不断,让人们不仅感慨这到底是过去还是未来。不得不说,那些风流人事千年来依旧被传颂,仿佛白衣公卿们依旧裙带飘飞。
    魏信陵君,名无忌,战国四公子之首,礼贤下士,窃符救赵,威震天下,抑郁而终。简单的一生,不凡而又不羁。在那场名为战国的军备竞赛中,带着他的人马华丽地登场又转瞬即逝。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居其首。不仅是赵王一句:“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相比于其他三公子,魏公子比孟尝君贤能,比平原君智慧,比春申君有勇气。他可以在宫闱里高谈阔论,可以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可以为屠夫和门卫驾车,也可以偷走魏王兵符。
    在四公子里,我觉得他是性格最鲜明的一个,敢作敢当,说做就做,不拖泥带水,也绝不后悔。在大家弱肉强食的战国里,幸好还有信陵君粉墨登场。
    他一个人,何以服天下?
    因为他是信陵君,他叫魏无忌,早已成了无敌的代名词,有着当扫天下敌的霸气。诸侯听之闻风丧胆,不仅害怕魏公子集团,更是畏惧这个人,由此,畏惧变为了敬畏来传颂千古。直至魏公子离世,魏王也不敢多活几年,匆匆离世。
    有的时候好羡慕那些不可触摸的时代,有巨星登场,有神话落幕。不用在意生前生后名,活着便当好好活着。魏无忌真的活得过于精彩,以至后来表扬声不绝。
    国子: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天下。
    李白: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卢楠:昔闻贵公子,乃是信陵君。剑气连秋水,英风迈长云。
    公子,你无忌,也当无敌。
    公子,世界依旧在讴歌你的故事,我们仍然在战国等你回来......

  • 孟尝三千门客
    35班 崔永康
    孟尝君是齐国人,他从小就有反叛精神,可这样一个小时了了的人,却在长大后因为赵国人的讥讽,而灭了一个县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他为什么要养那三千门客了。我认为他实质上是为了“名”。
    第一,有人说他是为了国家的昌盛,可能这是对的,因为孟尝君在最初的时候也劝过他父亲“今君又尚厚积馀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他父亲也听了,从此以后就以父子之礼对待他。可这能说明他是为了爱国就养门客吗?那不一定,因为在后面“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他就为了自保而去灭了齐国,如果他真的爱国,他就应该学习屈原而跳江自尽来表忠贞。
    第二,孟尝君大范围招揽门客,只要是有能力者,皆可任之。文中就有这么两个人:“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而正是因为这些人使孟尝君逃过一劫又一劫,可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使薛地遭受了巨大的灾害。
    所以,孟尝君为什么要养这么多门客呢?随着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腐败与衰落,天下大乱,诸侯兼并,世袭了许多代的贵族们突然开始面临灭族的危险。如何在这个乱世保存家园并壮大自己是每个诸侯国君和贵族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个时候,靠自己家族的富贵是指望不上的,家里的贵族经历了无数代的养尊处优,早已失去了救国救己的能力,要想正兴国家,只能靠贵族以外的力量,那就是无数的才子文人。那如何去寻找才子文人又是一个大问题,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把所有有本事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再去用他们。所以他为了自己能在乱世中活下去,为了自己的那一点虚荣心,就不顾门客的优劣,大范围招揽门客,最终使薛地遭殃,但他自己却寿终正寝.
    总的来说我觉得孟尝君是一个聪明,但没有远见的人。
    附:(对于孟尝君在赵国灭了一个县的人,我觉得并不是他心胸狭隘,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如果这件事情传出去后,按照古人以貌取人的观点,天下来投靠他的门客势必会减少。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名”,他不得不杀了全县的人)

  • (emmmmm请彭老师原谅我一个假期没写东西所以tan90°的文笔(ಥ_ಥ) ,本人刍议如下:)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读《魏公子列传》有感
    《魏公子列传》很有意思,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没有像以前一样磨磨唧唧分成好几次。《史记》也读了这么十来篇了,它让我第一次觉得,历史是活的。它如此鲜活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留给世人一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魏无忌,令人回味。
    太史公对魏无忌着墨颇多,著《魏公子列传》时,想必也是将满怀赞叹与惋惜倾注于笔端。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战国四公子,太史公将其他三位都以“xx君”称之,仅对信陵君句句以“公子”呼之,全篇可能有上百次吧,可谓无限唱叹,无限低徊。
    礼贤下士几乎是战国时各国名士都做到的一点,但是公子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最好。“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面对侯嬴的为难考验,仍彬彬有礼、恭敬如故,放下身段去待人,可谓对得起“君”这个字了。想那公子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面对众人诧异的眼神,目光定然依旧温和真诚;想那公子在高客满堂的宴会上,面对王侯将相的惊诧,眼中也定然是满满的尊重;如此以自己一颗真心待人,自然换得侯生的坦诚和智慧的回报。没有这温润如玉的无双公子,怎能在史上留下“士为知己者死”的一段佳话?
    其实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字字句句去剖析一篇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文章,着实是失了一些意趣。但这样抛去了刚看完时的满腔感慨,我开始了理性一点的看待——窃符救赵这件事,是不是还是有一点点莽撞了?如果只是为了“急人之困”的名声或是姐弟情谊去救赵,成功了倒好说,一旦失败,救人不成反招秦国记恨,毁了魏国,他有何颜面面对魏国百姓?又当以何面目立天下乎?
    转念一想,或许公子考虑得更多的应该还是魏国的安危吧。他比魏王更清楚的意识到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必须救赵!即使犯下死罪,背负骂名!(算了,理科生真的不懂历史,战国的各种谋士真的搞得我脑壳痛……)
    即使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公子,结局也终是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生。当别国离间成功,魏王嫉贤妒能,打击忠良,这位志在邦国、在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翩翩公子,突然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在寂寞抑郁中选择了“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进妇女”的生活方式,如此“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一个豪情万丈的男人被逼到政治的荒岛,结局真真令人扼腕叹息!
    肝胆酬思屠肆侠,英雄求死酒杯阑。不论如何,公子是成功的,五千年文明中,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足矣。

  • @_complicated_ 35,凌潇逸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emmmmm请彭老师原谅我一个假期没写东西所以tan90°的文笔(ಥ_ಥ) ,本人刍议如下:)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读《魏公子列传》有感
    《魏公子列传》很有意思,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没有像以前一样磨磨唧唧分成好几次。《史记》也读了这么十来篇了,它让我第一次觉得,历史是活的。它如此鲜活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留给世人一个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魏无忌,令人回味。
    太史公对魏无忌着墨颇多,著《魏公子列传》时,想必也是将满怀赞叹与惋惜倾注于笔端。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战国四公子,太史公将其他三位都以“xx君”称之,仅对信陵君句句以“公子”呼之,全篇可能有上百次吧,可谓无限唱叹,无限低徊。
    礼贤下士几乎是战国时各国名士都做到的一点,但是公子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最好。“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面对侯嬴的为难考验,仍彬彬有礼、恭敬如故,放下身段去待人,可谓对得起“君”这个字了。想那公子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面对众人诧异的眼神,目光定然依旧温和真诚;想那公子在高客满堂的宴会上,面对王侯将相的惊诧,眼中也定然是满满的尊重;如此以自己一颗真心待人,自然换得侯生的坦诚和智慧的回报。没有这温润如玉的无双公子,怎能在史上留下“士为知己者死”的一段佳话?
    其实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字字句句去剖析一篇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文章,着实是失了一些意趣。但这样抛去了刚看完时的满腔感慨,我开始了理性一点的看待——窃符救赵这件事,是不是还是有一点点莽撞了?如果只是为了“急人之困”的名声或是姐弟情谊去救赵,成功了倒好说,一旦失败,救人不成反招秦国记恨,毁了魏国,他有何颜面面对魏国百姓?又当以何面目立天下乎?
    转念一想,或许公子考虑得更多的应该还是魏国的安危吧。他比魏王更清楚的意识到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齿寒,必须救赵!即使犯下死罪,背负骂名!(算了,理科生真的不懂历史,战国的各种谋士真的搞得我脑壳痛……)
    即使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公子,结局也终是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生。当别国离间成功,魏王嫉贤妒能,打击忠良,这位志在邦国、在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翩翩公子,突然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在寂寞抑郁中选择了“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进妇女”的生活方式,如此“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一个豪情万丈的男人被逼到政治的荒岛,结局真真令人扼腕叹息!
    肝胆酬思屠肆侠,英雄求死酒杯阑。不论如何,公子是成功的,五千年文明中,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足矣。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120
    史记(十一)吕太后本纪

    点击可看上一篇 《史记·吕太后本纪》,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描写得生动详细,让人充分见识到了古代封建社会高层权力斗争的残酷激烈和冷血无情。在一个以人治为主体的封建政治体系中,身...

  • 120
    读《史记》之吕太后本纪—乱世之功,治世之能

    开篇提到吕太后者,高祖刘邦患难之妻,就是吕雉,她生了孝惠帝、鲁元公主。在我以前的概念里,这个吕雉就是个老妖婆,恶魔的代名词。因为她太狠了,太绝了,太无情了。我想到了另外的一个...

  •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
    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为了弥补君主在才能上的先天不足,君主专制
    制度势必会借助官僚组织的理性和智能因素,从而也就客观上提供了
    空间,使官僚组织的自主性得以发育形成,可见,在中国,官僚组织
    的自主性不仅消极地表现为一种君主意志所左右,维护自身运行规则
    的客观化独立倾向,更表现为一种积极的目标追求和道德承当精神,
    从而造成君权与相权的摩擦。
    君权与相权冲突最主要的使制性根源有:一、在君臣矛盾关系中,
    宰相处于首当其冲的特殊地位; 二、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又是
    封建社会中最有组织性的社会力量之一; 三、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
    织必然会在通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自主
    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
    的力量。
    君权相权的冲突又是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差别,利益冲突关系的反
    映,一方面表现为君权所代表的私制和土地阶级的整体利益直接相违
    背,君主因为个人的失天性“天能”而无法起到平衡,协调各种利益
    关系作用,这时,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表现出某种“集体的理型
    或政治眼光,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去制约或矫正君权,在某些
    情况下也可能表现为,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也会论为追逐小团
    私利的工具,这时君主基于个人和整体的利益加强对官僚组织的整顿
    和控制。君相权的冲突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矫正了君主专制自我
    调节机制,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正是实现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一种形
    式,从总体上看,这种冲突削落了相权,但巩固了皇权,有利于政治
    秩序的稳定和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实现。
    16 巫宜蔓

  • 这世上从不存在君臣遇合。
    君遇臣,或臣遇君,不过是政治上的一场投资游戏。既入游戏,须知风险。古往今来,多少所谓的贤臣葬身鱼腹,不得善终,多少号称千秋万代的王朝毁于一旦,
    臣遇君,是攀权附势,借皇权达到自己的目的。位极人臣,也是给一个人装孙子,在千万人前作威作福,可笑可悲!朝庭上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已是常事,民生多艰,饿俘遍野也就成了名利的代价。在那个封建时代,有多少状元榜眼不是追逐功名利而梦想一睹龙颜。所谓明君,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中。
    君遇臣,是不折不扣的利用,是找一个听话的代言人管理各事务,从而减少自己负担。当皇帝,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煜是诗人而非皇帝,万历是木匠而非皇帝。臣是皇帝与民间的沟通人,臣不贤便害了整个王朝,所以克勤克俭的崇祯在临死前发出“诸臣误我”的感叹。
    君臣制度中,再好的君与再好的臣相遇,也是处于封建时代中,有封建,就有剥削。所以我说,君臣遇合,是否只是一个谎言?
    13班 高子凌

  • 16班 雷益宁
    “君”与“臣”,这是于我们已然遥远的一种扭曲,不,或者说应该是特殊的关系。不同于现在的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上下级的关系,其代表着一种特殊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很常见的制度——封建制度。封建,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这种因权力过于集中的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实则根本就是相互之间为各自的利益而对另外一人的利用。皇帝渴求贤臣,虽说是顾全大局,为了维护国家的长久,但实际则是为了自己的统治的巩固。而臣子想为皇帝,为国家进献良策,指点江山,实际上是为了自己能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像刘邦与韩信,朱元璋与蓝田,谁不是君明臣贤,但最后,都以功臣的惨死而告终。因此,君臣关系实际是一种扭曲的存在。

  • 《屈贾》:才华与胸襟

    苏轼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你对此有何看法?你认为才华和胸襟有什么关系? 要求: 一、采用“观点+结合史记原文+类比或对比材料分析+结论”; 二、60...

  •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

  • 《屈贾》:讨论借鉴

    溯 流 ——感怀屈原 绵阳中学高2012级44班 黄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时光是汨罗江的洪流,有人驻守岸...

  • 120
  • 120
  • 16班 蒋佳芮
    君臣的明与昏事实上更像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但表面的明与昏并不是事实。那么假设君明为A,君昏为a,臣昏为B,臣明为b。
    君明臣昏,说明君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明智,否则他怎么可能选拔到腐朽的臣子。所以表面是AAB_,事实是AA显性致死,留下的是aaB_。
    君昏臣明,臣子的意见不被君王接纳,无利于国。中兴受阻,盛世中断,如同唐明皇从开元盛世堕落到安史之乱。aabb,bb隐性致死,不足以使aa回归正途。
    君明臣明,则是最理想的境界,AAbb。但也有例外。三国末期,蜀刘禅继位,姜维、蒋琬、费祎辅佐。刘禅是位明君,然而历史将他丑化。魏军兵临城下他开门投降,无非是怕杀红了眼的魏军屠城;乐不思蜀,是保全生命的不得已之策,为了能够归蜀,中兴复国。由于战乱时期的环境问题,基因变异,因此成为了笑话。
    他们的故事我们看着评着,硬生生的把他们归为昏或明、成功或失败。人们被符号所界定,想要冲破围笼,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人禁锢地更加牢固。我们彼此束缚、囚禁,成为了最不想变成的那个自己。
    基因的故事到底不能说明什么,变数太多,你我猜也猜不透。

  •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主流,为入世哲学;道家哲学则为出世哲学,自价值观上两者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对立。但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儒道也是互补的——积极入世的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而当其于现世中受到阻遏时,作为思想信仰的另一个极端,道家思想则为被现实淘汰了的竞争者们提供了心灵的归宿。一些怀着厌世情绪的人,便以道家思想作为心理的安慰与寄托。诚然,儒、道哲学作为不同的哲学思想派系,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二者又同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价值取向、审美境界、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相同点。16凌潇逸

    《屈贾》:儒与道的碰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道家的选择。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就是一场儒与道的价值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碰撞? 要求: 一、采用“观点...

  • 儒与道的碰撞
    是独善其身还是兼善天下,这个至今都未解决的问题或许永远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这已经不单单一个选择,更是双种思想的抉择,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主观,各有各的道理,而这也是我国两大主流思想儒与道的碰撞.
    当屈原从被重用然后一步步被陷害直到被贬,屈原可谓是受尽磨难,可是说是天下人皆有负与他,但忠义的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他的灵魂,既然无力报国,便只好以死殉国,以示忠心,可这真的是唯一的,最好的做法吗?
    屈原来到江边,在离世之前,与一个渔夫发生了一段争执,渔夫问他:“何必非要重视那所谓的名节,为何不随遇而安?”屈原说:“谁愿意在刚沐浴过后穿脏衣服呢?我宁死也不愿被昏暗的世界所遮蔽.”随后便跃身江中,葬身鱼腹,我想渔夫会感叹:“施压,或许没人愿意但这并不代表不可以这样,穿一身脏衣服又能怎样,身外之物罢了.”
    这就是提到之间不可跨越的一条界线,儒者 ,重名节,道者,重精神,儒家重在修身,而道家,修心才是重中之重.
    儒,知不可为而为之,道,知不可而安之若素,正如这屈原与渔夫,可要说谁对谁错 ,谁又说得清呢?
    16陈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