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复盘
1.曾国藩的成功源于老曾家的科举梦。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因过路老头和他孙子说的一句话:“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珍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之后发誓要兴家立业。勤劳发家之后,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架势,要培养子孙读书当官,让曾家真正发达起来,而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宋在太笨,屡考不中,所以又将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曾国藩5岁就开蒙,8岁就读完了五经,9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14岁开启科考生涯。在长孙前几次落第之后,祖父曾玉屏没有气馁,他依然支持孙子继续考。所以曾国藩最终的成功与祖父的支持和坚持是分不开的。
2.曾国藩是成功源于挫折后的思考。
曾国藩和父亲履考履不中,辛苦不说还受到屈辱。在一次科考时,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将本次的考卷的“文理欠通”当成了反面典型。这次的批责对曾国藩刺激很大。反思自己,找出失败原因:
01.自己太笨了。经过翻确实很用功,并且和爷爷一样很倔强。
02.父亲曾麟书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后来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作文做对比,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他接下来就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03.结果在中了秀才的第二年又中了举人。考秀才考的如此艰难,而考举人却很顺利。这是因为他已经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 所以事实证明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3.曾国藩打通科举之路源于“尚拙”的人生哲学。
01.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99%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02.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他靠的完全是笨功夫。
001.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为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002.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003.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虽然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考的都很顺利,因为基础打的牢。他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曾国藩在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但是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的境界,左宗棠、李鸿章远不如他,其中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他们缺乏曾国藩的“笨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