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读《非暴力沟通》前六章,这本书共13章。看了序言,读之前对这本书没有很大期待,但有好奇,带着好奇,去发现。这是愉快的阅读体验。
读到第六章才开始有点理解,为什么叫非暴力沟通。在书里作者是这样说的:
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我们情意想通,乐于互助。我称之为“非暴力沟通”,也叫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或称为“爱的语言”。本书中是指非暴力沟通或爱的语言。
2.
前六章主要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我们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比如,混沌的: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清楚的观察是: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观察是具体的,混在一起,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会反驳。
感受与需要:感受到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请求:提出请求要具体。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很多人感到沮丧和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我们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要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请求与命令: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我们提出请求越具体越好。作者有一个例子很有趣,一副卡通漫画描述一个人掉到了湖里,在湖中挣扎时,冲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第二幅画中,这只狗躺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台上。提出请求时不要用抽象的语言,因为这样不具有可操作性。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这里想到武志红也尝会在他的文章里提到,每当他的朋友或者来访者向他咨询时候,他都会引导他们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读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当我们区分观察和评论时,会发现,观察更具体,接近事实,而评论是主观的。我也是读这本书才知道要具体区分很有必要,因为一不小心,会发现我们平时说话,会很习惯先去评论。这也和正念的练习有相通的地方,正念就是觉察到当下,比如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大脑的可能会牵出一连串的经验反应,会评价,跳过这个具体的事件本身,这时候不管是评价别人还是自己,都是主观多一点。会引起情绪,但很可能与事实并不符。
3.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合适的工具。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可以和马丁 布伯书里提到的“关系”放在一起想。)
马丁 布伯提到世界的本质是关系,“我与你”是最好的关系,但生活中大部分时候是“我与它”,我觉得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像是在大部分的“我与它”的关系中,通过非暴力的语言,观察事实而不是先去评价,打开自己说出感受,放下防御,来沟通,和对方建立一种更接近于“我与你”的关系。两个平等独立的客体虽然不可能全然相遇,或者说很难,但是非暴力沟通,至少是在尝试走出“我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