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4 (10月21日,周六)
====================================
这天我又从换证中心进去,因为在前两天跟老外的交流中,发觉自己胸牌上只有中文昵称不太方便,想再加一行英文昵称。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指点我在小程序里修改昵称,然后重新扫码,他们就可以打印新昵称帮我贴在胸牌上。最后两天,我的双语胸牌还真引起了少量细心幻迷的注意。
中间有个小插曲:我在小程序里输入英文昵称时,发现无法输入空格!工作人员回答说,小程序确实如此,没办法。难怪我看到很多老外的胸卡上,姓和名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格。但后来又注意到也有些胸牌中间还是有空格的,不知是直接输的还是是通过某种变通(例如全角空格)弄上去的。
来都来了,就顺便隔湖拍个科幻馆全景呗,今天正好放晴了。中间偏右的露台上可以依稀看到为今晚“雨果之晚”的布置。
(我知道你们看不到,所以补了一张稍后隔门偷拍的近景。)
第一场:水星厅。
左边是Ann Marie Rudolph,右边是当晚将获得雨果最佳粉丝作者奖的Chris M. Barkley。不是是光头黑人不显老还是什么原因,后者完全看不出是早已退休的年龄。
我原以为,中国和美国幻协的区别之一,是前者以大学生社团为主,而后者不是。但没想到,他俩也是从大学的社团谈起。不过,聊到有个大学幻协的主席实在有热情又有能力,毕业后还继任大学幻协主席多年,直到校方出面干涉:你们这个主席实在是太老了该换个有点学生模样的否则太不像话……这种就是国内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形了。
至于幻迷的活动,跟我们想象的(即:在美剧中看到的)差不多。不过,除了星战之类的影迷交流(这个话题上不出意料聊得最high)之外,他们也提到了读书会、读书分享活动。后者可能是国内幻迷组织所欠缺的;我在外网如Goodreads上看到过不少网上共读活动,想来线下的应该也不会少,他们的介绍印证了这点。而据我非常有限的观察,国内幻迷组织似乎有种以写代读的趋势,几乎我见过的每个线上组织都会搞大大小小的科幻征文,要不就是写作经验分享,让我提不起兴趣。我只想阅读、分享阅读乐趣。
第二场,我的首选是在海王星厅的两档连播的下半场。这个两档连播设置了中场休息,正好方便中途加入。
与高大上的标题和豪华的嘉宾阵容(连主持人都是京广名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嘉宾们只是在围绕《银河边缘》大谈,至少在下半场的前半段是如此。如果说第二天那场沙龙我还被银边那中美文化交流的大帽子骗了一阵子的感动的话,这场(至少我听到的这一段)我只感受到浓重的商业运作气息。关于今晚雨果奖的某个奖项的结果,我心里大概有数了。
悄悄退场之后,我来到事先标好的备选方案,土星厅。
这场吸引我的不是标题,而是嘉宾名单:老王自不必多说;分形橙子的书我虽尚未读过,但这位新秀一直在我的视野里,有机会见识一下也是好的;Nnedi的《Binti》在获雨果奖后,在国外科幻论坛中关注度很高,虽然我出于一些原因没有想读过,但it's only fair to have a look——由于日程调整原因(见Day 1流水账)我错过了Nnedi的上一场沙龙。
但另一位嘉宾的头衔以及手册上的沙龙话题让我有种不太好的预感,而这种预感很快应验了。至少在我听的这部分,都是那位嘉宾的商业推介独脚戏,其余嘉宾则以教科书般的专业站台姿态应和。
午休了,出来透透气吧。一位本地群友买的是今天的单日票,他对市区到科幻馆的遥远路程估计不足,近午才进入场馆。我们照例点了快餐,然后趁等餐时四处逛逛。随他的兴致,我们来到三楼露台。向东南方向走到头,我才发现这个角落另有一番景色,前几天从没注意过。
看到中间那个从一楼直通三楼的露天大斜坡没?那就是昨天大刘签售大排长龙的地方。当然这个坡是不够排的,在一楼地面又绕了几圈。这也解释了昨天签售点在三楼、“签售排队点”的牌子却放在一楼的原因。
午餐后,我们迎来了下一场群友聚集点:金星厅。
这五天我参加的所有沙龙中,这是最为爆笑的一场。中文标题的后半句只为搞笑,重点在前半句(因而英译 is a total misnomer)。几位新锐作家先逐个分享通过习武来疏解写(tuo)作(gao)压力的体验,然后,废话少说,开练!
别以为中间那位老外是摆设。人家也是会真功夫的,能对打……
能单练(此截图来自我拍的视频):
徒手当然不够过瘾,上家伙!东洋剑道 vs 西洋剑法!此图正在讲解东洋剑道;稍后双方会交换攻守,讲解西洋剑法;最后双方会同戴护具,上演对打。
下午第二档,我的首选仍在金星厅(实际上,下午前三档我都计划在这里)。第一档结束后我正纠结要不要先出去逛一会儿,边上就坐下了两位女生。我问她们读过几本文明了,她们一脸茫然,原来都不知道《文明》是一套书,更没读过。我追问那为什么那么早挤进来,回答是:这沙龙的标题听起来就很大气……
于是我简单科普了一下这个科幻系列给她们种下草,然后她们就答应帮我看着座位,让我出去逛一会儿。不过看着到处都是人从众众众……我也不敢多呆,随便走了几步就提前十几分钟回到会场。此时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队;我跟门口的志愿者说明情况,擦着一头冷汗回到第二排的座位,跟那两位女生连声道谢。
对于这种有点烧脑的科幻,我其实有点好奇在沙龙上要怎么去安利。施然老师妙语连珠,把各个小知识点(伊恩·M.班克斯中间那个M是怎么回事、文明与SpaceX有什么关系等等等等)巧妙地串联起来。文明的设定其实挺复杂的,她也能给讲得头头是道。
他们在译名上精心选择的用词也是一大亮点。两年前我接触文明系列时,只有多年前旧版《游戏玩家》和《武器浮生录》两本中译。前者(The Player of Games)算是中规中矩,后者(Use of Weapons)的选词真的让人叫绝,在读完之后方才发觉其中的精妙之处。当时我也在consider,Consider Phlebas要怎么翻译,半年后(2022年初),在出新版《游》、《武》之前(《武》的旧版翻译不错,但《游》的旧版有点问题,一定要读新版),先行推出的《腓尼基启示录》这个译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并且依旧紧扣情节。今年新出这两本,我之前没留意到,在展位上看到时也是挺惊艳的。
友提:文明系列各书之间关系松散,不必按原著出版顺序来阅读。实际上,倒是不建议从最早出版的原著《腓》开始;国外论坛上大多建议从第二本(游)或者第三本(武)开始读。出版社中译本的出版顺序,反而是更科学的。
本场结束后,工作人员开始严格执行清场程序。我只得依依不舍地起身离场,心知本厅的下一场没戏了。出来果然看到门口大排长龙,还有工作人员在遥远的队伍末尾苦口规劝队尾的人不要再排这个队了,前面的早已远超本厅可容纳人数。
估计这个点已经没有哪个沙龙厅能进得去了,只好去看人从众众众。哦,别忘了先去Locus展位,把晚上用得着的科幻画给取了:
今天是周六,科幻馆不出所料地迎来了巨大的本地人流,叠加在通票观众之上,导致无处不排队。签售区排队自不必说、展区要排队、沙龙厅要排队(没安排当个场次的空厅可能除外)、 连个文创商店也要排队……我长这么大,只见过导游把团队往购物点刻意引导,从没见过游客自发地去挤商店。官方发过通知,这个文创店里没有任何限量、专售的东西,所有商品跟网店同质同价,强烈建议观众事先或者事后在网上选购,尽量不要在现场购买。当然,不限量有点“假”,现场毕竟受库容限制。听说先卖光的是可用于签售活动的书。按官方通知,观众需要在现场购书,然后自行拿书去签售场地排队找作者签名。但我猜无论工作人员还是作者本人都不可能分辨你拿的书(只要是正版)是现场购买还是事先购好带去的。
我不甘心地回到木星厅,“怪兽后援会”已近尾声,工作人员还在劝门口排队的人不要再排了,没可能再进去了。但大家无动于衷,可能想的是排下一场吧。排队秩序井然,从门的一侧整整齐齐地贴墙展开,并没有人挤在门口。我就在门口站着远远看了一会儿,听不清楚,随便拍了张照片。作为Scalzi粉,这个卡还是要打一下的。
最后一场,我灵机一动:入口难找的地球厅,可能还有机会?一查日程,这场沙龙也还算可以——“架空世界漫画《山海戮》创作分享”,我尚未参与过画师相关的主题,这里正好补全。
吴青松老师通过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完成度的草稿线稿画稿设定稿,生动地讲述了他十几年慢慢磨砺出这本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风漫画的故事。
我又一次晚餐用快餐对付过去。不过今天至少不用边吃边赶路,反而可以坐在湖边,边吃边欣赏壮观的音乐喷泉。
我不但幸运地抽中了雨果奖颁奖典礼,而且还抽到了非常好的座位号。据我同学的太太说,她比较了很多抽到颁奖礼的朋友(他们的朋友真多!)的座位号,我的E6排11号是其中最好的。入场落座之后,我发现她说得有理。雨果厅划分为井字形的9个区域,前排的ABC三个区域是贵宾和嘉宾专用的;其余六个里,E区是前排居中。而我的座位则位于E区正中央靠前;全场的普通观众中,只有我前面那5排的正中央10个人的座位比我的好。
但她的另一个推理就不太靠谱了。她推测,只有投票会员才有可能抽到E区,非投票观众最多只能抽到D、F或者后排三个区。但我问了左、右两侧的观众,他们都没有买投票权。
雨果奖颁奖礼的过程,在网上的报道比较多,我就不一一重复了,以下仅叙述我个人比较关注的部分,带有强烈的个人偏好,请注意自行鉴别。
每位获奖者公布时,我都会礼节性地鼓一下掌;但第一个让我激动地用力鼓掌的奖项,是“最佳粉丝杂志”公布的时候。《零重力报》的主编河流与参与了其中几期编校的零始真共同举起了中国人的第三座雨果奖杯,这也是本次典礼最让人感动的场面之一。
其实在一周多以前,我还对此一无所知(不过正如前言中交代的,我很久没关心过国内科幻圈了)。但自打从John Smith口中听说河流和他的零重力报(见Day 2午休插述)后,我在来蓉之前的几天里找到了他们的网站,把《零重力报》过往的十几期下载翻阅了一遍。看到年轻的河流在他主办的科幻粉丝杂志中,对中国科幻迷组织的调查,始于线上交往、逐渐发展到线下考查,后来又拓展到世界世界范围的幻迷组织调查。其详细程度和背后的工作量,让人敬佩。
下一个让我激动的场面,是我提过名、投过票的《苍穹浩瀚》(又译“无垠的太空”)第六季“巴比伦灰烬”获得“最佳戏剧表现(短片)”奖。
这已是这个系列第N座雨果奖杯了。早在十多年前,本系列小说第一部《利堆坦觉醒》惊艳问世,即斩获次年的雨果最佳长篇小说奖。合用笔名James S.A. Corey的两位作者兢兢业业,出师(GRRM)而不“肖”,在十年之内准时、高质量地完结了这个长达九卷的太空歌剧小说系列。在收官卷发布之前,幻迷就迫不及待地在2020年把这个系列捧上雨果“最佳系列小说”奖的位置。
电视剧方面,相当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以及宏大而严谨的画面,让第一季推出后即收获与此届的同一类奖项。在经历了被砍、又被亚妈接手的风波之后,第五、第六季分别于去年和今年连获此奖。小说第六卷与后三卷之间,在剧情上有长达30年的间隔,主角团却基本保留——这可能是亚马逊在第六季推出之前即宣布不会继续改编后三卷的原因,虽然他们没有明说是这个原因。
The Expanse于我个人还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在我尝试阅读地球往事三本的英译、又读了十来本英文小说(以科幻为主)之后,这是我尝试的第一个原版系列小说。它为我树立了更大的信心去继续阅读更多的原版小说、并确信自己能从中获得乐趣。
注:国内部分媒体报道中,称本剧第六季第六集(本季共6集)获奖。这是一个误解,因为连续剧一般是以“季”为单位评奖,而不会给其中一集评奖。本系列美剧的第六季与小说卷六的书名一样,都是《巴比伦灰烬》(Babylon's Ashes),其中的6集各有小标题,但第6集也叫“巴比伦灰烬”——这可能造成他们误解的原因。在这个系列美剧中的一个传统就是,每季最后一集的小标题与本季(也是本卷小说)的标题一样。
“最佳系列小说”是本届我最为关心的奖项,原因前面说过多次,就不啰嗦了。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老师在宣读入围名单时,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虽然对《时间之子》系列的质量很有信心,但我不敢抱太高的期望。它的竞争对手中包括与CoT同时初获此奖项提名资格(至少三本、字数也有下限要求)的“The Locked Tomb”系列。后者的首卷虽是我近年来屈指可数的DNF之一,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很担心它的吸票能力。
当姚海军老师读出《时间之子》四个字时,我先是用力鼓掌、叫好,然后高高举起了手中的Locus杂志(已事先翻至柴老师通栏照片那一页)。
澳大利亚青年(是的,他还没到30,只是聪明“绝顶”而已)科幻作家Jeremy Szal代表未能到场的柴老师(亚德里安·柴可夫斯基)上台领奖。Jeremy的出版商在英国,所以他经常到英国并与柴老师关系较好。他先讲了件轶事,说柴老师事先觉得自己的时间之子不能获奖,而杰拉米认为他能获奖,赌一杯啤酒。现在柴老师欠他一杯啤酒。
其他不能到场的获奖者即便没有录制视频供典礼播放,也会写一段洋洋洒洒的领奖辞。而Jeremy代柴老师念的领奖辞却非常简短。后来在X上发现,柴老师自承算错了时差,通知他获奖消息时他正忙于主持一局战锤跑团……
这个系列的首部也叫《Children of Time》,发表于2015年,是柴老师在接近完结他的十卷本奇幻系列时,首次尝试长篇科幻的代表作。这本书与那十卷奇幻、以及他在此后几年内创作的大部分科幻奇幻一样,揉入了他扎实的动物学功底。第二部是《Children of Ruin》;第三部《Children of Memory》(大屏幕上的那本)是去年年底刚出的,因而CoM和这个系列分别满足了最佳长篇和最佳系列的提名资格。我把柴老师三个符合资格的都提名了(包括下面将提到的长中篇),但真正入围的只有两个:系列和长中篇。
好事成双之后,就是事不过三了。
在最佳长中篇小说的角逐中,柴老师的《食人魔》惜败于呼声很高的《溺水女孩之谜》。
在重头戏——最佳长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雨果奖入围常客约翰·斯卡尔齐的又一部轻松幽默的科幻《怪兽保护组织》,则败给了奇幻《荨麻与骨头》。虽然我只读过前者,但根据我非常信任的Goodreads好友圈,这两部都是很优秀的。
不过不要紧,斯卡尔奇老师明年的雨果奖入围作品,《Starter Vallain》(新手恶人),已经出来了。他的作品往往能巧妙地融入经典元素:KPS里融的是日本动漫里的怪兽(Kaiju),而新手恶人里融的是007。明年再来战过!
典礼结束,所有颁奖和获奖嘉宾上台合影,观众则渐次退场。好不容易来一次,我不舍得马上退场,在座位上又逗留了一阵,拍拍照,观望一下。
看到上面照片底部的蓝色隔离线了吗?我犹豫是继续呆在原地、还是绕到隔离线边上再照几张相时,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撤除隔离线,并示意在附近逗留的不多几位观众,现在可以上台去拍照了。
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跟了上去。此时台上剩余的嘉宾已经不多了,他们大多数已经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从侧门上楼去参加随后的“雨果之晚”派对了。但我凭借自己的火(cun)眼(de)金(zhao)睛(pian),辨认出刚才代柴老师领奖的Jeremy还在台上,被几位女幻迷围着索要签名和合影。我拿出那期轨迹杂志和笔,请Jeremy在柴老师的照片下面签了个名。你既然代人家领了奖,那就好事做到底,把名也代签一下,对吧?
此时嘉宾和观众往两个方向分别已经散得差不多了。我看到台上还有一位女幻迷在试图自拍,遂上前主动帮她拍了几张,顺便请她也帮我拍了几张。拍照的时候当然要拿着柴老师那期杂志和对应的科幻图。可惜回来一看,拍的第一批照片里我把画拿反了,穿梭机头朝下……幸好第二批照片里没拿反,但拍摄角度略差一些。
曲终人散,我在菁蓉湖畔又拍了几张夜景,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Day 4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