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3 (10月20日,周五)
====================================
题头图为什么跟Day 2的那么象?请仔细看地上的字……我是第二天才注意到这里的,所以Day 1的此图欠奉。
顺便拍到了一队准备入场的小学生。象这样的中小学生团队,在几天的展会期间屡见不鲜。在成都这片科幻的沃土上,也许其中已悄悄播下了几颗未来的科幻种子也未可知。
今天是我五天中唯一迟到的一天,因为早上在酒店的自助洗衣房洗了一下前几天的脏衣。我没有进馆,而是沿外墙走到地球厅。
芬兰学者莱恩·考斯基马教授的这场讲座的标题是:
Narrative and Interaction: Presenting Science Fiction in Novel Ways
考斯基马教授是较早、较深入研究online manuscript特点的学者。他的研究学术性很强,加上他的口音很重不容易听懂,我后来悄悄退出了。
之后我溜到了木星厅,因为这里有赫景芳:
同样是学生专场,这个厅里的活泼与上个厅里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
早上第二场,我参加的是在金星厅的“新书推介”:
现场的嘉宾构成,跟手册上介绍的名单(2中2外)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话题也跟手册上的不一样,简化为:来自各国的出版界人士轮流推荐近一两年的几本新书。台上自左至右分别是:
1.主持人Nicholas Whyte
2.沙特的亚西尔·巴赫贾特(Yasser Bahjatt)
3.苏格兰的文森特·多切蒂(Vincent Docherty)
4.Liza Trombi
5.法国的Pierre Gevart
6.印度的Dip Ghosh
印度小哥第一个发言就激动地……超时了,在主持人的提醒下戛然而止。后面还有他的沙龙,这里不展开说了。
全场我只听到两本我之前听说过(刚好也读过)的书,均来自苏格兰那位。一是去年年底的Children of Memory,毕竟他跟柴老师是半个老乡;推荐我喜爱的作家作品也是好事;但推荐这个系列第三本书有点怪吧,是假设全世界都读过Children of Time前两部吗?他提到这个系列入围了次日将公布结果的雨果奖最佳系列小说。二是加裔美国作家的畅销书Sea of Tranquility。
主持人留意到了台上嘉宾的构成问题,很体贴地宣布最后的提问环节改为:请在场的中方观众每人推荐一本尚未译介至西方的中国幻界新作。这激起了全场中方观众的热情。我现学现卖,推荐了第一天里加到我书单里的燕垒生老师的《天启》;中国不止有优秀科幻,也有特色鲜明的中式奇幻(尽管燕垒生老师在沙龙里声称他写的其实也算广义科幻)。
今日午休发现:SciFidea摊位。了解到他们关注中国科幻作品向西方世界的译介。祝福他们!
下午第一场是我最为期待的中方沙龙之一,位于天王星厅的“我们都是科幻迷: 21 世纪科幻粉丝群体研究”。
这场是后来公布的本届雨果奖最佳粉丝杂志《零重力报》的主编,河流老师,在沙龙中的不多的几次亮相之一。他在大会开始就不幸抱恙住院,幸得其他幻迷嘉宾在百忙之后抽空轮流陪护,并无大碍。由于这个原因,原定有他参与的沙龙场次后来有些不得不遗憾取消了。这次出场,他也是勉力支撑;并且在他的讲座部分结束后就因为不适,稍事休息后离开了,没能参与最后的对谈环节。
从下面的照片之中,可以看到他面色潮红,相当尽力了。(他保持这个站姿没多久就显出体力不支的迹象,但仍极力支撑;在其他嘉宾和前排幻迷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坐下继续他的演讲。所以你在其他照片中看到的可能是他的坐姿。)
河流回顾了他对中国幻迷群体(尤其是高校幻协)的大量调查工作,后来又拓展到了世界范围的幻迷组织调查。他很谦逊地感谢了三丰前辈和很多的幻迷支持者,也提到了英国幻迷、ISFDB贡献者John Smith(这是我第一次得知j_smith的全名)对后一部分工作的大力支持。
第二位上台的是舒文老师。她的主题好像是在不同的网络时代幻迷在网上的互动方式。从文字BBS开始,聊到贴吧时代——“三体吧”的典故激起的笑声没有我预想的多,年轻幻迷对前面这两个时代可能不太熟悉了——然后是微博时代,这是我的知识盲区,现在轮到别人微笑而我努力去理解了;最后是百花齐放的自媒体时代。
第三位是黄音琪同学,她的学位论文就是关于科幻的。受时间限制,她只拿了自己论文的第一部分的内容来分享,《阅读史视野下的〈三体〉写作考论》。
最后的对谈环节,三丰老师(左二)与舒文(左三)、音琪(右一)恰好形成了中国科幻史考据专家的三个年龄梯次,主持人子旋(左一)敏锐地发觉并指出了这一点。
在下午第二档的地球厅,翻页器灾难仍在继续。荷兰作家列文哈特兴致勃勃地讲完一页,发现翻不下去。但他比较坚持,不解决问题绝不继续。工作人员折腾几分钟之后,PPT终于动了——但一动就停不下来,一页一页自动往下翻。很容易看出,列文哈特在后面的PPT里设置了几个问题作为小小的悬念,而在现在的快速自动播放中全被“剧透”了,急得他大叫“Oh, no! Stop!”
工作人员终于搞定翻页器,但作家的热情也受到影响,关于荷兰文化介绍那几页匆匆翻过,直接介绍起荷兰的科幻创作。
此后,吉恩·罗介绍了英国的科幻创作和伦敦幻协的情况。
后面两档时间我没再去沙龙,因为Botanica的物料终于到了。
Botanica在本届幻展有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发放自制的粉丝物料,为布兰登·桑德森 桑老师的三界宙旅者群拉取新鲜血液。她在网上发布消息,如果有桑老师的野生粉丝参展,可以到指定的摊位,报出“飓光志档案馆”(桑老师的中文资讯站)作为暗号,即可领取托放在那里的桑粉物料。
她联系的相熟的摊位,是八光分的摊位。然而,我去“踩点”时,却迷糊了。过程太复杂不细说,简化一下:八光分有两个摊位,一个在主题展区,另一个在幻迷展区。准确地说,后者不是“八光分”而是“八分光”,所以我就找去了前者。
但实际上,接头地点是在后者。这两个摊位都属于这个品牌,但主办方把幻迷展区的那个摊位的名字后两个字弄反了,并且拒绝更正。后者遂将错就错,大肆玩梗,无意间把我这种野生幻迷给玩晕了……
首先来对暗号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本群小伙伴。一位小伙伴领到后,正把身披迷雾斗篷的纹(Vin)的徽章拿在手中把玩,路过的一位幻迷无意看到了,说一句:“这不是《迷雾之子》里面那谁吗?”
我俩一喜:难道这么轻易就能遇到一位野生桑粉?一问之下,还真是!这位网名氧气的朋友已经读过迷雾之子时代一和二的全部中译,也愿意加入我们的三界宙旅者群。于是我把暗号告诉了氧气,然后看着“八分光”摊位我们委托的朋友一脸惊讶,从下面暗格里拿出物料。他心里一定在想:“你们不是说你们是极地冷圈嘛,怎么物料刚到就接连几个来对暗号的?”
我顺便给氧气介绍了一下本群另一日常主题,飓光志系列;然后,因为我包里有上天的封皮,也因为这是科幻展,顺便把三本Skyward的封皮拿出来安利了一下。
我在幻迷展区又呆了一会儿,没有再见到有来对暗号的,就跟我同学相约去吃晚饭了。我们抽到的观礼环节不一样,在这里几天里,我们只有这一天的晚饭档期是可以安排的。
我同学和他太太下午排到了大刘的签名,很兴奋但也很累,所以决定今天早点吃晚饭。
餐间他们跟我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在刻板印象中,科幻迷似乎应该是以男性为主;但这两天他们注意到,幻展上女幻迷的比例相当高,而且往往更热情。我细细回想了一下,只能表示赞同。
(Day 3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