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兴趣的秘密何在
我们经常讲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主要的源泉之一。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下功夫。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的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我们在备课中就要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
苏老师讲的要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保有兴趣,那就是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当他的知识与本节课所授内容能“挂上钩”,那么课堂上的内容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为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重要,但并不容易,同样使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很艰难,这需要教师作出大量的努力。
教师的态度、学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决定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能够对某一门学科有热爱的态度,我相信这位学生一定是优秀的,因为在我看来“热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苏老师以物理课为例向我们课堂的氛围,学生应该是在思考中度过的,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凌驾与教材之上,教师的学识应该是教学大纲要求的10倍,20倍以上。
现在很多老师会认为课堂上学生大声积极的回答问题,就是对本门学科感兴趣,其实不然,只有当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好奇,想要深入研究的时候,才是对本学科真正的热爱。
有的同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如何唤醒这些态度冷淡的学生,那么只有靠思考来唤醒,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触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树立个人的自尊感。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作者认为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就会在学习上产生自尊感,苏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体验的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同时,作者还讲到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学生的智力发展不应该集中在学校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应该是丰富的、方面的,就如我国近几年来提出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作者所说的智力生活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读到这一条为止,作者在很多条建议中都提到了阅读对于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在学生阅读之路上的引领尤为重要。同时,在课外还可以成立一些兴趣小组,当然,教师不应当把它们看成是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他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读这一条建议,我想到了自己的外甥,在私立学校读一年级,每天大量的家庭作业占据了他的几乎全部课外时间,以至于连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提发展兴趣爱好。
学校的节奏过快,慢慢成为一种趋势,家长的期望高,攀比心严重,使得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在这里我理解的自由支配时间为课外时间。所以这一条我认为更应该让更多的家长看到。根据孩子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节奏,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每日计划,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还能够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自由时间里的活动是一种充满脑力劳动的活动。我认为这对低龄学生或学前儿童尤为重要,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家长或者教师的引领特别重要。自由时间的支配并不是随意的安排一些活动,放松大脑。而是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脑力劳动,发展大脑思维,提高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违背儿童的天性,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必须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情
我想这句话不仅对学生适用,每一个人都适用。就我本人而言,自己好像没有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我想这样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因此,作为教师或者家长应该培养学生的一个兴趣。在学校里,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一门学科。这样对学生而言,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就有事可做。
28.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作者所指的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记忆。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他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交给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劳动形式的选择:(1)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动模型。(2)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3)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具、机械和工艺方法。(4)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
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的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懂得儿童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高涨、治理振奋,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不能仅仅靠课堂上采取特殊方式,而是在课下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扩展学生的见闻,是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广泛地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
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才会更轻松。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平时教学中采用的直观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资源或者实物呈现出所授内容。今天读完这一条明白缺乏思考的直观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真正的“直观教学法”原来蕴含着这样深奥的道理。为自己以往肤浅的教学方式感到惭愧。
作者讲到,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第二,在运用直观时,必须考虑到怎样有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需要的。第三,应当逐步的有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第五,只管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