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寥寥四百多页,24万字,承载了柴静担任《新闻调查》十年的采访经历,也见证了她的蜕变。
在看这本书时,为了更好了解书中描述的事件,观看了相关调查视频,感觉文字有时候无法承载生命的重量。
在她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时,因为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她用叙事的口吻记录下她所看见的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
这本书不仅仅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更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讲述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在2003年开始作为《新闻调查》记者,奔波在新闻报道的一线,2003年4月“非典”肆虐,她作为第一个“零距离”在现场报道“非典”疫情的记者,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冒死完成《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事,作为新闻调查的记者前前后后4次前往灾区报道灾后重建工作,现在那里也建造了汶川地震纪念馆,用真实的物体记录这一重大自然灾害,供后世前来祭奠缅怀。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见证了柴静个人的成长。
从关心自己、关心别人才会忘记自己到完全忘记自己,完全沉浸在事件中,切身感受事件中的事。
在第三章双城的创伤主要讲述在2005年,在甘肃武威发生少年连续服毒事件,六天时间内其中两名死亡,四名获救,他们当中有五个人是同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
孩子在获救之后一直没有向家长开口解释服毒原因,带着种种疑问,柴静先后采访了自杀者苗苗的父母、表弟、班主任等一系列跟死者苗苗有关联的人,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找到了之前想要采访的小孙,柴静拂去他手臂上的浮土,可以清楚的看到三道淡红色伤疤,原来他也同样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519三个数字(苗苗服毒自杀的日子)。
这是一个沟通缺失导致的悲剧,大人们由于平时跟孩子沟通的极少,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孩子们服毒的真正原因也无从知晓——多数是采访时孩子不愿意说出的话。
这本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的事件,比如药家鑫事件、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等等,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这本书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
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
陈虻是柴静的人生导师,他教会了柴静如何去采访,去切身感受事件中的人和事,他的逝去,让柴静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也让她自己知道如何去报道一件事,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向上的路其实并不拥挤,只不过大多数人选择了安逸。
文|钱竞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