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记得是哪位小伙伴分享的这本书,当初仅仅是听到说作者是以食物的角度来讲读书,把阅读分为讲主食、美食、果蔬、和甜食的均衡。仅仅是这么听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一打开书就看到很喜欢的句子:“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能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即使爱情,也没法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
还记得在欣频老师的课堂上曾听她讲过她如何看待书,她说一本书只要有一句话让她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那她就觉得值了。我不知道这本书后面讲的内容会让我学习多少,但在我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竟然像是听到了浪漫的情话般觉得心动。
好吧,我更好奇郝明义先生会怎么用食物的角度来讲阅读了。在郝先生看来,主食阅读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美食阅读可称之为“精神需求的阅读”、果蔬阅读可称之为“工具需求阅读”、而第四种甜食阅读则是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纯粹就是为了消遣娱乐的“休闲需求阅读”。
他强调阅读和饮食一样是需要“营养均衡”,但同时也表明,阅读饮食的分类是因人而异,切忌勿忘营养均衡。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琦琦说当年她还是个小编辑的时候每个月买二三十本杂志阅读的事,看杂志的阅读之于我是为“休闲需求阅读”,之于当时的她却是“主食阅读”。
其实在这几种食物式阅读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甜品阅读”中提到的小说。因为念书时一直是个听老师话的乖孩子,我的阅读永远是“主食阅读”与“果蔬阅读”为主,工作以后开始增加了“美食阅读”,而看小说这种“甜品阅读”正如生活中的我对甜品不太热衷,偶尔才会尝一下。因为觉得那么忙,时间那么宝贵,哪还有时间看小说?以至于到今天如果有人让我推荐小说,我只讲得出来一本我不止翻阅一遍但同时也很烧脑的《二十四个比利》。嗯,其实看看也无妨嘛。
还有一点是关于会不会让自己觉得白花掉时间的书,如今每天都能从很多的地方看到推荐的各种各样的书,同一本书,有的人也许读了会觉得赚到了,有的人会觉得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这会不会是需求不同呢?我也在反省自己是否有从残渣中发现发现戒指般珍贵碎片的能力。我很荣幸,或许是如今花在同频率的圈子时间比较多,看被推荐的书常常有惊喜收获。而在挑选书上有一点是我会在意的,现在买书都会留意作者名字后面那个是“著”还是“编著”,以后也会参照郝先生书里讲的几点留心下,没准会觉得很好玩。
书中另外有让我惊喜到的是,不是呼吁人们回归书籍本身,没有网络让人脱离了学习知识的观点。而是提到搭配网络和书籍,可以最大化扩大自己的可能性。
互联网时代,大大拉低了学习的门槛,我们看书是为了学习,网络可以让我们更快速效率化的学习,该是好好利用才是。所以该怨怼的是自己的自制力,而不是网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