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阅读的是王安忆的这本书:《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12月第一次印刷。已经出版了20多年的书,惭愧的是现在才读到它。去年读的《小说课堂》,是作者2011年写的。这本书是姐姐,也因此没有买到正版,这是寒假里读的第二本影印版的书了。。
从副标题我们能够知道,这本书是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讲课时的讲稿,所以读起来感觉作家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小说的艺术。作者对小说艺术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将小说定义为心灵世界的表现。这本书共13章,前两章着重从理论上解说和分析,中间两章从两部当代,一部古典,5部外国作品切入,鞭辟入里地评析了小说的创作动因和途径,后三章带有总括性质,从创作论和鉴赏论的角度评述了小说的艺术。
接下来我们逐章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一章,作者认为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铸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
第2章探讨的是作家处女作。处女座并非作家发表的或写作的第1部作品,而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初创阶段的产物,它显示出创造力的自由状态。不过它有局限——它是没有经过理性成长过程的感性过失。
第3张作者介绍了张承志的《心灵史》。作者认为“心灵史”挑起了心灵的旗帜,打开书本却是哲合忍耶的教室,哲合忍耶尾为心灵书写下“手提血衣撒手进天堂”的诗篇,就在哲合忍耶心灵的远程,便离开了现实世界的此岸。在上学的时候读过张承志的《黑骏马》,感觉张承志的创作就是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信仰的过程,一种足够崇高和真实,能够征服自己野心和欲望的信仰。
第4章介绍了张炜的《九月寓言》。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一个村庄的关于跑和停的故事,充满了荒诞的色彩,要有寓言的意味。《九月寓言》是一个奔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奔跑就有了生命,停下就是死亡。 他它以神话的外形,显示着好小说就是好神话的定义。
第5章,介绍的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王阿姨认为300年里巴黎圣母院千变万化,可是内心还是古典的。里面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和艾斯米拉达就是它的古典的心,他们是古代埃及的神,离散在人间受尽分离的折磨,谁也不认识谁,直到最终在圣母院的地牢永远结合。我觉得这篇小说是在讲美和善的故事。善到极处为美,美到极处为善,善和美,永远打动人心。
第6章,作者借托尔斯泰的《复活》,来讲小说的心灵世界。《复活》是一个罪人的世界,苍茫的西伯利亚是他们永恒的流浪地,托尔斯泰认为政治犯集团是具有自熟倾向的人群,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是一对互助的觉醒者,托尔斯泰使用的是最巨大结实坚固的建筑材料,因此他的心灵世界是广阔和宏伟的。
第7章作者介绍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我一直是当做一篇传记体小说来看的,认为他是在为贝多芬写传。经过王安忆的分析才明白,克里斯托夫是3世纪的一位著名的圣者,传说他身材高大,专门背人过河。书中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多夫,经过本能理性以及本能与理性融合,这三个成长阶段,从黑暗混沌走向光明混沌,他终于和胜者克里斯托夫合二为一。嗯,让我想到《西游记》,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在讲克里斯托夫的心灵修炼的过程,过河就是隐喻渡人渡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第8章作者介绍的是《呼啸山庄》。王安忆比较了《呼啸山庄》和《简爱》。她认为《呼啸山庄》中爱情的题材是具有超生的飞翔力的材料,《呼啸山庄》的爱情故事是人类和永恒自然对峙的故事。有貌似神话的现实,再制作一个神话作为爱情的材料,可说是物尽其用。还是上学时候读《呼啸山庄》,那个时候感觉到的是爱的力量,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那么的炽热有力,伟大强劲。
第9章作者讲述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觉得借助王安义的分析,我才有点读懂了这本小说。王安忆认为布恩蒂亚家族的血缘有两股力量,一股是向外的开拓,结果是丧失独立;一股是向内的发展,结果是以乱伦而消亡。这一幅生命的运动景象是在地平线下方开拓黑暗的深渊。对《百年孤独》,人们的定论总是这么句话,从小镇马孔多的建立发展直到毁灭的百年历程中,活灵活现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兴衰历史。但王安忆认为,《百年孤独》就是在讲一个生命的运动景象,这景象是以自我消亡为结局。
第10章作者讨论的是《红楼梦》。作者认为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关系都体现出一种自然经营的状态,一个是家族的关系,一个是时间的顺序,空间和时间都是自然性的。通过幕前的贾雨村和幕后的甄士隐这两个人物,太虚幻境的幕后主宰 ,创造一个虚幻的后景,它集合了前景孤立而琐碎的细节,终于和日常生活有了区别。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局部的翻版,而成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心灵世界。
第11章作者讨论的是小说的情节和语言。现实生活的情节是经验性情节,小说中的情节则可以称之为逻辑性情节。日常的语言称之为具体化,语言小说中的语言则是抽象化语言。
第12章作者讨论的是小说这一心灵世界的建筑思想问题。他认为认识的质量决定了心灵世界的完美程度。作者列举了9组作品,来强调小说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之外的心灵世界,现实世界是为小说世界提供材料的前提下,思想也是被当做材料来对待的,它决定现实世界的材料以何种形式在小说世界里运用,因而也决定了这个心灵世界的完美程度。
第13章,作者讨论的是小说的感情问题。她认为感情是一种人文气质,一种心理经验。艺术的创造者是一种具有情感能力的人类。情感到达小说是漫长的过程,需要理性的帮助。理性的任务是检验感情质量;承受感情压力,将感情转化为想象力。作者主要举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例子。
作家谈论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我是比较喜欢读的,还记得去年读到毕飞宇的《小说课》,忍不住击节赞叹。作家结合着创作体验出发来谈论作品,其角度和视野都大大有别于我们普通读者,会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王安忆也不例外,她在这部讲稿中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小说是个人的心灵世界。
这个心灵世界是作者的,也是读者通过阅读构建出来的。阅读,为我们构建心灵世界,让我们得以暂时摆脱庸俗的现实生活,走向片刻纯净,在某一时刻抵达或者崇高或者优美的境界。
所以,无论书籍的模样是纸质还是电子化,阅读总是不可须臾离也。
暑假里还是要再读一遍,也许会吸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