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个生性敏感的人,平日里都见不得别人说她一两句不是的话。
如果别人说了她一句不好,她要么会立刻还嘴,要么沉默不语,把委屈藏在心里,一日一日地发酵,甚至憋出内伤。
小米不是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尤其在工作上。
入职之后她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所以很快获得了领导的赏识,转正一年后便升职加薪,并在之后接触一些管理工作。
可是业务能力强的她在刚开始接触管理工作时并没有太多经验,所以一旦组里的员工对一些决策有异议她就不免怀疑自己的能力。
有一次组里的一个同事不是很认同她的工作决策,不仅亲自跑到她的面前控诉自己,还给远在美国出差拜访客户的领导发信,且抄送给了自己。
小米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换来如此的一份不认同,内心很委屈,但是她并没有把这种糟糕的感受告诉任何人,所以一直埋在心里。
但是从那之后小米也不想再跟这个同事有太多的交集,怕再次受伤。
就这样过了两年,小米承担的管理职责越来越多,需要与组员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可在小米看来,这无异于增加了发生人际关系矛盾的几率,对不擅长处理这方面问题的小米来说是个很大的心理负担。
基于不想面对更多的人际关系问题,小米提交了辞呈,离开了奋斗了五年的公司。
日本的佐藤先生(化名)曾经有7年的时间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上班、不社交。他与外界的唯一交流就是去家门口的便利店,甚至和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父母也不怎么说话。
大家可能会好奇,佐藤先生发生了什么事,何以自闭?原来他是日本“隐蔽族”的一员。
何为“隐蔽族”?
“隐蔽族”是指那些不工作、不上学、不进修的人,年龄范围从15岁到39岁,甚至更高年龄。
这个群体的人基本上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抵触社会,不想与亲属之外的人接触。
据推算,既不工作也不上学、6个月以上闭门不出且不与家人以外的人交流的15至39岁“隐蔽族”全国共有54.1万人。
但是,为什么这类人群在日本的数字如此庞大?
医生说,这还有更根源上的原因。比如社会的压力、同学的欺负甚至欺凌,使隐蔽人士选择从社会中退场。
当然也有个人原因,比如性格内向、精神过于敏感、与人接触时容易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
故事中的佐藤高中毕业之后从长野县考入在东京的大学,到那个时候一切都还挺顺利。
从东京的大学毕业之后就回老家了,做了一年的临时工,后来成为了正式职员。但是经常因为各种原因遭到上司的严厉责骂,身心受到了创伤,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那些生性敏感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离职在外游历了半年之后,小米最终决定回到原公司。
不是吃回头草,而是她决心要变得有勇气来面对人际关系这个无处不在的人生课题。
到现在,她已经不甚惧怕面对不同的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问题,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明白了很多事情有时候不必强求,不逼迫自己,也不强迫别人,做事就会顺遂地多。
而在日本,过去数年,“隐青(隐蔽青年,隐蔽族的另一称呼)支援”以各自的形式和理念在日本蓬勃起来。
一般来说会以两种模式对隐蔽青年作治疗:
第一种是提供心理治疗。这是由于大部分隐青家属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从而过分紧张。
另一种是把隐青问题视为社会问题(例如教育与就职脱节、校园暴力现象严重、全球化造成中低阶工作外移)而非心理疾病。
除了正规医疗外,有关隐青会被送去跟其他治疗中的隐青共住,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及恢复与人共处的技巧。
同时这个方法可使他们明白不只自己是隐青,事实证明亦较成功。
不管这些人最终怎样,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渡边纯一认为人一定不能太敏感。
敏感会产生糟糕的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问题等等,所以人要变得迟钝。
“迟钝”在我们日常对话中好似一个贬义词,比如一听到别人议论自己反应迟钝,一定会气得火冒三丈。
但在渡边纯一看来,它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
他在自己的著作《钝感力》中,就详尽地介绍了人要如何变得迟钝、不敏感。
愿我们都能变得“迟钝”,不为琐事所动。能够专注于人生的目标,积极做事。
Reference:
陈洋: 日本的“隐蔽族”与宅文化无关;
央视网|从社会“退场” 日本数十万中青年成为“隐蔽族”;
百度百科:“隐蔽青年”词条
(拒绝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