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书愤》(陆游)

        沈园葫芦池畔茅亭的楹联很好地概括了陆游在人们心中最鲜明的两个形象——深情公子与爱国诗人:“笔老沈园,艺苑争传钗头凤;心忧华夏,神州竟诵示儿诗。"在通过《钗头凤》这首词了解了深情公子陆游的爱情故事后,本期让我们通过陆游诗的代表作之一——《书愤》,来好好了解一下陆游“爱国诗人”的这一面。

陆游《书愤》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仄起式七律·陆游《书愤》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黑点表示的,这个小黑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了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之后,趁着寒假还没有结束,我和妈妈决定继续我们“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诗词游中国”之旅,去了绍兴旅游。

        我们绍兴之旅的第一站就是沈园。到了沈园之后我发现这里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很多,而且景致在江南园林中也不能算是十分出彩,但所谓“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陆游和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为这座沈园增添了无数浪漫的色彩,以至于其三个“园中之园”之一的东苑成为了专门的爱情主题园,引得无数情侣来这里许愿、打卡和拍照。而凡是来沈园的游客们都会专门来到题写着陆游和唐琬《钗头凤》的石碑前读一读这两首他们或熟记能诵或略有耳闻的词。相信在读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被这凄婉动人的词作所触动吧。大约是为了充分利用“陆游与唐琬”这一IP,沈园还开发了看越剧《沈园之夜》演出的休闲游乐项目,虽然绍兴春节黄金周之后的夜晚仍颇为寒冷,我们去看演出时观众还是很多的。沈园令我和妈妈印象都非常深刻的还有随处可见的腊梅,远远地就能闻到它的清香,真的是“道旁方讶扑人香,金蓓花开满担装。”所以,如果你去绍兴旅游,沈园确实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尤其是如果你能带上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这个“滤镜”去看,就一定能更好地欣赏这里独特的风景。

        在上一期分享的结尾,我说到84岁的陆游最后一次游沈园写下了一首《沈园葫芦池吟》。在沈园,我亲眼看到了这个因其形状两头大中间瘦、形似葫芦而得名的葫芦池。而且先后两三次走过其中间池腰上跨着的那一座小石板桥。在葫芦池南平岗缓坡的土假山上有一座造型很古朴的茅亭,亭子的楹联是:“笔老沈园,艺苑争传钗头凤;心忧华夏,神州竟诵示儿诗"。这幅对联很好地概括了陆游在人们心中最鲜明的两个形象——深情公子与爱国诗人。在陆游的家乡绍兴所在的江南一带,因为戏曲的影响,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传播更广,不过对于非江南地区主要通过诗词来了解陆游这位大诗人的普通人来说,他爱国诗人的形象其实应该是更为人所熟知的。所以,在通过《钗头凤》这首词了解了深情公子陆游的爱情故事后,这一期让我们通过陆游诗的代表作之一——《书愤》,来好好了解一下陆游“爱国诗人”的这一面。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介绍过,陆游是“有意要做个诗人”,他一生写诗大约有两万八千多首,流传至今的尚有九千多首,居古今诗人之冠。在这样大量的诗作中,其中有不少是描写农村生活以至闲适之情的。但最为流传、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抒写反对投降卖国、立志恢复中原,报国有心、请缨无路,忧国忧民、至死不愉之情的爱国主义诗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至死不改初衷。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所以从“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直到临终前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这些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的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壮怀激烈,驰骋疆场,为收复中原的抗金大业而奋斗不息的英雄形象,听到的是雄图未展、壮志难伸的激励人心、震憾千古的战士的呼号。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皇帝只图享乐,奸臣力主投降,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作为诗人和战士的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却因为一再遭遇投降派的打击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只能在诗中抒发他接连不断的忧虑和无穷无尽的悲愤。我本期选择的主题诗《书愤》,便是陆游第四次受投降派打击退居家乡山阴时,于淳熙十三年春所作的一首七律。这里的“书”字,不仅有写下来、记下来的意患,更主要的是含有抒发的意思。诗题为“书愤”,就是要抒发出郁积在胸中的愤慨之气。先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先来看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岁”就是早年,陆游写这首诗时是六十二岁,“早岁”是指他的青少年和中年时代。“那知”就是岂知、不知。“世事”按字面讲,就是人世间的事情,包括了家事、国事、天下事,这里主要是指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艰”者就是艰难。陆游是在国难声中诞生的。在他出世前十天,北方的女真就已作出了兵分两路、进攻中原的决定,第二年就兵临汴梁城下,掳走徽钦二帝,接着就灭亡了北宋。所以陆游诗中说:“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在他十七岁那年,抗金主将张浚、岳飞、韩世忠都被解除兵权,岳飞被害致死。南宋向女真称臣纳贡,东以淮水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把北方六百三十二县的土地和人民都出卖给了敌人。陆游自童年起,就常看到父亲和朋友谈到国家前途的时候悲愤莫名、食不下咽,甚至痛哭流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促使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陆游在二十九岁那年到临安应试,考了第一名,但因为名列大汉奸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所以第二年礼部复试时,便被除名。秦桧死后,他才被任命为福州宁德县的主簿,后来调到临安任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等职。不久,因为他向宋高宗提出了任用贤能、废除酷刑等建议,又议论宫内琐事,被调出临安。孝宗隆兴元年,陆游三十九岁时,被调任镇江府通判。后来主和派又弹劾他“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免回乡。四十五岁那年,陆游被调任夔州通判,此后在四川一直呆了七年多,其中在南郑前线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孝宗淳熙三年,陆游五十二岁,又因主张偏安一隅、求和的“言官”们挑刺找茬说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而被罢免。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干脆自号“放翁”进行反击。两年之后,陆游又被起用为福建和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不久,又因开仓救济灾民之事,被加以“擅权”罪名罢归乡里。他悲愤地吟出了“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的诗句。几十年来,他为了抗金报国、收复故土奔走呼号,言谏力行,迎来的却是投降派接连不断的打击,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降职和罢免的挫折。一个爱国志士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竟是这样的步履维艰,这是风华正茂时代的陆游所万万没有料想到的,然而对于六十二岁的诗人来说这却是冷冰冰的严酷现实。国家仍然是山河破碎,而自己已然是白发衰翁,诗人怎能不感慨油然而生:“早岁那知世事艰”啊?!这起句劈头一个不用回答的反问句,几许愤闷,几许失望,几许感叹喷薄而出。一个“艰”字,饱含着爱国志士的满腔血泪,道出了伟大诗人的无限义愤。于是诗人不禁回顾起“早岁”时自己热血沸腾的豪壮气概——“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原”是指被女真侵略者占据的黄河中下游的大好河山。“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的倒装。大好河山,沦于敌手,忠臣义士,怎能安枕而卧。我们伟大的诗人陆游经常翘首北望。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呢?在七十三岁时所作的另外两首同样题为《书愤》的七律中,陆游道出了对沦陷后的北宋京都的想象和怀念:“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青草几番生”,“细雨春芜上林园,颓垣夜月洛阳宫”。在后来写的几首题为《北望》的诗中,他对在敌人铁蹄蹂躏下的河山和人民表示了无限的关心和同情:“中原堕胡尘,北望但莽莽”,“京洛无来信,江淮尚宿兵”,“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他似乎看到了中原父老们在月下垂泪:“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他叹息:“鸡犬相闻三万里,迁都岂不有关中。广陵南幸雄图尽,泪眼山河夕照红。”他担心天长日久,中原会被异族所同化:“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这种危险是谁造成的呢?他在诗中指出:“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尽管“世事”这样艰难,前途又十分渺茫,但作为爱国志士的伟大诗人,仍不失英雄本色,他豪迈地高呼:“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洛”,“我独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直到八十二岁高龄之时,他还壮心不已地表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因而这“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指的就是这种誓灭胡虏、恢复中原的豪壮之气。同时,这个“气”也是诗人对于女真侵略者和南宋投降派表示极端愤慨的浩然正气。这豪气、壮气、正气如山之高,直冲霄汉、直上云霄;这豪气、壮气、正气又如山之凝重,坚忍不拔、不可动摇。这种如山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是与诗人的生命相始终,也是最能打动千千万万普通人并引发共鸣的。

        接下来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承着首联的“气如山”,一下把人拉回那个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拈出两件史实,从远近虚实几个角度进一步抒发了诗人“本意灭虏收河山”的豪情,表露了壮志难酬的愤慨。“楼船”是高大的战船。“铁马”是披着铁甲的战马。瓜洲在京口对岸,大散关在今宝鸡西南,都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这两句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这样的历史画面:在茫茫的风雪之夜,瓜洲渡口,大江之上,一排排高大的楼船,满载着抗金的将士,战鼓冬冬,万船齐发,旄头北指,威慑敌胆。在飒飒的秋风之中,西北前线,大散关头,一队队大宋健儿,身跨铁马,手扬大刀,杀声震天,直冲敌营。这既是历史的写照,也是诗人的理想。在这楼船之中、铁骑之上,当然应该有诗人的身影闪现其中。诗歌是浓缩的语言艺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艺术特征,因而对这两句的含义不可解得过实过窄,可以分作三层来看。第一层是对南宋军民抗金史实的回顾。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东南的瓜洲临江筑坛,声言要渡江消灭南宋。身为中书舍人、参赞军事的虞允文奉命去采石前线犒师,见宋军萎靡不振,形势危急,于是挺身而出亲自督师,率兵抗敌,在东采石和杨林河口打败了金兵。正好遇到金国内乱,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撤,南宋危而复安。据《宋史》记载,虞允文“聚材治铁,改修马船为战舰”,在瓜洲对岸“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这次胜利时间是在阴历十一月,所以有“楼船夜雪”之景。金人这次南侵兵分两路,同样是在这一年,西路军在九月间进犯西北的大散关。南宋大将吴璘驻军脊野原,坚持抗战,击败了金兵,收复了秦川、洮州、陇州等地。这次胜利时间是在秋天,所以有“铁马秋风”之说。这两句诗的第二层含义是诗人对旧游之地和当年亲临前线战斗生活的深切怀念。1164年,在陆游任镇江通判期间,右丞相都督江淮路军马的张浚奉命巡视江淮,往来镇江,陆游与张浚曾共谋兵机,计划北捷。据《宋史》记载:张浚“增置江淮战舰,诸军弓矢器械悉备。时金人屯重兵于河南……有刻日决战之语。及闻浚来,亟撤兵归。”这次,陆游亲眼看到了瓜洲一带的楼船战舰。1172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时,亲临南郑前线。他曾到过西边的仙人原和更西的两当县,北边到过黄花驿、金牛驿,南郑附近他到过孤云、两角和定军山,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当时宋金处于和议对峙局面,没有大的战事,但小的接触在前线是经常发生的。陆游在后来的诗作中,经常提到他这一段最得意的军旅生活。“昔者戍南郑,秦山郁苍苍,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渭水秋风夜,岐山晓雪天”、“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闻角”,这不正是那如山的豪壮之气和浩然正气吗!这两句诗还有一层含义,即也道出了陆游坚持抗战的主张和他计划中北伐复国的出兵路线。这里举出的瓜洲渡和大散关,是宋金相持的两个关防要地:一在东南,“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为“南北扼要之地”;一在西北,扼守着秦岭北部的要害,自古称为川陕咽喉。一为水路,一为陆路。陆游不但诗文俱佳,而且通晓军事。因为志在收复中原,他经常夜读兵书,细观山川地图。权衡时势利弊,陆游认为东路虽然也可出兵,但最理想的路线还是从西北进军。他在初到南郑时所写的《山南行》中就说:“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君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在《观大散关图有感》中他说:“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在《夜观秦蜀地图》中,他说:“散关摩云俯贼垒,清渭如带陈军容。”在《秋兴》诗中他说:“一朝出塞君试看,旦发宝鸡暮长安。”他渴望着:“安得扬鞭出散关,下令一变旌旗色。”大散关是出发点,具体走哪条路呢?《宋史》传中说是西绕陇右,实际上陆游认为最理想的进军路线乃是周至西南的骆谷。从这条捷路出敌不意地进攻,加上长安的内应,是一条取胜之道。他在《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一诗中说:“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雪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他甚至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然而,南宋统治者只图一时苟安,根本无意北捷。诗人只能慨叹道:“画策虽工不见用,悲咤那复从军乐。”“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空。”这三层意思中,历史的回顾是虚写,亲身的经历有实指,而他谋画和向往的进军之策则根源于前人和自身的实践。这三者在诗中和谐地统一在我们前面所描绘的画面之中。试想:一个“万里觅封侯”、“忘家思报国”的爱国志士,在壮志成空、前途茫茫的情况下,追忆往事,他的心里将是何等感受?他多么希望有一天他能够坐着战船,冒着夜雪,渡江而北定中原;骑着战马,迎着秋风出大散关而进军长安。这里有激动和兴奋,有怀念和眷恋,有星光一闪的遐想,当然也有失望和哀愁,而在这感情的汹涌波涛中,最高的波峰和浪尖则是极度的悲愤。不管画面上有多少种颜色,悲愤乃是主调,画面越是清晰,这个主调就越是突出和鲜明。诗题《书愤》,命意正在于此。

        从诗歌艺术角度看,这一联诗足见陆游的浩荡诗才。简单的两句话,十四个字,三组对仗的词语,两个季节,两处地名,远近相关,主客相成,虚实相生,浑然一体。诗人采用列锦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瓜洲渡”与“大散观”意象两两相合,简洁却巧妙地勾画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这两幅画卷从时间上来讲,跨度是从采石大战到陆游亲临南郑前线这十一年的时间;从空间上讲,跨度是从东南到西北这样的万里江山;从作战方式上讲,则跨越了水战和陆战这两种作战方式。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这一联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加上陆游意象选取之不凡功力,故而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这样的战争场景,即使是放到盛唐边塞诗中也是毫不逊色的。谁能想到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之地,在文弱的南宋王朝会写出这样雄壮的诗篇呢?这就是陆游的气概,陆游的风骨!

        然而无论诗人笔下的诗句有多豪迈,都无法改变诗人壮志难酬的事实。不但南宋军民两次短暂的抗金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诗人自己也是一再蹉跎,不知不觉两鬓如霜。往日的万丈好轻也只能随着萧瑟的秋风化为深沉的失落之情,所以下边颈联两句,就顺理成章地道出了诗人不甘罢休而又无可奈何的慨叹和悲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用的是六朝时南朝宋大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屡立战功,后来却被朝廷疑忌而杀害,被捕时投帻于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另外,唐初名将李勣与突厥作战有功,唐太宗称赞他胜过备胡安边的长城。陆游用这些典故是为了正面含蓄地将所书之愤表现出来。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他说“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他以历史上的名将自比,决心要作为国镇守边塞的万里长城,这决不是狂妄,也不是一句空话。他不但始终不渝地主张抗金北伐,坚定不移地支持主战派,反对投降派,而且不断上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主张南宋由临安迁都到接近前线的建康,以示不忘恢复;他主张师出散关,取道骆谷,以关中为本,东向以定中原;他认为“关辅遗民”、“中原父老”以至西北边境的“凉州女儿”,都可以动员起来,作为北伐的援军;他主张把起义反金的农民军组织起来,共同抗战。他认为“男儿堕地志四方”,“襄尸马革固其常”。在两次短暂的前线生活中,他积极协助爱国将领张浚和王炎出谋画策,而且亲临战场,以“塞上长城”自许,积极从事抗金活动。然而南宋统治者不但不许他做“塞上长城”,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以种种罪名把诗人从中央降到地方,从前线调到后方,最后赶回家乡山阴,不许他干预朝政。终于使我们的诗人“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报国欲死无战场”。在投降派的打击下,他的雄图壮略,奇谋善策,统统化为乌有。岁月不居,壮岁已逝,中原的辽阔土地和广大人民仍然陷于金兵的铁蹄之下,而诗人揽镜自照,只见自己的两鬓已经斑白。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这痛心疾首通过“空自许”的“空”字,和“已先斑”的“先”字流露出来,与首句“早岁哪知世事艰”的“艰”字相呼应,恰如表面平静的水面下抑制不住的万千波澜喷涌而出,使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达到高峰,一股悲凉的英雄之气凛然袭人。

        悲愤、愤慨至此,自号“放翁”的陆游是不是会以颓放收尾呢?不是。陆游是始终对恢复中原的事业抱着希望的,所以他特别期待能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人上书请求北伐。陆游一生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坚贞志士,他在这时不由得想起了立志“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这就是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之所以回想起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是因为他和诸葛亮在精神上的相通。他们都以恢复中原为自己终身的理想,哪怕周围人都不支持,哪怕这里想不会实现,他们也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所以在尾联中,诗人感叹诸葛亮为出师北伐中原而上给刘禅的《出师表》真不愧是闻名于世的杰作,千载以来,有哪一个人、哪一篇文章能够和他(它)相比,能够象他(它)那样为人们所景仰!陆游和杜甫一样,十分推崇和仰慕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在当年入蜀驻军筹笔驿见到武侯祠堂时,他就满怀深情地吟出了“运筹陈迹故依然,想见旌旗驻道边”的诗句;初到南郑,他举目山川,就注意了“将军坊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在《谒诸葛丞相庙》一诗中,他含泪吟诵:“公虽已没有神灵,犹假贼手诛钟邓。前年我过沔阳祠,再拜尊俎衰泪进。”在《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一诗中,他对诸葛亮的功业和结局表示了深沉的感慨:“尚想忠武公,身任社稷重。整整渭上营,气已无岐雍。少须天意定,破贼宁患众。兴亡信有数,星陨事可痛……论高常近迁,才大本难用。九泉不可作,再拜临风恸。”几十年之后,他想起蜀中旧事,也经常联想到诸葛亮。《排闷》诗说:“我昔驻军筹笔驿,孔明千载尚如生。”《感旧》诗中更是充满了惋惜与敬仰之情:“凛凛隆中相,临戎遂不还。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登堂拜遗象,千载愧吾颜。”对于诸葛亮的《出师表》,陆游更是百读不厌,推崇备至:“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陆游这样多次深情地怀念和推崇千年以前的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尚友古人之心,以及自己近八年蜀地生活引起的对于曾经活动在这里的古代英雄的联想,还为了曲折地抒发作者深藏肺腑的讽责今人之义。陆游多么渴望着朝中有人能象孔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那样,“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了这个事业,他宁愿“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但是,宋主昏庸,权奸当道,忠言不用,壮志成空。因此,他越发思慕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君臣遇合。当年的西蜀是那样偏僻弱小,但由于有诸葛亮这样既能运筹帷幄,又能矢志不渝的股肱之臣,刘备、刘禅两代又都能信任诸葛亮,使他能够不顾成败利钝,毅然率师北伐,为复兴汉室立下了不朽功业。而今的南宋尚有半壁河山,不但有充裕的财富可作后盾,而且有广大人民群众和忠勇的将士斗志昂扬,踊跃求战。但是南宋君臣却竟连当年的阿斗也不如,他们自己不抗战,也不许别人抗战,一味地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全不顾山河破碎,人民涂炭。当诗人又一次“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表》时,很自然地激起了他对于南宋皇帝和投降派权臣的深深愤慨,感叹千载之下,谁人可堪与诸葛亮为伯仲之间啊!这尾联两句,借古讽今,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悲愤之情,曲折而深沉地表述了出来。诗以此作结,让整首诗不仅仅有愤懑,更有悲壮,含义深远,余味无穷。

        陆游的这首《书愤》是陆游爱国诗作的杰出代表,既表现了诗人一心报国的昂扬斗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很好地概括了陆游一生的经历,蕴含丰富,格律又十分严整,显示出诗坛老手的不凡功力。全诗八句四联,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看出起承转合的脉络,从诗情韵味上却完全是一气贯注,沉郁顿挫,悲愤欲绝。诗中把叙事、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而以抒情为主线。八句之中有过去,有现在;有东南的瓜州渡,有西北的大散关;有早岁的抱负,也有晚年的感慨;还穿插有诸葛亮,檀道济等历史人物,内容极为丰富。而这些丰富的内容,又全用一股悲凉慷慨的豪壮之气灌注始终。这灌注始终的气正可用题目《书愤》的“愤”字一言括之,可以说诗人正是以心中那股“愤”为诗,故而诗便不言愤而尽是愤。所以虽然全诗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句句字字都紧扣《书愤》的诗题。全诗还巧作对比来表现诗人之“愤”,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此乃一愤;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胡虏未灭而鬓发先斑,是为第二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偌大一个朝廷竟无一人象诸葛亮那样敢于出师北伐,此乃第三愤。在这一腔孤愤之中,诗人那死而后已的拳拳爱国之情也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实际上这也是陆游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激动人心的根本原因。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真实充沛的感情,不管对仗多么工稳,平仄多么合律,甚至还采用了比兴之法,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一首好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总是因为它含有可以打动人心的感情,不过有的显豁,有的含蓄;有的浅近,有的深沉;有的单纯,有的丰富。陆游这首诗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真情灌注,慷慨使气,浑然一体,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在沈园的陆游纪念馆有这样一副对联“剑南万首,岂但乡邦称泰斗;旷代相望,濯锦江头一草堂。”这幅对联把陆游和杜甫并称,是因为在文学史上,陆游是继杜甫之后律诗写得最多最好的一位诗人。这首《书愤》虽然写在南宋,但“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确有盛唐气象,有老杜之风。清代纪昀评论《书愤》说:“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陆游在南宋诗坛风气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的大环境下,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人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既吸收了李白的浪漫雄豪,又吸收了杜甫的沉郁顿挫,并把两家之长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自己既深沉悲壮、气韵浑厚,在感情的抒发上又豪迈风发的独特风格,不但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在《书愤》这一类诗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梁启超在《读陆游放翁集》中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诚哉斯言!

陆游《书愤》参考反馈题目:

1.绍兴沈园葫芦池畔茅亭的楹联是:“笔老沈园,艺苑争传钗头凤;心忧华夏,神州竟诵示儿诗。"你知道其中嵌入了陆游的哪两首诗词作品吗?你会背吗?

2.你读过陆游的哪些爱国诗词?给大家分享一首吧。

3.陆游还有另外四首同题诗《书愤》,选一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4.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的生平吗?

5.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吗?

6.我之前分享过杜甫的《蜀相》,你觉得跟这首《书愤》有相似之处吗?

参考资料

(元)脱脱等撰《宋史·陆游传》

骆守中《读陆游的<书愤>》

陈书良《<书愤>赏析》

沈嘉柯《陆游:人间一股英雄气》

侍問樵《陆游<书愤>“楼船”、“铁马”句解》

钟振振《陆游<书愤>诗“以诸葛亮自比”说质疑》

严迪昌《壮心未与年俱老的<书愤>组诗——<剑南诗稿>说丛之一》

宋朝第一文豪并非苏轼而是陆游?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