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困惑是学习过程中的有益部分。
51的日课里我漏了一个点:如今的你有什么变化。
定义自己本身是件很唯心也比较困难的事。当我51日课里倾向于定义自己为文科生时,又有点隐隐不安,第一我是不赞成“定性”,第二,如其所问:如今的你有什么变化,问的好,人是会变的(这一点永远不变)。我期待自己在擅长的领域之外,有所涉猎,更好地融合。这除了让生命更立体强健些,更是生命本来的好奇心使然吧。如今的我的变化是Stay foolish,stay hungry,争取不怕清零,重新出发,向逻辑思维特别强的大咖们靠近,浸染,学习,也向身边一个个变化着的鲜活的灵魂在一起,就这样在一起。
日课52: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学习,让你对自己的大脑有哪些更多的理解?谈谈生活中的体会。
这几个相关章节,前面理解不算很难,越往后阅读越生涩,我想脑塞大约就是如此,难道我进入了专注模式的死胡同?于是重新选择翻阅黑体关键字,抓住几句嚼了嚼,期待抓出些灵感来:
一、困惑是学习过程中的有益部分。-------简直是安抚药。我现在交不出功课,看不懂书就是困惑嘛!想想上一本《学习之道》象棋冠军写的比较顺畅,逻辑清晰,故事-理论-论证-故事。。。或许真是逻辑强又艺术美的大脑给予我很多理解上的便利吧。我想那个帅哥的经历大约是诠释专注和发散模式两者融合的最好的例子。软区域的概念(前方荆棘密布,是冒血砍光它直走过去还是适当准备好草鞋)以及“地震象棋赛”种种。。。
对芭芭拉女士这本书的印象:哈哈,我现在突然信了她以前数理不通甚至看不懂钟表。--------本书我看得也一阵凌乱。我认为它的逻辑没有上一本强。所以带着一丝哀怨(同命相怜)继续膜拜她如何突变的吧。
三、“模式转换”VS“散步之无意识思考”
她提到“”两种模式之间的转换,比如散步都是万能灵药,许多著名作家都在经常性的长时间散步中遇见了缪斯女神。”---------读到这些我感觉轻松,愉悦,向往,心动,蠢蠢欲动。也觉察到幽默是我需要的养分。
我理解的这个模式转换(专注太久后离开环境转而去散步),是指独处和自己专心待在一起的意思。散步是一种节奏相对缓慢且规律的律动,它能对人产生放松催眠使得人回到一个基础水平,从而此时能更好的和自己的思想对话,或者人的直觉在慢慢出来,有很多的可能性,这在专注模式里是比较难实现的。
就像书中后面提到的:“”解出难题或学会新概念,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我最近在跑步或散步时似乎有过无意识思考,但很难解释和论证它。比如一种隐隐的直觉,藏着某些方向,我能感觉到它更靠近真实,指引我生出新的思路。说到这里,想起最近班级里数学作业本经常丢失以及电脑被动的事。
这个现象很少遇见,故成了关注焦点。我也慢慢重视起来,但是有一个思维死角在拉着数学老师和我把事情定性为班里有心理阴暗的坏小孩。我其实对此很不适(故意拖延和忽视),因为恐惧于把孩子想的很坏的信息碎片会传达给班级,以致于变相诱导孩子真的去做这样的事。但也担心不采取措施放任下去,事态照样发展,不受我控制,更糟糕,渐渐地我也盯着这个幻想出来的敌人,安排了干部盯梢、转移物品、直接批判这类行为的措施。可是,大约也能想象到,“敌人”很狡猾,照样发生了类似的事。
这期间,我在操场跑过几次步,走走停停,和自己单独在一起,我慢慢有一种感觉:是我这个班主任的问题。最近我关注自己太多了,关注班级少了,平摊到个体孩子身上更少,如果班级里有这样的行为,多数是孩子某些方面有不满情绪,却找不到合适的排解方式。。。。。。
虽然很多教室里的事水落石出,但是我从一个思维死角里出来了,慢慢和班级有了整体和个体的沟通,今天一件小事从学生身上、家长身上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之,我的恐惧变少了,爱和平静变多了。或许是某些“无意识思考”带领着我走向有意识吧。
如果散步之类的转换真能遇见缪斯女神,我要多多尝试了。我心中的缪斯女神,出现在看《学习之道》之后,无论如何感谢它一下,作为读后感结尾---------------
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幽默和天然最能养人养己。通过这件事,我感慨良多:教育这回事,往往要跳出事情本身,不要太就事论事,钻牛角尖,我们是靠人与人互相影响的行业,学生的表现老师至少有一部分责任,解决问题的出路有时并不是水落石出绳之以法才行,而是我们为何而来?--------除了应试和培育基本品德素养,也为了修炼你我,我们最宝贵的价值在于示范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危机干预。
从专注于找出“坏小孩假想敌”,到几场跑步散步激发的发散性思考,最后回到我的直觉和教育的初衷,其实是自己战胜恐惧的过程,是一场和自己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