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六个纬度,简称“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
1.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日常的课堂教学,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2.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吉尔·哈德菲尔德(Jill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3.自由度,即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4.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离破碎。
5.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
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2、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
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
五个部分组成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一、教材及学生的解读(这是教师的备课阶段,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二、确定教学目标(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B类:核心目标,即课堂教学重点要教学的内容;C类:附着性、拓展性目标,即思想、情感、价值等。另外,还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目标);三、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作业(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四、严谨的教学板块(教学板块一方面要求课堂清晰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可能所需的时间,在讲究必要的节奏、方式灵活多样的基础上,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教师列出学生个体学习清单,是为了真正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五、教学反思。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
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深入对话。教师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准确而及时地出现在被阻隔之处,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从这“三重境界”的角度来看,我们更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
此时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及其背景的复现,而且激活了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在更高层面上的教育。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