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宿舍打火锅,找不到好的垫板,我从书中翻出几打《南方周末》,展开来,宽宽大大,两张就够。题目是:2012年度好书。
刚上大学的时候,每期《南方周末》都买。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发人深省的话题,书籍电影品评推荐,我都会把那一张单拿出来,放到一起,另外的放另一沓做废纸用。那时候读书,密密麻麻勾画句子写心得,拍下照片然后用豆瓣笔记放到一起。
豆瓣笔记我已经很久没用,上面的书单自然早已荒废。我之所以现在对这些工具谨慎,很大的原因是扔在那里往往以为一劳永逸,再不回头。《南方周末》也是一样,人家写的好文章,收集在一起,别人来拿还得看看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那一沓。
当你艳羡别人出口即来,旁征博引的时候,想想自己有付出什么?书看过一遍并不能叫做看过。人们都说钱钟书是天才,过目不忘,张口就来。在这背后钱老在读书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重要的书反复阅读,时不时整理读书笔记,如此才能指哪打哪,其义自现。
现在,我很少做读书笔记,我想到一个偷懒的法子,那就是写作。
写着写着,脑袋里就会蹦出一个印象,在哪里看过但就是不知道。既然心里有一点印象,赶紧找书、查资料。这样记忆,最清楚。
对于写作的人来说,突然卡壳,哪里突然接不上,不管是名词还是片段,都是是很痛苦的。用这种痛苦正好可以加深记忆。
当然,以上说的只能是帮助记忆一些有趣的片段,对于一个类别的知识学习,需要不厌其烦的反复读、加上思考,做好笔记来加深记忆。不然想要贪婪攫取知识,最终只是妄想。
还有一个偷懒的办法,单点难记,连起来就更容易。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总归有些印象。如果你有好玩的片段,能把他连接起来,那你会记得更清楚。这就是纲要的重要性(说的不是凡事来个提纲,而是心中思路清晰)
常有人定下宏伟目标,在怎样的时间内读完怎样数量庞大的书。我觉得这就是和别人较劲、不是和自己较劲,何必追求那华而不实的数量?
知识的求索更多是主动的,是欲望在心,是瘙痒难耐,不是寒窗苦读、凿壁借光。
先得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是哪里光鲜哪里人多就往哪钻。
尘归尘、土归土,至于南方周末?最好拿来打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