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喜欢在QQ空间写日记,发布说说的朋友们喜欢在微信圈发照片写心情。人类喜新厌旧的劣根性,却变不了爱社交的属性,只是转移了平台而已。任何一个社交平台,没有新的产品诞生,用户的粘连性就会变弱。于是互联网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属性也在不断新旧更替。
君可见,两年前的朋友圈还是纯粹的朋友圈,朋友之间,你来我往,互动频频,晒老公,晒孩子,晒旅行,晒美食……感谢朋友圈,让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能参与彼此的生活。
那时候,旅行的意义,一定是从上百张普通照片里,选出几张,修好图,凑齐九宫格,再配上一段煽情的文字,轻点“发表”,然后默默地等人点赞,每收获一个赞,幸福指数就攀升一点。
那时候,节日的意义,不全是内心的仪式感,而是对朋友圈的展示,以记录的名义,向世人撒狗粮,晒幸福,仿佛经过晾晒的幸福更有阳光的味道。
那时候,吃货的幸福,不全是吃在嘴里,填进肚里的喜悦,而是通过认真摆拍,“黄油相机”加工后的成品,向朋友圈传递,似乎美食的意义在于颜值而非味蕾。
这一切都归于有一个神奇的存在——朋友圈。透过朋友圈,可以窥见别人的生活,以时间为脉络可以窥探出此人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品质。于是,有人的存在感便是在朋友圈过的很幸福。
人都喜欢隐藏悲伤,炫耀幸福。就像人们一般都倾向于小声啜泣,大声欢笑。有好事的时候,开心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分享喜悦,传递快乐;有坏事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独自神伤,自我疗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朋友圈朋友的动态变少了,朋友们的状态更新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转载一篇篇公众号推文,或是一件件产品分享。当朋友圈变成商业圈,流量圈,随着朋友圈权限功能的升级,我知道,纯粹的朋友圈已经远去了。
闺蜜a很久没有更新朋友圈了,打电话问她近况,原来自由自在的她如今多了一丝烦恼,因为结婚了,逐渐成为房奴,车奴,孩奴,她的动态里少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没了想吃就点的美食,缺了幸福满溢的节日……于是,她在朋友圈里沉寂了,做着按部就班的工作,吃着不咸不淡的饭菜,过着不温不火的生活。她说,没什么可晒的。
可是,不是说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越是炫耀什么,自负的人往往很自卑。那凭什么断定很久没更新朋友圈,就是过得不怎么样呢?
有人说,很久没有更新朋友圈,是因为朋友圈已经变味,朋友圈成了商业圈,里面尽是微商的吆喝,代购的叫卖。尽管可以设置权限,可是……
也有人说,很久没更新朋友圈,是因为喜欢的人不在朋友圈,不需要引起他的关注。
我许久没有更新朋友圈,不是生活没有色彩,没有新奇,不是内心没有波澜,没有情绪。只是习惯了用写作的方式去梳理,去记录,而不是以碎碎念的方式公之于众。
窃以为,向人倾诉是一件特傻的事情,既寻不得安慰,也换不来帮助,得到的是同情和怜悯,而这些对事情本身无济于事,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软弱。同理,在朋友圈无病呻吟也好,炫耀幸福也罢,拾得几句安慰,收获几个点赞,并没有什么卵用。朋友的感情并不会因此得以维系,因为文字,寥寥数句,并不能涵盖事情的原委,并不能反映问题的真相,甚至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触及灵魂的交流,也不过是打发时间云云。
当朋友圈正在变成“流量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