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这本书将会颠覆你的认知,我们都认为婚姻是两个人共同努力才会更好,事实上我们从恋爱走到婚姻都是我们一个人的事儿。
蜜月期:我们从小就希望获得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人类爱与被爱的两种本能)我们小时候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两种爱,就会不断的从伴侣身上找到这种感觉。我们恋爱并不是为了去爱一个人,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缺陷。刚开始你想要吸引对方,就会假装出他希望拥有的那种特质因此,当对方无法给到你需要的某些特质,你就会明说暗示期望来改造对方。两个人都对伴侣有一样高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矛盾。
幻灭阶段: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本身拥有爱而做出的错误想法。我们期望从伴侣身上获得足够的需要。当无法满足时,于是便做出了与孩童时期相似的四种“偏差行为”一、引起注意 二、权力斗争 三、报复心理 四、自我放逐 这是因为我们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不知如何自我处理,时间变长就会打压成为我们的潜意识。当某些行为一旦触到了对方的创伤潜意识就会本能的激起愤怒。愤怒的三大原因:1.用怒气麻痹内心的痛苦,有力量而无需审视内心。2.让对方产生罪恶感,是他进行改变。3.为了获得童年里缺少的认同归属感(希望别人认同自己的行为是对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在生活中经常揭开自己的痛苦,所以我们情愿为一件小事而愤怒。伴侣之间的争吵其实是因为不希望重新面对痛苦。
内省阶段:此时应当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为了追求自己是对的还是想要一份快乐的生活?我们应当直面内心的伤痛,当我们知道我们对伴侣的高期待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缺陷引起时,请不要再指责对方,才有机会直面我们的内心世界。从而用爱去安慰,共同的快乐生活。斯蒂芬.卡普曼提出: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是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他,一、受害者 二、迫害者 三、拯救者。自己身处的三个角色是不停变化的,处理不好就会掉进“受害者牢笼”里。我们要知道:1、左右为难时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2、张托对家庭观念的始终,某些思想行为是由于出生的家庭所产生的。3、我们做事是出于无条件的爱彼此对方,而不是以牺牲者的心态。4、放弃竞争而是以对方更好为荣。
获得启发:为了达到亲密关系我们应当放下因为自己需求的缺陷而对伴侣的期待要求。当出现问题是我们需要重审自己的内心世界:1、产生矛盾时跳出问题的框架,先得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当你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内心不得到满足的问题。3、你所期望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4、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生活的事百分百负责。
婚姻生活的本质是我们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了解、调整和解决内心这个需求缺口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事,而非伴侣的事。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答案,而是来自于好的问题,没有什么问题,是爱无法解决的。当矛盾再一次出现时,你应该问自己“假如我现在是爱他的,那么我此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