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政治哲學講稿——阿倫特摘要

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一个民族良好的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

"看"在古希腊城邦是政治性的……对自己的看法与对他人的看法是不可分的……

哲学的兴起是城邦生活的衰落……

康德说:更长的寿命不过是拖长了一场与艰难困苦无休止地相角逐的游戏罢了。……即使"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的话",人类也不会因此而受益,因为"有着如此漫长的生命,其罪恶将会登峰造极,以至于这个物种配享有的最好命运就是,从这个地球上被彻底消灭"。(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人类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

康德的批判性思索恢復了思索所必需的某種公共空間。

蘇格拉底,專注於思索本身,清除靈魂在認知路上一些沒有根據的意見信仰,它是一種辨別的藝術……一種未經省查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康德讓自己經受"自由而公開的省察的考驗"(每個人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到柏拉圖的提問和問答,通過話語,將思索過程(在我內心之中進行的、我與我之間的無聲對話)公共化。

作為心智官能之一的判断力。它的麻烦在于判断力这种官能是思索特殊物的,但思索意味着普遍化,因此判断力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将普遍物與特殊物连接起来?


康德共同體感覺的三個準則:自己思索(啟蒙的準則),從每個他者的立足點思索(擴展了的心智的準則),始終融貫一致地思索(即和自我達成一致)……

"人類的原初協定"這一理念在康德的術語中扮演了一個中間自己——即和兩個特殊都有關聯同時又不同於兩者的東西……判斷力這種官能是思索特殊物的,但思索意味著普遍化,因此判斷力的難題在於如何將普遍物與特殊物連結起來……

從品味最獨特的私人感覺開始,通過"反思的處理",判斷逐漸擴展甚至可以跳躍到普遍原則……

"原初協定"作為一個調節性的理念,到後來者卻將其作為一個構成性的理念,這裡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不但從一條判斷的準則到原則的變化,而且問題的領域也完全不同了,即從判斷的領域轉移到了行動的領域,也即從普遍化的判斷的擴展性原則無限提高成為行動領域的普遍性原則……判断的中介原则变成了行动本身的原则,鲜活的充满了无限复杂性的现实被历史目的地单调形式所压制,历史越来越从自然中独立出来,从自然的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调节性的理念走向了构成性的理念——这种试图从判断的原则跳越至行动的原则,是试图以人的行动替代天意的僭越行为,实质造成的后果,是人的渎神行径对人自身实施了最严重的暴政。某种程度上,现代政治灾难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这一僭越性的跳跃。

康德的"物自體"是永遠不可知的,某種程度上只是重複了蘇格拉底的"知無知"……问题在于,他为后人开启了另外一种占有并把玩"物自体"的方式,即通过历史之中恶的自我毁灭实现真正的理性王国。

阿伦特在康德那里看到了另一种思索特殊物的方式,范例有效性——她将某个特殊物判定为一种最佳的存在物,以之为模型,……判断力便更为有效地为特殊与普遍的和解提供了可能。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范例有效性"以及(纯粹理性批判)中"图示论"学说,是经由想象力的作用而关联起来的,想象力对二者是根本性的,它即为认知提供了图示,又为判断提供了范例……


第一讲:

康德晚年意识到:与社会性截然有别的政治性

理性的丑闻:理性的自相矛盾,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是有界限的,思索跃出了界限而陷入自我背反……

"道德品味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品味批判


第二讲:

(判断力批判)问题:人们为什么必须存在?

哲学事业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莱布尼兹:为什么有物存在而非无物存在?我们有权提出第一个问题,因为无物比有物更简单,更容易。

"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把问题物贬低为了手段,这个问题一提出,直接就把自然,生命,宇宙等即贬低为比它们自身更高的手段。

海德格后期哲学中设法使"人"与"是"对应一致,让二者互为前提,互为8条件——"是"需求着人,人生而为"是"的守卫者或牧护者。

"自然的意旨是什么?"意味着,我们自己就是不断地设计各种鹄的与目的的意旨性的存在者,并且作为这样意图的存在者,我们属于自然。

判断力源自"一种纯然沉思的快乐或一种守静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只有在一个好国家中,一个好人才能是一个好公民。

康德:在一个好国家中,一个坏人也能是一个好公民。康德认为坏人并不是意愿着"恶"的人,"恶"指的是那些"隐秘地想把自己排除在(普遍法)之外的人"。

人基本的"社会性"的两个要素:可交流性和公共性/公开性。

热爱死亡——因为肉体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总是搅扰灵魂的追求……这隐含在巴门尼德为摆脱"有死者的意见"与感官经验的幻想而去往上天的旅程之中……

索富克勒斯:不要出生,这胜于一切形诸言辞的意义,一旦活着,那么次好的事,对生命而言,就是尽可能迅速地返回到它所来之处……

斯多葛的芝诺的德尔菲神谕:披上死者的颜色……意思既可以是"就像你已经死了一样地活着",也可以是"研习古人"……

康德得明确说过:"更长的寿命不过是拖长了一场与艰难困苦无休止的相角逐的游戏罢了。"就算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这个物种也不会从中受益;因为"有着如此漫长的生命",其罪恶"将会登峰造极,以至于这个物种配享有的最好命运就是不知道从这个地球上被彻底消灭"。(p76历史理性批判)……这当然与希望人类种族之进步是矛盾的。

康德:就个人倾向来说,我是一个求索者,我感到对知识有着强烈的饥渴,与这种不休不息的饥渴相伴的是对知识之进步的欲望,我也对知识的每一步提升都感到满意,我一度相信人性的荣耀就在于此,并且鄙视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家伙。是卢梭纠正了我。这种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敬人。如果我相信我在确立人类的权利时,我所做的一切都没能给他人带来价值,那我会发现我比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没用多了。

关于真正理性的一切哲学,为的都是这种否定性的益处……批判的时代……

苏格拉底:没有哪个人是智慧的……

康德:作为有限者,是没有能力拥有"真",

虽然他们会有关真的某一观念、某一理念用来调整和规范他们的心智过程。


黑格尔:哲学从本性上是一种秘传的东西,它不是拿来给大众的,它也不能拿给大众。哲学作为哲学仅在于它恰与知性相对立,甚至有共同感觉/常识相对立,借此我们才了解到每一代的地方性局限和时间性局限,与这种共同感觉/常识相比较,哲学的世界就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

康德认为,批判就是限制和净化……在康德那里,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并为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提供"中项"的是判断力……实践者们首先学习理论,然后开始实践他们的实践——就是把学到的种种规则适用于特殊的案例。


批判性的思索,也即穿过偏见,穿过未经省察的意见和信仰,从中开辟出一条思想的道路,这是哲学的一个古老关切……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他用的是辨别的艺术,其方法在于清空他的同伴们所有毫无根据的信仰和"不孕之种",那些都只不过是充斥在他们心目中的幻象而已。……苏格拉底这么做的结果是"清洗了挡在知识之路上的各种自以为是的念头,从而净化的灵魂"。但对苏格拉底来说,并没有任何知识会随着省察而来……他为了省察而省察,而不是为了知识才省察。苏格拉底的独一无二就在于专注思索本身,而不论结果……通过话语将思索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我的内心之中进行的、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公共化。

康德的伦理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思索过程:你的行为应让你能够有这样的意愿,既想让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一条你自己也会服从的法。

不要与你自己,而是与你那个正在思索的自我相矛盾。

康德和苏格拉底,批判性的思索本身就是要让自己"面向并经受自由而公开的省察的考验",这就意味着参与到思索中的人越多越好……将少数人行走的羊肠小路变成一条所有人走的康庄大道……

启蒙的时代就是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时代。

最为重要的政治自由,不是像对斯宾诺莎而言的哲学的自由,而是表达和出版的自由。

"自由"这个词在康德那里有多重的意思,但"政治自由"被定义为"在任何时候都能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柏拉图认为,思索就是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无声对话。康德也深以为然:思索是一件孤独的事,这一点,所有思想者者都一致认同。但康德认为,思索能力靠的恰恰是它的公开运用,未经"自由而公开的省察的考验",思索也好,意见之形成也好,都是不可能的。理性不是拿来"自我孤立的,而是要和他人一起融入共同体"。

品味判断所要求的正是这种"一般的可交流性",有关人本身的一些问题上,把自己的心智交流出来、讲出来,这实在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禀赋和使命。


康德:思索固然是一件孤独的事,但只有依赖于他者,思索才是可能的……

柏拉图与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智慧之人的区别在于。他们从来不就他们的思想"给出一个说明"。这个术语"给出说明"本身就源自于政治性的。

事实问题指的是某人以什么方式先得到了一个概念,而司法问题指的是他有什么权利占有和运用这一概念。

康德:我抱有的希望是,从他者的视角不偏不倚地审视我的种种判断,由此争取获得某些能够改善我之前动电的第三种观点。

人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思想,以便考虑他者的思想……"心智的扩展"是通过"把我们的判断与他者可能的而非实际上的判断相比较,并且把我们自己放在其他人的位置上"而实现的,使之成为可能的那样一种官能被称之为"想象力"。

批判性思索肯定还是要在孤独中独自进行,但是借助想象性的力量,批判性思索便让他者也在场,并由此而进入到一个潜在地公开的向四面八方开放的空间中,他采取了康德的世界公民立场,以一种扩展人的心态来思索。

神创造人就是为了让人自由……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公开依然是正确性/权力性的标准……"作恶"以"撤离公共领域"为特征……道德性意味着适于被看见,不仅仅适于被人们看见,归根结底,适于背上帝这位心灵的全知者看见。

政治与道德性之间的冲突……

愿意的,命运引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

唯有旁观者——而非绝对者——才知道一切……沉思性的生活方式至高无上……


人们的理性提出了"什么是自然"的意旨?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提出这一问题的理性,人们便超越了自然。自然通过给某一种族/物种创生了一种能够提出此类问题的官能,也就创生了自己的主人。

柏拉图那里,政治(行动的)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沉思的)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区别,被说成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也即在知道"做什么才是最好的"某一个人与遵循他的指导或命令、将之贯彻执行的众多他者之间做出了绝对的区分……理想的统治者根本不行动,他是智慧之人,行动的意图和目的,正是由他肇始,也是为他所知道的,正因此他才是统治者……

对康德而言正相反,公开是统领所有行动的"先验原则"……任何为了不挫败自己的意旨而必须具备公开性的行为,都是一个将政治与权利/正确结合在一起的行为。

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会是一片荒漠,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对他来说意味着,没有任何旁观者。

品味怎么被提升并成为"判断力"这一官能的媒介呢?判断力——不是指那种单纯认知性的且存在于诸感觉之中的判断力,而是指辨别正确与错误的那种判断力——怎么就该以这一私人感觉为基础呢?事关品味,无可争论。

这一问题解决就在于:想象力——使不在场的东西呈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将客观感觉之对象转化成"被感觉到了"的对象,仿佛客观感觉之对象是某种内在感觉之对象一样。……通过反思的运作过程……

政治理论中: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区分……

判断的品味现象……味觉/嗅觉是最私人化的……在品味的事情上,令人困扰的是它们不是可以交流的……而解决之道在于想象力和共同感觉……

巴门尼德:奴斯让我们能够凝视那些虽不在场但是被呈现出来的物……

存在于非客观感觉中的那种非主观因素,就是"主观间性/主体间性"……

判断,尤其是品味判断,总是反思他者自己他者的品味,把他者可能有的种种判断纳入考虑……我因为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超感觉世界的一个成员来做判断的……

在判断中有两个心智运作过程:一是想象力的运作过程(准备好对象),二是反思的运作过程(对某物某事下判断的实际活动)……

启蒙的准则:亲自独自思索,扩展了的心智(在思想中把自己放到每一个他者的位置上),一贯性准则。

"真"是强制性的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一个民族良好的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

"看"在古希腊城邦是政治性的……对自己的看法与对他人的看法是不可分的……

哲学的兴起是城邦生活的衰落……

康德说:更长的寿命不过是拖长了一场与艰难困苦无休止地相角逐的游戏罢了。……即使"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的话",人类也不会因此而受益,因为"有着如此漫长的生命,其罪恶将会登峰造极,以至于这个物种配享有的最好命运就是,从这个地球上被彻底消灭"。(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人类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

康德的批判性思索恢復了思索所必需的某種公共空間。

蘇格拉底,專注於思索本身,清除靈魂在認知路上一些沒有根據的意見信仰,它是一種辨別的藝術……一種未經省查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康德讓自己經受"自由而公開的省察的考驗"(每個人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到柏拉圖的提問和問答,通過話語,將思索過程(在我內心之中進行的、我與我之間的無聲對話)公共化。

作為心智官能之一的判断力。它的麻烦在于判断力这种官能是思索特殊物的,但思索意味着普遍化,因此判断力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将普遍物與特殊物连接起来?

康德共同體感覺的三個準則:自己思索(啟蒙的準則),從每個他者的立足點思索(擴展了的心智的準則),始終融貫一致地思索(即和自我達成一致)……

"人類的原初協定"這一理念在康德的術語中扮演了一個中間自己——即和兩個特殊都有關聯同時又不同於兩者的東西……判斷力這種官能是思索特殊物的,但思索意味著普遍化,因此判斷力的難題在於如何將普遍物與特殊物連結起來……

從品味最獨特的私人感覺開始,通過"反思的處理",判斷逐漸擴展甚至可以跳躍到普遍原則……

"原初協定"作為一個調節性的理念,到後來者卻將其作為一個構成性的理念,這裡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不但從一條判斷的準則到原則的變化,而且問題的領域也完全不同了,即從判斷的領域轉移到了行動的領域,也即從普遍化的判斷的擴展性原則無限提高成為行動領域的普遍性原則……判断的中介原则变成了行动本身的原则,鲜活的充满了无限复杂性的现实被历史目的地单调形式所压制,历史越来越从自然中独立出来,从自然的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调节性的理念走向了构成性的理念——这种试图从判断的原则跳越至行动的原则,是试图以人的行动替代天意的僭越行为,实质造成的后果,是人的渎神行径对人自身实施了最严重的暴政。某种程度上,现代政治灾难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这一僭越性的跳跃。

康德的"物自體"是永遠不可知的,某種程度上只是重複了蘇格拉底的"知無知"……问题在于,他为后人开启了另外一种占有并把玩"物自体"的方式,即通过历史之中恶的自我毁灭实现真正的理性王国。

阿伦特在康德那里看到了另一种思索特殊物的方式,范例有效性——她将某个特殊物判定为一种最佳的存在物,以之为模型,……判断力便更为有效地为特殊与普遍的和解提供了可能。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范例有效性"以及(纯粹理性批判)中"图示论"学说,是经由想象力的作用而关联起来的,想象力对二者是根本性的,它即为认知提供了图示,又为判断提供了范例……

第一讲:

康德晚年意识到:与社会性截然有别的政治性

理性的丑闻:理性的自相矛盾,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是有界限的,思索跃出了界限而陷入自我背反……

"道德品味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品味批判

第二讲:

(判断力批判)问题:人们为什么必须存在?

哲学事业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莱布尼兹:为什么有物存在而非无物存在?我们有权提出第一个问题,因为无物比有物更简单,更容易。

"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把问题物贬低为了手段,这个问题一提出,直接就把自然,生命,宇宙等即贬低为比它们自身更高的手段。

海德格后期哲学中设法使"人"与"是"对应一致,让二者互为前提,互为8条件——"是"需求着人,人生而为"是"的守卫者或牧护者。

"自然的意旨是什么?"意味着,我们自己就是不断地设计各种鹄的与目的的意旨性的存在者,并且作为这样意图的存在者,我们属于自然。

判断力源自"一种纯然沉思的快乐或一种守静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只有在一个好国家中,一个好人才能是一个好公民。

康德:在一个好国家中,一个坏人也能是一个好公民。康德认为坏人并不是意愿着"恶"的人,"恶"指的是那些"隐秘地想把自己排除在(普遍法)之外的人"。

人基本的"社会性"的两个要素:可交流性和公共性/公开性。

热爱死亡——因为肉体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总是搅扰灵魂的追求……这隐含在巴门尼德为摆脱"有死者的意见"与感官经验的幻想而去往上天的旅程之中……

索富克勒斯:不要出生,这胜于一切形诸言辞的意义,一旦活着,那么次好的事,对生命而言,就是尽可能迅速地返回到它所来之处……

斯多葛的芝诺的德尔菲神谕:披上死者的颜色……意思既可以是"就像你已经死了一样地活着",也可以是"研习古人"……

康德得明确说过:"更长的寿命不过是拖长了一场与艰难困苦无休止的相角逐的游戏罢了。"就算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这个物种也不会从中受益;因为"有着如此漫长的生命",其罪恶"将会登峰造极,以至于这个物种配享有的最好命运就是不知道从这个地球上被彻底消灭"。(p76历史理性批判)……这当然与希望人类种族之进步是矛盾的。

康德:就个人倾向来说,我是一个求索者,我感到对知识有着强烈的饥渴,与这种不休不息的饥渴相伴的是对知识之进步的欲望,我也对知识的每一步提升都感到满意,我一度相信人性的荣耀就在于此,并且鄙视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家伙。是卢梭纠正了我。这种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敬人。如果我相信我在确立人类的权利时,我所做的一切都没能给他人带来价值,那我会发现我比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没用多了。

关于真正理性的一切哲学,为的都是这种否定性的益处……批判的时代……

苏格拉底:没有哪个人是智慧的……

康德:作为有限者,是没有能力拥有"真",

虽然他们会有关真的某一观念、某一理念用来调整和规范他们的心智过程。

黑格尔:哲学从本性上是一种秘传的东西,它不是拿来给大众的,它也不能拿给大众。哲学作为哲学仅在于它恰与知性相对立,甚至有共同感觉/常识相对立,借此我们才了解到每一代的地方性局限和时间性局限,与这种共同感觉/常识相比较,哲学的世界就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

康德认为,批判就是限制和净化……在康德那里,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并为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提供"中项"的是判断力……实践者们首先学习理论,然后开始实践他们的实践——就是把学到的种种规则适用于特殊的案例。

批判性的思索,也即穿过偏见,穿过未经省察的意见和信仰,从中开辟出一条思想的道路,这是哲学的一个古老关切……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他用的是辨别的艺术,其方法在于清空他的同伴们所有毫无根据的信仰和"不孕之种",那些都只不过是充斥在他们心目中的幻象而已。……苏格拉底这么做的结果是"清洗了挡在知识之路上的各种自以为是的念头,从而净化的灵魂"。但对苏格拉底来说,并没有任何知识会随着省察而来……他为了省察而省察,而不是为了知识才省察。苏格拉底的独一无二就在于专注思索本身,而不论结果……通过话语将思索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我的内心之中进行的、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公共化。

康德的伦理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思索过程:你的行为应让你能够有这样的意愿,既想让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一条你自己也会服从的法。

不要与你自己,而是与你那个正在思索的自我相矛盾。

康德和苏格拉底,批判性的思索本身就是要让自己"面向并经受自由而公开的省察的考验",这就意味着参与到思索中的人越多越好……将少数人行走的羊肠小路变成一条所有人走的康庄大道……

启蒙的时代就是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时代。

最为重要的政治自由,不是像对斯宾诺莎而言的哲学的自由,而是表达和出版的自由。

"自由"这个词在康德那里有多重的意思,但"政治自由"被定义为"在任何时候都能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柏拉图认为,思索就是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无声对话。康德也深以为然:思索是一件孤独的事,这一点,所有思想者者都一致认同。但康德认为,思索能力靠的恰恰是它的公开运用,未经"自由而公开的省察的考验",思索也好,意见之形成也好,都是不可能的。理性不是拿来"自我孤立的,而是要和他人一起融入共同体"。

品味判断所要求的正是这种"一般的可交流性",有关人本身的一些问题上,把自己的心智交流出来、讲出来,这实在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禀赋和使命。

康德:思索固然是一件孤独的事,但只有依赖于他者,思索才是可能的……

柏拉图与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智慧之人的区别在于。他们从来不就他们的思想"给出一个说明"。这个术语"给出说明"本身就源自于政治性的。

事实问题指的是某人以什么方式先得到了一个概念,而司法问题指的是他有什么权利占有和运用这一概念。

康德:我抱有的希望是,从他者的视角不偏不倚地审视我的种种判断,由此争取获得某些能够改善我之前动电的第三种观点。

人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思想,以便考虑他者的思想……"心智的扩展"是通过"把我们的判断与他者可能的而非实际上的判断相比较,并且把我们自己放在其他人的位置上"而实现的,使之成为可能的那样一种官能被称之为"想象力"。

批判性思索肯定还是要在孤独中独自进行,但是借助想象性的力量,批判性思索便让他者也在场,并由此而进入到一个潜在地公开的向四面八方开放的空间中,他采取了康德的世界公民立场,以一种扩展人的心态来思索。

神创造人就是为了让人自由……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公开依然是正确性/权力性的标准……"作恶"以"撤离公共领域"为特征……道德性意味着适于被看见,不仅仅适于被人们看见,归根结底,适于背上帝这位心灵的全知者看见。

政治与道德性之间的冲突……

愿意的,命运引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

唯有旁观者——而非绝对者——才知道一切……沉思性的生活方式至高无上……

人们的理性提出了"什么是自然"的意旨?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提出这一问题的理性,人们便超越了自然。自然通过给某一种族/物种创生了一种能够提出此类问题的官能,也就创生了自己的主人。

柏拉图那里,政治(行动的)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沉思的)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区别,被说成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也即在知道"做什么才是最好的"某一个人与遵循他的指导或命令、将之贯彻执行的众多他者之间做出了绝对的区分……理想的统治者根本不行动,他是智慧之人,行动的意图和目的,正是由他肇始,也是为他所知道的,正因此他才是统治者……

对康德而言正相反,公开是统领所有行动的"先验原则"……任何为了不挫败自己的意旨而必须具备公开性的行为,都是一个将政治与权利/正确结合在一起的行为。

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会是一片荒漠,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对他来说意味着,没有任何旁观者。

品味怎么被提升并成为"判断力"这一官能的媒介呢?判断力——不是指那种单纯认知性的且存在于诸感觉之中的判断力,而是指辨别正确与错误的那种判断力——怎么就该以这一私人感觉为基础呢?事关品味,无可争论。

这一问题解决就在于:想象力——使不在场的东西呈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将客观感觉之对象转化成"被感觉到了"的对象,仿佛客观感觉之对象是某种内在感觉之对象一样。……通过反思的运作过程……

政治理论中: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区分……

判断的品味现象……味觉/嗅觉是最私人化的……在品味的事情上,令人困扰的是它们不是可以交流的……而解决之道在于想象力和共同感觉……

巴门尼德:奴斯让我们能够凝视那些虽不在场但是被呈现出来的物……

存在于非客观感觉中的那种非主观因素,就是"主观间性/主体间性"……

判断,尤其是品味判断,总是反思他者自己他者的品味,把他者可能有的种种判断纳入考虑……我因为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超感觉世界的一个成员来做判断的……

在判断中有两个心智运作过程:一是想象力的运作过程(准备好对象),二是反思的运作过程(对某物某事下判断的实际活动)……

启蒙的准则:亲自独自思索,扩展了的心智(在思想中把自己放到每一个他者的位置上),一贯性准则。

"真"是强制性的,不需要任何"准则"。

共同体感觉——即健全知性指的就是这一「下判断」的官能……「被扩展了的心智」是判断之正确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共同体感觉"让他有可能扩展自己的心智。

最后,判断中的首要难题在于,判断力是思索"特殊物"的官能,而思索意味着"一般化"。因此,它是那种能够神秘地将"特殊"与"一般物"结合起来的官能。当一般物被给定,这是相对容易的事,判断力仅仅只需要把特殊划归到一般物之下即可。当被给定的只是特殊而必须为这个特殊找到普遍物时,难度就增大了。因为"基准"既不能从经验中借鉴而来,也无法由外部推演而来,无法由另一个特殊来判断这一个特殊,为了判定它的价值,需要一个第三方——某种与两个特殊均有关联,但与二者均不相同的东西。在康德那里,这一困难有两条完全不同的解决之道:有两种理念,任何人要达成任何判断,都必须反思这两个理念。

一个理念是:有关作为整体的人类的一个"原初协定"的理念,以及从这一理念推演出的有关"人性"的观念。人性指的是什么——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人类性。第二个是"合意旨性"这一理念。每一个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物,其自身的现实存在都需要很晚由,而且它们自身之中也包含着这一根由。每个对象都有一个意旨……唯独审美对象和人们,似乎是没有意旨的。

康德的第二条解决之道是"范例的有效性"。

行动者的偏狭在于,行动者卷入其中,所以永远看不到整体的意义……

想象力

"范例有效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构想以特殊物——而非普遍物——为核心的政治科学提供了基础。……图示为认知所做的,也就是范例为判断所做的,若少了这一涉及第一批判中的图式论的重要背景,我们对想象力在表象中、进而在判断中所起的作用,将缺乏充分的领会……这份研讨课全面地说明了"范例有效性"并将之与想像力在图式论中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想象力就是一种再现表象的官能——它使得"不在场"的变为"在场的/当下的"。想象力就是在直觉中再现/表象某一个本身并未在场的对象,是一种对不在场之对象的感知官能。

另一种官能,巴门尼德的"奴斯"——"各种官能来凝视当下呈现出来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并不在场"。"是"从不在当下呈现,"是"从不将自己呈现给诸感觉。在对事物的感知中没有呈现出来的就是那个"其是"(the  it—is)。"其是"虽然不在感觉之中,却是呈现给心智的。

阿那克萨哥拉"对不可见物的瞥见就构成了外观"。人们通过看外观,就能逐渐意识到、撇见到未显现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存在本身。形而上学这门处理物理现实背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虽然超越了物理现实,却依然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作为诸外观的非外观而被给与了心智——的学科就成了本体论:关于存在的科学。

知性的纯粹概念图示论:正是想象力这同一个官能即为认知提供了图示,也为判断提供了范例。

感性和知性这两个极端必须借助想象力……而被联结在一起。想象力大体上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是隐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技艺"。

想象力是其他诸认知官能的共同根源……是感性和知性的共同的、但尚未为我们所知的根源。

想象力正是通过"给某一概念提供一个形象"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综合的,这一形象就被称作一个"图示"。

没有"图示"人们就永远无法识别任何东西……

图示只能存在于思想之中,虽然它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但它也是一种形象,既不是思想的产物,也不是被给予感性的,尤其不是从感觉获取的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它是某种超越于思想与感性,或者说介于思想与感性之间的东西;它之所以属于思想,是因为它是外在的不可见物,它只属于感性,是因为它是某种类似于形象的东西。康德有时把想象力说成是"一切经验的……源头之一",而且认为想象力本身并不能从任何其他心智官能中推演而来。

形象是""再创作性的想象力"这一经验性感官"的产物,图示是纯粹先天想象力的一个产物……根据这个图示,形象本身才首次成为可能。

至关重要的关键:

1;对这一特殊桌子的感知,"桌子"本身含于其中。

2;"桌子"这一图式对所有特殊桌子均有效。

3;没有说出"桌子"的能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交流。

4;正是以下两者使得特殊物成为可交流的。即一是当感知某一特殊物时,在我们心智的根底之处(或者灵魂深处),我们是有着某一"图示"的,这一"图示"的"模样"标志着许许多多这类特殊物所共有的特征。这一"图式之模样"在众多不同的人们心智的根底处是存在的,这些"图示之模样"就是想象力的产物。

5;判断力批判处理的是不同于"决定性判断"的"反思性判断","决定性判断"将特殊划归到一个普遍规则之下;"反思性判断"则从特殊物中推演出规则;在图示中,人们实际上是从特殊物之中感知到了某种普遍物,"划归到某一概念之下"与"交付于某一概念"的区分,由此暗示了决定性判断与反思性判断的区分。

6,我们的感性之所以需要想象力,似乎不只是为了让它给知识提供帮助,同时也是为了在杂多中识别出同一性。这样想象力就是一切知识的条件。"想象力的综合,先于统觉,是一切知识之可能性的根由,尤其是经验这可能性的根由。由此,想象力"先天地决定了感性"。

7;就我们的意旨而言,"图示"的重要性在于:感性和知性在借助想象力而产生的图式的过程中相遇,(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服务于知性,(判断力批判中)知性服务于想象力。

判断力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天赋,只能被实践而不能被教授。

判断力批判中,"图示"相对应的是"范例"。康德让"范例"在判断中起到了被称为"图式"的直觉对经验与认知所起的相同的作用。

范例,在反思性判断和决定性判断中都起着作用,但凡我们关注特殊事物时,范例就会起作用。

范例是一个在其自身之中包含着——或者被认为是包含着——某一概念或某一普遍规则的特殊物。在下判断时,人们无需任何有普遍规则出发而进行的推演就能自发地……具有范例的有效性。

判断:困局的解决之道

"意愿",依然意味着一种强制,而非积极的魅力。我们并不能选择是否出生,出生是个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事件,无论我们自己喜欢与否。难题依然是,如何来确认自由呢?意志自身有着极端的偶然性,是无法给为此给出强有力的答案。阿伦特将此描述为一个"困局",他转向判断力,并将判断力视为解决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我们是自由的,无非是暗示我们只不过是命定要自由而已。与此相对,下判断能够让我们在特殊的偶然性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快乐。

"反思性判断力"提供了沉思的一种形式,这一形式并不仅限于审视必然性,同时也并不脱离人类行动的此事的现象界,它多少缓解了自由与自然的二律背反。

人类共同知性的三个准则。1亲自独立思索,2从每个他者的立足点思索,3始终融贯一致的思索。

第二个被扩展来的思想的准则是属于判断的——我们可以将审美判断和品位当做一种"公共感觉"……它能够评估是什么使得我们在某一既定表象中的那种感触不需要概念的中介就成为"普遍可交流的"。

康德认为"公开运用某人的理性"——公共地思索是思索本身的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启蒙运动时代的新闻出版自由问题。

理念的公开展现,为的是公开的酝酿和辩论。学者把自己的思想形诸文字,让阅读的公众对此作出判断的权利,这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康德政治判断的两种属性"普遍性"和"无兴趣无利益性"……

阿伦特认同康德——下判断(跟思索一样)都能使人们从正在做的事情中撤退出来,以便反思其所作所为的意义。政治大剧中的演员/行动者有的都是一种偏狭的视野(由于本质上它们只能扮演他们自己的部分/角色)。因此,"整体的意义"惟有对旁观者来说才是可能的。

在过去与未来的裂隙之中,当我们思索时,也就是当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离得足够远,我们便找到了我们在实践中的位置。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存在的杂多而无尽的事物,我们采取了裁判员,也就是旁观者和判断者的位置,我们依靠这个位置发现它们的意义……

存在就是循环/圆环…良好的国家体制并不能期待于道德,倒是相反,一个民族良好的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

"看"在古希腊城邦是政治性的……对自己的看法与对他人的看法是不可分的……

哲学的兴起是城邦生活的衰落……

康德说:更长的寿命不过是拖长了一场与艰难困苦无休止地相角逐的游戏罢了。……即使"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的话",人类也不会因此而受益,因为"有着如此漫长的生命,其罪恶将会登峰造极,以至于这个物种配享有的最好命运就是,从这个地球上被彻底消灭"。(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人类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

康德的批判性思索恢復了思索所必需的某種公共空間。

蘇格拉底,專注於思索本身,清除靈魂在認知路上一些沒有根據的意見信仰,它是一種辨別的藝術……一種未經省查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康德讓自己經受"自由而公開的省察的考驗"(每個人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到柏拉圖的提問和問答,通過話語,將思索過程(在我內心之中進行的、我與我之間的無聲對話)公共化。

作為心智官能之一的判断力。它的麻烦在于判断力这种官能是思索特殊物的,但思索意味着普遍化,因此判断力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将普遍物與特殊物连接起来?

康德共同體感覺的三個準則:自己思索(啟蒙的準則),從每個他者的立足點思索(擴展了的心智的準則),始終融貫一致地思索(即和自我達成一致)……

"人類的原初協定"這一理念在康德的術語中扮演了一個中間自己——即和兩個特殊都有關聯同時又不同於兩者的東西……判斷力這種官能是思索特殊物的,但思索意味著普遍化,因此判斷力的難題在於如何將普遍物與特殊物連結起來……

從品味最獨特的私人感覺開始,通過"反思的處理",判斷逐漸擴展甚至可以跳躍到普遍原則……

"原初協定"作為一個調節性的理念,到後來者卻將其作為一個構成性的理念,這裡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不但從一條判斷的準則到原則的變化,而且問題的領域也完全不同了,即從判斷的領域轉移到了行動的領域,也即從普遍化的判斷的擴展性原則無限提高成為行動領域的普遍性原則……判断的中介原则变成了行动本身的原则,鲜活的充满了无限复杂性的现实被历史目的地单调形式所压制,历史越来越从自然中独立出来,从自然的目的变成了目的本身,调节性的理念走向了构成性的理念——这种试图从判断的原则跳越至行动的原则,是试图以人的行动替代天意的僭越行为,实质造成的后果,是人的渎神行径对人自身实施了最严重的暴政。某种程度上,现代政治灾难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这一僭越性的跳跃。

康德的"物自體"是永遠不可知的,某種程度上只是重複了蘇格拉底的"知無知"……问题在于,他为后人开启了另外一种占有并把玩"物自体"的方式,即通过历史之中恶的自我毁灭实现真正的理性王国。

阿伦特在康德那里看到了另一种思索特殊物的方式,范例有效性——她将某个特殊物判定为一种最佳的存在物,以之为模型,……判断力便更为有效地为特殊与普遍的和解提供了可能。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范例有效性"以及(纯粹理性批判)中"图示论"学说,是经由想象力的作用而关联起来的,想象力对二者是根本性的,它即为认知提供了图示,又为判断提供了范例……

第一讲:

康德晚年意识到:与社会性截然有别的政治性

理性的丑闻:理性的自相矛盾,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是有界限的,思索跃出了界限而陷入自我背反……

"道德品味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品味批判

第二讲:

(判断力批判)问题:人们为什么必须存在?

哲学事业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莱布尼兹:为什么有物存在而非无物存在?我们有权提出第一个问题,因为无物比有物更简单,更容易。

"为什么"开头的问题——把问题物贬低为了手段,这个问题一提出,直接就把自然,生命,宇宙等即贬低为比它们自身更高的手段。

海德格后期哲学中设法使"人"与"是"对应一致,让二者互为前提,互为8条件——"是"需求着人,人生而为"是"的守卫者或牧护者。

"自然的意旨是什么?"意味着,我们自己就是不断地设计各种鹄的与目的的意旨性的存在者,并且作为这样意图的存在者,我们属于自然。

判断力源自"一种纯然沉思的快乐或一种守静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只有在一个好国家中,一个好人才能是一个好公民。

康德:在一个好国家中,一个坏人也能是一个好公民。康德认为坏人并不是意愿着"恶"的人,"恶"指的是那些"隐秘地想把自己排除在(普遍法)之外的人"。

人基本的"社会性"的两个要素:可交流性和公共性/公开性。

热爱死亡——因为肉体有着各种各样的要求,总是搅扰灵魂的追求……这隐含在巴门尼德为摆脱"有死者的意见"与感官经验的幻想而去往上天的旅程之中……

索富克勒斯:不要出生,这胜于一切形诸言辞的意义,一旦活着,那么次好的事,对生命而言,就是尽可能迅速地返回到它所来之处……

斯多葛的芝诺的德尔菲神谕:披上死者的颜色……意思既可以是"就像你已经死了一样地活着",也可以是"研习古人"……

康德得明确说过:"更长的寿命不过是拖长了一场与艰难困苦无休止的相角逐的游戏罢了。"就算人们可以期待800岁或者更长的寿命",这个物种也不会从中受益;因为"有着如此漫长的生命",其罪恶"将会登峰造极,以至于这个物种配享有的最好命运就是不知道从这个地球上被彻底消灭"。(p76历史理性批判)……这当然与希望人类种族之进步是矛盾的。

康德:就个人倾向来说,我是一个求索者,我感到对知识有着强烈的饥渴,与这种不休不息的饥渴相伴的是对知识之进步的欲望,我也对知识的每一步提升都感到满意,我一度相信人性的荣耀就在于此,并且鄙视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家伙。是卢梭纠正了我。这种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敬人。如果我相信我在确立人类的权利时,我所做的一切都没能给他人带来价值,那我会发现我比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没用多了。

关于真正理性的一切哲学,为的都是这种否定性的益处……批判的时代……

苏格拉底:没有哪个人是智慧的……

康德:作为有限者,是没有能力拥有"真",

虽然他们会有关真的某一观念、某一理念用来调整和规范他们的心智过程。

黑格尔:哲学从本性上是一种秘传的东西,它不是拿来给大众的,它也不能拿给大众。哲学作为哲学仅在于它恰与知性相对立,甚至有共同感觉/常识相对立,借此我们才了解到每一代的地方性局限和时间性局限,与这种共同感觉/常识相比较,哲学的世界就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

康德认为,批判就是限制和净化……在康德那里,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并为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提供"中项"的是判断力……实践者们首先学习理论,然后开始实践他们的实践——就是把学到的种种规则适用于特殊的案例。

批判性的思索,也即穿过偏见,穿过未经省察的意见和信仰,从中开辟出一条思想的道路,这是哲学的一个古老关切……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他用的是辨别的艺术,其方法在于清空他的同伴们所有毫无根据的信仰和"不孕之种",那些都只不过是充斥在他们心目中的幻象而已。……苏格拉底这么做的结果是"清洗了挡在知识之路上的各种自以为是的念头,从而净化的灵魂"。但对苏格拉底来说,并没有任何知识会随着省察而来……他为了省察而省察,而不是为了知识才省察。苏格拉底的独一无二就在于专注思索本身,而不论结果……通过话语将思索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我的内心之中进行的、我与我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公共化。

康德的伦理也是基于这样一个思索过程:你的行为应让你能够有这样的意愿,既想让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一条你自己也会服从的法。

不要与你自己,而是与你那个正在思索的自我相矛盾。

康德和苏格拉底,批判性的思索本身就是要让自己"面向并经受自由而公开的省察的考验",这就意味着参与到思索中的人越多越好……将少数人行走的羊肠小路变成一条所有人走的康庄大道……

启蒙的时代就是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时代。

最为重要的政治自由,不是像对斯宾诺莎而言的哲学的自由,而是表达和出版的自由。

"自由"这个词在康德那里有多重的意思,但"政治自由"被定义为"在任何时候都能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柏拉图认为,思索就是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无声对话。康德也深以为然:思索是一件孤独的事,这一点,所有思想者者都一致认同。但康德认为,思索能力靠的恰恰是它的公开运用,未经"自由而公开的省察的考验",思索也好,意见之形成也好,都是不可能的。理性不是拿来"自我孤立的,而是要和他人一起融入共同体"。

品味判断所要求的正是这种"一般的可交流性",有关人本身的一些问题上,把自己的心智交流出来、讲出来,这实在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禀赋和使命。

康德:思索固然是一件孤独的事,但只有依赖于他者,思索才是可能的……

柏拉图与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智慧之人的区别在于。他们从来不就他们的思想"给出一个说明"。这个术语"给出说明"本身就源自于政治性的。

事实问题指的是某人以什么方式先得到了一个概念,而司法问题指的是他有什么权利占有和运用这一概念。

康德:我抱有的希望是,从他者的视角不偏不倚地审视我的种种判断,由此争取获得某些能够改善我之前动电的第三种观点。

人们可以"扩展"自己的思想,以便考虑他者的思想……"心智的扩展"是通过"把我们的判断与他者可能的而非实际上的判断相比较,并且把我们自己放在其他人的位置上"而实现的,使之成为可能的那样一种官能被称之为"想象力"。

批判性思索肯定还是要在孤独中独自进行,但是借助想象性的力量,批判性思索便让他者也在场,并由此而进入到一个潜在地公开的向四面八方开放的空间中,他采取了康德的世界公民立场,以一种扩展人的心态来思索。

神创造人就是为了让人自由……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公开依然是正确性/权力性的标准……"作恶"以"撤离公共领域"为特征……道德性意味着适于被看见,不仅仅适于被人们看见,归根结底,适于背上帝这位心灵的全知者看见。

政治与道德性之间的冲突……

愿意的,命运引着走,不愿意的,命运拖着走。

唯有旁观者——而非绝对者——才知道一切……沉思性的生活方式至高无上……

人们的理性提出了"什么是自然"的意旨?这一问题,正是由于提出这一问题的理性,人们便超越了自然。自然通过给某一种族/物种创生了一种能够提出此类问题的官能,也就创生了自己的主人。

柏拉图那里,政治(行动的)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沉思的)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区别,被说成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也即在知道"做什么才是最好的"某一个人与遵循他的指导或命令、将之贯彻执行的众多他者之间做出了绝对的区分……理想的统治者根本不行动,他是智慧之人,行动的意图和目的,正是由他肇始,也是为他所知道的,正因此他才是统治者……

对康德而言正相反,公开是统领所有行动的"先验原则"……任何为了不挫败自己的意旨而必须具备公开性的行为,都是一个将政治与权利/正确结合在一起的行为。

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会是一片荒漠,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对他来说意味着,没有任何旁观者。

品味怎么被提升并成为"判断力"这一官能的媒介呢?判断力——不是指那种单纯认知性的且存在于诸感觉之中的判断力,而是指辨别正确与错误的那种判断力——怎么就该以这一私人感觉为基础呢?事关品味,无可争论。

这一问题解决就在于:想象力——使不在场的东西呈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将客观感觉之对象转化成"被感觉到了"的对象,仿佛客观感觉之对象是某种内在感觉之对象一样。……通过反思的运作过程……

政治理论中:旁观者与行动者的区分……

判断的品味现象……味觉/嗅觉是最私人化的……在品味的事情上,令人困扰的是它们不是可以交流的……而解决之道在于想象力和共同感觉……

巴门尼德:奴斯让我们能够凝视那些虽不在场但是被呈现出来的物……

存在于非客观感觉中的那种非主观因素,就是"主观间性/主体间性"……

判断,尤其是品味判断,总是反思他者自己他者的品味,把他者可能有的种种判断纳入考虑……我因为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作为超感觉世界的一个成员来做判断的……

在判断中有两个心智运作过程:一是想象力的运作过程(准备好对象),二是反思的运作过程(对某物某事下判断的实际活动)……

启蒙的准则:亲自独自思索,扩展了的心智(在思想中把自己放到每一个他者的位置上),一贯性准则。

"真"是强制性的,不需要任何"准则"。

共同体感觉——即健全知性指的就是这一「下判断」的官能……「被扩展了的心智」是判断之正确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共同体感觉"让他有可能扩展自己的心智。

最后,判断中的首要难题在于,判断力是思索"特殊物"的官能,而思索意味着"一般化"。因此,它是那种能够神秘地将"特殊"与"一般物"结合起来的官能。当一般物被给定,这是相对容易的事,判断力仅仅只需要把特殊划归到一般物之下即可。当被给定的只是特殊而必须为这个特殊找到普遍物时,难度就增大了。因为"基准"既不能从经验中借鉴而来,也无法由外部推演而来,无法由另一个特殊来判断这一个特殊,为了判定它的价值,需要一个第三方——某种与两个特殊均有关联,但与二者均不相同的东西。在康德那里,这一困难有两条完全不同的解决之道:有两种理念,任何人要达成任何判断,都必须反思这两个理念。

一个理念是:有关作为整体的人类的一个"原初协定"的理念,以及从这一理念推演出的有关"人性"的观念。人性指的是什么——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人类性。第二个是"合意旨性"这一理念。每一个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物,其自身的现实存在都需要很晚由,而且它们自身之中也包含着这一根由。每个对象都有一个意旨……唯独审美对象和人们,似乎是没有意旨的。

康德的第二条解决之道是"范例的有效性"。

行动者的偏狭在于,行动者卷入其中,所以永远看不到整体的意义……

想象力

"范例有效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构想以特殊物——而非普遍物——为核心的政治科学提供了基础。……图示为认知所做的,也就是范例为判断所做的,若少了这一涉及第一批判中的图式论的重要背景,我们对想象力在表象中、进而在判断中所起的作用,将缺乏充分的领会……这份研讨课全面地说明了"范例有效性"并将之与想像力在图式论中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想象力就是一种再现表象的官能——它使得"不在场"的变为"在场的/当下的"。想象力就是在直觉中再现/表象某一个本身并未在场的对象,是一种对不在场之对象的感知官能。

另一种官能,巴门尼德的"奴斯"——"各种官能来凝视当下呈现出来的东西,尽管这些东西并不在场"。"是"从不在当下呈现,"是"从不将自己呈现给诸感觉。在对事物的感知中没有呈现出来的就是那个"其是"(the  it—is)。"其是"虽然不在感觉之中,却是呈现给心智的。

阿那克萨哥拉"对不可见物的瞥见就构成了外观"。人们通过看外观,就能逐渐意识到、撇见到未显现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存在本身。形而上学这门处理物理现实背后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虽然超越了物理现实,却依然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作为诸外观的非外观而被给与了心智——的学科就成了本体论:关于存在的科学。

知性的纯粹概念图示论:正是想象力这同一个官能即为认知提供了图示,也为判断提供了范例。

感性和知性这两个极端必须借助想象力……而被联结在一起。想象力大体上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是隐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技艺"。

想象力是其他诸认知官能的共同根源……是感性和知性的共同的、但尚未为我们所知的根源。

想象力正是通过"给某一概念提供一个形象"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综合的,这一形象就被称作一个"图示"。

没有"图示"人们就永远无法识别任何东西……

图示只能存在于思想之中,虽然它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但它也是一种形象,既不是思想的产物,也不是被给予感性的,尤其不是从感觉获取的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它是某种超越于思想与感性,或者说介于思想与感性之间的东西;它之所以属于思想,是因为它是外在的不可见物,它只属于感性,是因为它是某种类似于形象的东西。康德有时把想象力说成是"一切经验的……源头之一",而且认为想象力本身并不能从任何其他心智官能中推演而来。

形象是""再创作性的想象力"这一经验性感官"的产物,图示是纯粹先天想象力的一个产物……根据这个图示,形象本身才首次成为可能。

至关重要的关键:

1;对这一特殊桌子的感知,"桌子"本身含于其中。

2;"桌子"这一图式对所有特殊桌子均有效。

3;没有说出"桌子"的能力,我们就永远不可能交流。

4;正是以下两者使得特殊物成为可交流的。即一是当感知某一特殊物时,在我们心智的根底之处(或者灵魂深处),我们是有着某一"图示"的,这一"图示"的"模样"标志着许许多多这类特殊物所共有的特征。这一"图式之模样"在众多不同的人们心智的根底处是存在的,这些"图示之模样"就是想象力的产物。

5;判断力批判处理的是不同于"决定性判断"的"反思性判断","决定性判断"将特殊划归到一个普遍规则之下;"反思性判断"则从特殊物中推演出规则;在图示中,人们实际上是从特殊物之中感知到了某种普遍物,"划归到某一概念之下"与"交付于某一概念"的区分,由此暗示了决定性判断与反思性判断的区分。

6,我们的感性之所以需要想象力,似乎不只是为了让它给知识提供帮助,同时也是为了在杂多中识别出同一性。这样想象力就是一切知识的条件。"想象力的综合,先于统觉,是一切知识之可能性的根由,尤其是经验这可能性的根由。由此,想象力"先天地决定了感性"。

7;就我们的意旨而言,"图示"的重要性在于:感性和知性在借助想象力而产生的图式的过程中相遇,(纯粹理性批判中)想象力服务于知性,(判断力批判中)知性服务于想象力。

判断力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天赋,只能被实践而不能被教授。

判断力批判中,"图示"相对应的是"范例"。康德让"范例"在判断中起到了被称为"图式"的直觉对经验与认知所起的相同的作用。

范例,在反思性判断和决定性判断中都起着作用,但凡我们关注特殊事物时,范例就会起作用。

范例是一个在其自身之中包含着——或者被认为是包含着——某一概念或某一普遍规则的特殊物。在下判断时,人们无需任何有普遍规则出发而进行的推演就能自发地……具有范例的有效性。

判断:困局的解决之道

"意愿",依然意味着一种强制,而非积极的魅力。我们并不能选择是否出生,出生是个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事件,无论我们自己喜欢与否。难题依然是,如何来确认自由呢?意志自身有着极端的偶然性,是无法给为此给出强有力的答案。阿伦特将此描述为一个"困局",他转向判断力,并将判断力视为解决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我们是自由的,无非是暗示我们只不过是命定要自由而已。与此相对,下判断能够让我们在特殊的偶然性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快乐。

"反思性判断力"提供了沉思的一种形式,这一形式并不仅限于审视必然性,同时也并不脱离人类行动的此事的现象界,它多少缓解了自由与自然的二律背反。

人类共同知性的三个准则。1亲自独立思索,2从每个他者的立足点思索,3始终融贯一致的思索。

第二个被扩展来的思想的准则是属于判断的——我们可以将审美判断和品位当做一种"公共感觉"……它能够评估是什么使得我们在某一既定表象中的那种感触不需要概念的中介就成为"普遍可交流的"。

康德认为"公开运用某人的理性"——公共地思索是思索本身的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启蒙运动时代的新闻出版自由问题。

理念的公开展现,为的是公开的酝酿和辩论。学者把自己的思想形诸文字,让阅读的公众对此作出判断的权利,这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康德政治判断的两种属性"普遍性"和"无兴趣无利益性"……

阿伦特认同康德——下判断(跟思索一样)都能使人们从正在做的事情中撤退出来,以便反思其所作所为的意义。政治大剧中的演员/行动者有的都是一种偏狭的视野(由于本质上它们只能扮演他们自己的部分/角色)。因此,"整体的意义"惟有对旁观者来说才是可能的。

在过去与未来的裂隙之中,当我们思索时,也就是当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离得足够远,我们便找到了我们在实践中的位置。面对这个世界上的人类存在的杂多而无尽的事物,我们采取了裁判员,也就是旁观者和判断者的位置,我们依靠这个位置发现它们的意义……

存在就是循环/圆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3,96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682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25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74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64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5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4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33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2评论 2 30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296评论 1 32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84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45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3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