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流传至今,和存在于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相同的存在意义,即记录事件,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全球语言5000多种,各有各的发音,各有各的结构,最终组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话语,有完整的意义。所以,语言的组成特性便是它存在的特色,存在即合理。
小时候,我们学习汉语,我们会先学习字母,拼音,偏旁部首,再到后来的字,词,句。如果不学习这些,那就有可能导致我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而后就出现了我们平时骂过的那个词——文盲。当年国家提倡全民受教,所以“文盲”这个词是贬义的,至今依然如此,以后也必然是这样。
现在回想,以前也真是词穷,
夸人就是“榜节儿”
夸事就是“美滴很”
夸美食就是“嘹咋咧”
这些简单的方言就可以形容出的事,到后来发展出如美不胜收,叹为观止,妙不可言,翩若惊鸿,出水芙蓉,一表人才,博学多才等成语的应用,我们称之为高大上,有“气质”。
我们只有学习才会有气质,不学习就只能土掉渣,事实也是如此。这都是因为语言文化教育的普及,放在哪个时代都一样。
我还记得二年级写过一篇日记,题目是“我的一天”。内容如下:早上吃了早饭上学,中午吃了午饭睡觉,晚上没吃饭。不错,这就是我二年级的时候写出的日记,我竟然都可以分得清早中晚!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水平如何?
这是汉语初级(胎教级)理解。
关于英语,我记得它的普及是在小学,应该是从四年级开始的。那个时候,我的亲戚——一位和蔼的婆婆,她是附近村子唯一一个懂英语的人,所以就留在小学教书了。那个时候她已经五六十岁了,腿有点跛,我特别喜欢她,很喜欢上英语课,因为她特别喜欢提问我,“洋洋,来,苹果用英语咋说?”
后来上了初中,听同学们说他们小学都没有英语课,所以真正开始了解英语,大家应该是从初中开始的。我们被迫冒着英语老师的枪火在一次又一次的早读中和英语做对抗,识音标,背语法,学着说英语,后来到了考试,竟然还会腾出语文早读的时间,再看看英语,我们是疯了吗?
如今想想,汉语都学不好的我们,却要去学习英语,看来我们“口里玉家”当时也确实是疯了。当然,我不是反对学习英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流传了下来,岂是我能够评头论足的?
汉语和英语作为语言大家族的两员大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渊源,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英语和汉语是同一时间被创造出来,那么这个创作人也真是有意思,他俩肯定认识,也肯定有仇,或者说不是同类人。英语创作人比较懒,他肯定在想‘这么多字母,看着都烦,我把它们随便组组得了’,而汉语创作人呢,很勤快,他就在想‘他既然那样子创作,那我就多创造一点吧,我就图图画画,给字母安一个新家。’”就这样,两大语言有了各自的表达形式。
当然,这是假的,汉语和英语是经历了无数个风风雨雨的岁月而慢慢形成的固定语言文化,在此之上,新的语言文化会在这个原有基础上添薪加柴。
以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动之分毫。”
现在,流行“自由”。
文字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语言则是对文字的一种表达,直观上的表达。不管是何种语言,都应该被尊重,就像那些所谓“灵魂无处安放,所以选择流浪”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