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觉得看完电影后有话要说——
嗯,这是废话,没话说还写啥?
爱写文章的人,私下的一面往往是话痨。
自从与佛法结缘,我几乎是半隐居的状态,
一年只进1、2次影院。
这两天因为身边突然多了个爱看电影的小伙伴,
拖着我连续三天里进了两次影院,
一次是去踩《摔跤吧!爸爸》的尾巴,
一次就是《冈仁波齐》。
在影院买票看《爸爸》时
瞄到过一眼正在上映的《冈仁波齐》被归类为“纪录片”,
当时就觉得有点懵,
难道国内院线的口味居然也改了?
后来才知道,此片在该影院20号上映、23号下架
基本上一上线就得赶着去看掉,
也算是院线给张杨的面子吧...
这片子正经说起来算是套着纪录片手法外皮的准故事片,
顺带着,它就把我今年的看片份额全部用完了。
我是12年第一次进藏时知道“冈仁波切”这座山的,
就是今天被影片翻译成冈仁波齐这个名字的山。
“仁波切”在藏语里是指大活佛——
不是普通的活佛,是地位至高的活佛,
也就是汉传里的高僧大德。
这座山被称为“仁波切”自然是为了显现它的尊贵:
它是印度教、藏传佛教和苯教的三教圣山,
也被认为是地球的地理中心,
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广为汉地人民深知的名字:须弥山。
据说佛祖是在一个马年在冈仁波齐集结的,
所以马年被定为冈仁波齐的本命年。
藏传的说法是在本命年转山可以获12倍功德,
因而如影片中所述,2014成为冈仁波齐的转山大热年。
10年之前几乎只有藏人和印度人的一些信徒去转山,
而10年后的今天随着户外热、西藏热的进一步升温,
越来越多的驴友都跑去转山了。
作为非藏人、非教众信徒去冈仁波齐转山的诸位,
到底是去朝圣、去凑热闹、去徒步、去健身、去经历?
还是去感动自己的呢?
/ 缘 起 /
世事皆从因缘生
影片的开篇交代了这只11人朝圣小分队是如何形成的,
他们各自朝圣的缘起、初衷:
有为尽孝道的尼玛;
有想在有生之年去圆梦的叔叔杨培;
有想在本命年多培福报的夫妻及其未出生的孩子;
有一做完工作就得喝醉麻木自己而想去赎今生罪业的屠夫;
还有因为盖房而死去两人想要寻求累世业力解脱的两夫妻,
以及因为父母的出行而不得不懵懵懂懂的跟着的小女孩;
还有单纯想借此离开家游历一番的两个小痞子男...
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因缘
有些人经历了痛苦,怪自己因缘不好
一旦好事降临,又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
这不是因缘。
因缘促成了每个当下在发生着的每件事,
这些事都是因为这样那样、这时那时的因而联系在一起,
没有一个事情是有一个独立的“你”在推动的。
这11个人就这样因缘合和而汇聚到一起,
为着一个共同认为神圣的事情或是目标而上路,
自自然然,没有考虑过多,就这样出发。
——摔跤吧!爸爸——
爸爸的梦想是为祖国拿得一块国际金牌,
为此先是努力生男孩,未果。
然后发现两个女儿的天赋,
认为可以培养她们成为摔跤选手。
而女儿们最初的梦想只是简简单单——
做个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儿该睡睡的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儿,
直到当她们在14岁好友的婚礼上发现,
在印度,根本没有普通女孩儿的“梦想”这回事儿;
身为普通的印度农村女孩,更是根本不允许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生活。
而她们的父亲,
看似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梦想,
但正是这个与她们的天赋刚好相符合的“父亲的梦想”,
让她们可以真正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可以成就她们的人生。
所以,她们开始接受,接受父亲的梦想,
也让它成为自己的梦想,
跟父亲一起上路。
/ 在 路 上 /
去过藏区的人,总是会被路边磕长头的信民们感动,
总觉得那是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神圣的事情。
灰尘弥漫、天气诡异,
藏区的生存环境让正常的行走都已经非常困难,
更何况还要一步一叩首?!
所以很多人来此,都会赞叹信仰的力量,顺便感叹下汉地人对信仰的缺失。
其实,朝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只要你认可。
你觉得这种行为很匪夷所思,
只是因为你不相信他们所相信的。
这种信,说起来在藏民心里可能没有“信仰”那么感动人,
它只是跟吃饭睡觉一样存在于藏民信徒们的日常里,
是生命里普普通通的一部分,如此而已。
如果这件事是你生来就认为自己要做的事,
一如吃饭、睡觉,
你还会觉得它很神圣而不可思议吗?
大拜其实也没有看着那么困难。
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大拜中,
心无杂念,
慢慢的你的身体会越来越轻盈,拜起来也会越来越轻松,
甚至会有“可以一直拜下去”的感觉...
然后,不知不觉,10万了。
当然,当你停下,
一些杂念出现,
色身的沉重和疲惫就会迎面而来。
佛法对于世间人来说总是看似不可思议,
但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
而不是停留在看、在想,
原来你也可以——众生皆具佛性。
所以难的往往不是过程,是开始、是去做。
有人会误解,
藏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虔诚跪拜是为了祈求一个大富大贵的来生吧?
佛法的修行最终追求的是涅槃寂静。
一片寂静下又何来的“大富大贵”?
所以,修功德、培福报无外乎是为了继续的修行。
“命好的当喇嘛,命不好的去远方”,
佛教徒眼里莫大的福报就是出家,做喇嘛、做和尚,专业修行;
而在汉地,去远方的往往能赚大钱,
因为差异意味着商机
而赚大钱意味着命好。
汉地缺失的不是信仰,
是依止正确的方法,老老实实去做、去修行。
——摔跤吧!爸爸——
两个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开始异常艰苦的训练。
每天的基础锻炼以及技术训练基本上跟世间普通女孩子的生活远离甚远。
甚至,老爸还剪去她们的长发、要求她们吃荤,
这在非常传统保守的印度农村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而老爸第一次带女儿出现在正式比赛场合挑战男孩子时,
对传统的挑战达到了巅峰。
只有品尝到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大仲马。
有些人希望自己一生无碍、幸福完美,
可是如果你被给了一个无碍、幸福完美的人生
没有经历过谷底的你,如何判断自己已到“完美”?
所以,无论世间诸事还是出世间修行,
必然需要付出看似非一般的代价。
这代价看似惨痛、不可思议,
但当你开始深入其中、亲身体验,
你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
每一个看似伟大都由无数普通而微小的瞬间构成。
/ 障 碍 /
然乌湖边,很诡异地,
一位老大爷出现在还在一步一拜的朝圣小分队旁边,
很不满意的说他们:女娃娃磕头起来之后走的步数太多;
小伙子五体投地的时候头没有真正磕下去、脑门儿上包都没起来。
言下之意是他们明显偷工减料、太爱惜自己。
在老大爷的标准里,偷工减料、爱惜自己就是不够虔诚,
不够虔诚的朝圣是达不到效果的,
因为你的心会一直知道。
修行就是在路上一步一大拜,严格、标准的要求自己,
缓慢而不间断的坚持。
中途可能会有风雨,你会被迫停歇;
因为体力或健康,你需要休息、需要整顿,
甚至可能因为一些意外的因缘而耽误;
但你的心知道:
一步一拜往前走就是你当下要做的所有事情——纯粹而没有欺骗。
所以你不会被耽误,会一如既往往前走。
虽然缓慢,但你知道始终有一天,你会到达,
也许不在这一世,
但你始终会到达。
你所要做的,就是记住你的方向和使命,
不管多慢,保持自律、保持前行。
——摔跤吧!爸爸——
大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一路披荆斩棘,从挑战男孩的乡村比赛一直打到国家赛,
赢得了全国冠军、进入了国家体育大学的集训营。
然后,小姑娘以为已经长大到可以自己走自己的路;
不曾想正是这个时候,麻痹五蕴身心的贪、懒、嗔、痴一一显现:
不再如小时候那般刻苦练基本功,
开始留长发、涂指甲油,
不再控制饮食,不再把父亲的教导放在心里...
于是乎,障碍就这样不建议的放松间出现了。
在国际级比赛上连连失利,
让她不禁开始反思、
开始剪去长发、开始渴望起父亲的指导...
观影至此,我禁不住打趣身边正在红鸾星动中的小伙伴:
之前在山上修行时,
看着你们的状态就是这位舍不得剪去头发、舍不得不涂指甲的姑娘
——殊不知一点点的分神,亦或一点点跑偏了的起心动念,
就会干扰你的因缘、影响你的目标。
打比赛拿冠军如是,修行亦如是。
继而又自省,每每有师兄问起我还未出家的缘由,
总是以“父母不同意”、“最近又救助了一条狗”为抵挡。
扪心自问,
阻止我去出家、专业修行的障碍真的来自父母、来自外界么?
一切都是内心使然,
佛曰,心外无物。
/ 大 愿 /
还是然乌湖边遇到的那位老人家,告诉他们:
朝圣要立大愿,
所以应该是为了天下众生去拜、去朝圣,
而不是为了自己。
至此,朝圣小分队开始脱胎换骨:
之前为着各自的因缘上路也算是很好的修行了;
但在这位老人家的开示下,
大家突然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更大的使命里:
我们要为众生去朝圣。
大愿可以驱动大行。
所以,积水路面,朝拜过去;
滚石路段,也不再顾念自身安危;
拖拉机头坏了,那就人工拖着行李车走,
哪怕拖一段还要回过头去重新拜过来...
再也没有偷工减料、再也不惧怕肉身受伤,
对自己的那个“执爱”开始慢慢蜕变成对众生的“爱”,
在蜕变的过程里,
那个怕受伤、怕累的“我”也慢慢不见了,
只有众生、只剩众生。
——摔跤吧!爸爸——
一枚国际级比赛的金牌,
到底是爸爸的梦想?女儿的梦想还是整个国民的梦想?
女儿自然也是向往金牌的,
但一直也只是个人对着一些至高荣誉的渴求而已。
直到在决赛前跟父亲的聊天,
女儿才明白,在父亲心目中这枚金牌的意义
这是要为一直处在印度极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的发声——
女性也拿到了摔跤国际金牌,
从此再不只限于锅碗瓢盆的一生。
女儿明白了父亲的良苦、明白了父亲真正的心愿,
这场比赛于是乎升华到了另外一个层面。
大愿可以驱动大行。
修习佛法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一直很难理解佛法里发大愿、行大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
好像我们这一代从小都被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这是多么大的大愿,
不知道曾插入过多少小盆友的心里,
但大行呢?
我是通过一个非常具体的电影故事明白的大愿大行继而大成就:
清末一个叫武训的乞丐,目不识丁,被欺负得卑微到尘土里。
某天,又被欺负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干一件事——建义学,
让以后越来越少的人因为没有文化而受欺负。
这之后,他所有的时间、所有的乞讨行为都是为了盖义学:
马不停蹄穿村走乡的乞讨;
凡乞讨来可用来换建材的东西通通换成材料,
自己只求一口温饱。
他的一生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盖学校,
也真的盖了很多学校,
让很多穷人孩子都可以念书识字、功德无量。
发自内心的真正大愿可以驱动大行。
当你下定决心死心塌地向着一个有利众生的目标,
所有的行为都会朝向这个目标。
那个时候,你不会再有“我”的概念,
不再有我执,
所想、所行皆为众生,是为行菩萨道。
**/ 轮 回 / **
朝圣小分队顺利到达了拉萨,
而后整顿两个月仍然继续向冈仁波齐进发,
哪怕是在发廊里顽劣如小混混的小哥也终究没忘记自己的使命。
杨培死在了冈仁波齐转山途中,
这对藏人来说是最好的归宿,
对任何修行的人来说都是如此。
请来喇嘛做天葬,
转身一队人带着路上出生的小婴儿继续上路,
仍然是出发时的那个人数。
身边小伙伴说很惊讶电影就此戛然而止了。
我倒是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尾。
否则,不然呢?
一群人转完山、达到目标然后班师回朝?
那个目标真的是转完这座山吗?“目标”这个东西是真的存在的吗?
我曾经上过天葬台,
有感于藏人对色身的了无执着。
佛法早已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起居、风俗习惯。
他们是真正的尘归尘、土归土、众生归众生
不像汉人,死了还要抱个排位进庙堂。
轮回,不过是
转过身,继续走。
——摔跤吧!爸爸——
最后的金牌争夺战自然是整部影片最化重墨渲染的一段比赛。
姐姐在除了父亲、家人谁都不看好的情况下,
让大家都大跌眼镜进入半决赛,
再到半决赛上依靠父亲的英明指导的险胜,
最后哪怕看到爸爸不在,也在决赛上创造了5分奇迹拿下了金牌。
虽然电影有夸张渲染的部分,
但真心发大愿者,必然能突破自己获得成长
世间事、世间人
往往都是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
这两种状态下的坚持与放弃,
其实都蛮简单的,是不是?
只有明知不可为而为,才是最难的。
修行没有尽头。
哪怕到达究竟圆满之地了,佛菩萨还是折回来普度众生,
哪怕心下了然:实无众生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