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今天是五一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大家都还好吗?
Emmm……别说了,都懂o(╯□╰)o
就今天目光所及能看到的情况来说,公交车上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地铁站的人们脚步虚浮行色匆匆……其实我也一样,全身感觉异常的酸痛疲劳、精神恍惚、脸色苍白,仿佛……哎,别仿佛了,我现在只是想念我房间里的被窝。
在悲痛完之后还是要擦干眼泪面对苦难的工作和学习。不过照这样下去就算过了25天后的端午节,估计大家还是一副神游天外醒不过来的样子。所以这放假休息到底该怎么休息,反而成了个大问题。
说到底,我们现在的休息到底错在哪里了,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休息?
1.被动休息越休越累
所谓被动休息,其实指的就是睡觉、玩游戏、刷剧等不动脑子的惰性休息行为。
看上去这种休息方式没什么问题,很休闲,实际上这是个完美的陷阱。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理论,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你以为口渴是大脑告诉你现在可以喝水了,实际上那是大脑告诉你“你已经缺水,再不喝水就危险了”。最可怕的是,感觉到口渴后喝水,人会马上感觉自己没那么渴了,症状获得了缓解,他就会认为这种喝水方式是正确的。而事实情况是,他处于缺水的边缘线上。
被动休息也是一样,相较于工作的精力、能量消耗,它确实少了很多。但正因为这个巨大的对比,让人误以为他获得了休息。事实上他仍然在透支精力。等到假期一过,重新回来工作,人马上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更累了。
2.主动休息才是有效途径
主动休息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花些精力,找到自己能够投入并且找到乐趣的事情来做。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吐槽声一片。
平时工作已经那么累了还要投入精力找别的事做?
那我还放什么假?
其实事实未必如此。
心理学上有一个涌流效应(Mental flow)。它的提出者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在做一些需要投入才能获得乐趣的事情时,人们因为逐步深入获得反馈,而产生极大的成就和充实感。
而做这件事带来的成就感,又正好契合了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让自己产生“我能行”、“我能做到”的信心和高效能。
而这些信心和高效能会让你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修整,产生动力来迎接假期后的工作和学习。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里,像是读书画画,参与一些有益社交,比如烘焙课、手工班。这些都是能够让自己专注投入,并且有获得感和反馈的活动。
当然,活动不限于这些。如果游戏也能带给你信心、成长和高效能,比如在只狼里学会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拼搏的意志,让你能够应用在工作学习里。那它也不失为一种主动休息的方法。
3.你有为自己的假期做规范计划吗
上面介绍的一些都是关于假期休息的具体事项,但其实最重要的是放假的整体规划。
就像是超跑都需要两秒时间用来加速破百,如果我们缺少规划,就算有上述合理的休息方法,也难以在节假日后,从休息状态突然改变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所以在假期开始前,你就应该做一个时间表来记录。假期三天你的计划有哪些,分别在第几天你要完成你的预定计划,你预定的起床休息的作息时间又是怎么样的。可以给每天留出一到两个小时的余量,以防像是走亲戚之类的突发事情。
在最后一天,记得给时间表留出半天空余来整理你的节假后的工作学习的事情,想想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提前准备,免得当天手忙脚乱,迟迟进入不了工作学习状态。比如学生新课程的预习、第二天上班要准备的材料等等。
这些事情其实并不怎么麻烦。
借用罗胖的一句话:唯有自律,方得自由。
说了那么多,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五一小长假都已经过了,你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谁说这些知识没有用,用不上的?
毕竟,再上25天班就是端午放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