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版本: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
罗老师解读:
本章讲的是“天之道”。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一直是无我利他(无为)的,领导者如果能按照天之道做事,做到圣人之道,万物会自动跟着你改变,被你感化。
这句讲的是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要强迫别人对你怎么样,先调自己的心,善待别人,别人就会善待你,这就是人世间的法则,规律。
《吸引力法则》就跟这个“道”很像。
举例1:按照我(罗老师)的经历,非常能体验到这个规律。当我有私心时,发现做事非常磕绊,当我放下自己后,只要一动念头,就有人来主动帮你,条件就会越来越成熟,办事越来越顺利。我对此深信不疑,一次出差,在机场想着要好好学习一下微信,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道德经》,结果在等飞机时,遇到了一桌腾讯微信团队的中层领导。
举例2:罗老师的初中校长,住在学校里,每天晚上上晚自习,校长都会去给学生倒热水。其他事就不用说了,就这一件小事,罗博士感动到现在。
启发:当您真的为大家做事时,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能看见,道不远人,如果你按照道做事,道就会跟你呼应。
效仿天之道是解开《道德经》秘密的核心。你是什么心态,世界就怎么回馈你,世界会呼应你的心态。
“天道”不干预大家的生活,只是制定好规则。因为天道无私,所以才能“清净”。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字面解释:万物被感化后欲望又要出来了,我将要用“道”的质朴的状态来镇压它。
很多人都这样解释,但是我(罗老师)不认为是这样。不是万物有欲望了,而是你的内心开始“有欲望作”了,因为被大家支持后,人容易狂妄,这是人性弱点,比如汉武帝,所以后面说的也是用道来镇自己的内心。
万物与你的内心是互相感应的,外面的事情究竟如何,是你的内心决定的。万物是你内心的镜像。当你发现周围的事物不淳朴了,实际上就是你的内心不淳朴了,所以说用“道”镇压万物的欲望,其实根本上是要用“道”的原则镇压自己的欲望。
举例1:每天路上的车正常要保持车距,可是只要拉开一点点车距,马上就被其他车辆插空,大家都是抢来抢去的;
举例2:罗老师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次在火车硬座上尿急,费了半天劲走到厕所,看到一个年级相对大一些的优雅的男士(像海归)比他更早到厕所门口,但是停了下来非常儒雅地跟罗老师笑了笑然后示意他先进去。罗老师那时只是个毛头小子,但现在30年过去了,罗老师现在还能感受到这种温暖,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是这样温暖与爱,该多好。
启发:领导者你没法强迫别人尊重你,追随你,你只能放下自己,无我利他。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万物将自定:
用“道”镇压将兴起的欲望,这欲望就会消失。欲望被清除掉内心就清净了,内心清净以后世界就会安定。
老子在本章描述了一个过程,他没说谁天生就是圣人,我们都是人,是人就有动物性、私心的部分,每个人脑袋里都有“圣人”和“小人”,所以在每一次事件中,都要进行一次“天人交战”,小人出来后,就拿这个“道”去镇他,方法很多,比如我们每天学《道德经》,把这些“道”往内心植入。
比如说《道德经》告诉我们不要比较,《佛经》教我们放下、跳出来看。如果我们不懂“道”,就会只在乎眼前利益,玩命工作,消耗自己的身体,如果懂“道”,我们就会尽力做。“尽力做”和“拼命做”是不一样的。
启发:不断学习,就不断地提升,就不断地离“道”越来越近。
学习只是“知道”,修炼就是“行道”,慢慢将其变成习惯,再遇到事情,就会本能地按照“道”去做事了。
凡事要尽力而随缘地去做,但不要拼命地去做。学习之后要去修炼,将学到的“道”变为习惯,去践行,做到知行合一。
记得点赞哈~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纯属个人学习笔记,如果您想听原版可以自行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