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杨鹏校订本)
道恒无为。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为而欲作,将贞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文:张慧姝
民众自立、自为、自由的时候,欲望自然而然就会发作,如何管理这些自生自发的欲望?是控制?是镇压?是禁止?老子的答案是“贞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是对大道属性的描述,道是无名的,独立不改的、如未加工的原木那般真朴。“贞之以无名之朴”,也就是用大道来管理欲望,换言之,就是以无为的方式来管理欲望,老子为什么这样说呢,逐层解读如下:
01 看到欲望之中促进社会繁荣的一面
欲望之中有促进社会繁荣与和谐的一面,从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故事之中可略窥一斑。一群蜜蜂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起来。可后来,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曼德维尔通过这个寓言想要揭示的“悖论”是:放纵个人的私欲,反而带来经济的繁荣;相反,若把这些私人的美德转化为国家的政策,就会窒息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造成国家的衰败。私欲的"恶之花"结出公共利益的善果,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理论的雏形。
02 万物将自化自定,是基于对大道的信靠
面对人的欲望,不压制,不管教,让其自生自长,相信自有大道来引导与平衡,这是对大道的信靠。“大道氾啊”,上天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超越时间与空间而存在,在你心中,在我心中,是宇宙之中看不见的更强大更本质的力量和秩序所在,是现象世界的主宰。“善抱者不脱”,在老子看来,抱住大道不放,以“无为而治”、“贞之以无名之朴”的方式管理民众的欲望,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无不为”、不干涉、不侵扰,才是最有德的治国方式。
03 管制欲望,是对人性的破坏
相比之下,舍弃“大道”,而采用 “德”、“仁”、“义”、“礼”等方式治国,又如何及得上“以道治国”?欲望欲求,有其必然性,无论以何种方式管制人的欲望,杨鹏老师说,是最精微和最深入的管制,也是最武断的奴役,是对人性自然表现的破坏,也是在摧毁人的活力和自治的能力。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04 允许有过程的完成和发生,是无为应有的内涵
面对万物“自化”、“自定”之前的浑浊无序状态,为什么不立刻出手干预?无为的内涵,包括虚静恬淡、不妄动、允许有过程的完成和发生。道德经第十五章上有言:“孰能浊以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将徐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崇拜老子,最爱道德经中这两句话,请人写成对联挂在书房中,并横批 “天道”两字。是天道,让浑浊变清澈,在安定中生发,并且这是一个“徐”清、“徐”生的过程。人为的管控相对于大道来说是有限的、微不足道的,并且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干扰和欲望,效果如何暂且不论,就算达到了暂时的目的,当其撤去之时,又呈现了另一种失衡。
05 贞之以无名之朴的关键点:知足以静
建立在对大道的信靠之上,以静的方式,展现无为的内涵,以静的方式,观察和认清;以静的方式,避免“凡事皆从忙里错”;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静,是“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静,是“万物将自定”前必不可少的静。
06 失道的可怕后果
失道之后,君王只能采取“以德治国”、“以仁治国”、“以义治国”、“以礼治国”等治国模式。这些模式是干扰与侵犯民众自由程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也是民众越来越不自由、不自立、不自为的过程。
面对当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失信行为,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等等层出不穷的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并非是食品安全法能够解决的,也绝非靠创建诚信文明社会的呼吁就能起到本质的改变,追根溯源,其最深层最核心的问题,是信仰危机。
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也就没有了道德底线。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调整、在平衡,调整平衡的前提是公道自在人心,大道的力量运行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是,当大道远离,当内心之光泯灭,当良心在功利的驱动之下麻木沉睡,当以无神论自居其实换言之也就是不敬畏大道、不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人在普遍增多时,就是市场经济的诅咒降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