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盘点了一下自己今年看过的书,总共27本,但有的书我只记得书名了。
明明看书的时候我感觉都记住了,为什么时隔半年多,我竟不记得里面的具体内容了?
之前上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明明书上的重点都圈出来了,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都标注了,也看了好几遍,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啥都想不起来。
我陷入了学习上的“怪圈”,明明我看起来很努力,但只是努力地感动了自己而已。
所以,我在思考,是不是我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
直到我最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认知天性》,一本是《无限可能》,刷新了我对学习的认知,文中的观点真的是一针见血。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学习的几个“怪圈”。
怪圈一:年龄大了,就无法学习
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觉得年龄大了学东西就记不住,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只要你想去学习,你就可以成为终身学习者。大脑具有可塑性,只要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记不住的情况。
人在出生时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在16岁的时候,大脑会发育到最佳的状态,这并不意味着神经元就停止发育了。
在我们的大脑中,还有一个组织叫海马体,这个区域负责整合学习与记忆,海马体终身都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
没人能给你设限,除了你自己,不要让固有的思维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无限可能》的作者是一个大脑受过伤的人,曾经的他连阅读都有问题,后来一度成为美国著名的记忆训练专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大脑可以突破任何极限。
怪圈二:反复阅读,能提高记忆
明明读书的时候做了笔记,也圈了那么多的重点,但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想不起来,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如果有的话,请停止那些让你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你这样做只是在浪费时间。
重复阅读会有阅读的流畅感,让你产生学会的错觉。但是,这样的记忆只是短期记忆,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
短期记忆就像写在黑板上的字一样,当出现写不下的时候,大脑必然会擦去之前写在上面的字,让你想不起来之前学过的内容。
这种“填鸭式”的学习在学校也特别常见,反复阅读的熟练程度让你误以为自己啥都懂,但考试的时候还是一无所知。
其实,我们大脑中的记忆就像森林里的路一样,你在这头,记忆在那头。反复阅读的时候,你能清楚地看到路,把书合上的时候这条路就断了。
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回想之前的路,直到你想起为止,一遍遍回想的过程就是在把路加宽,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
怪圈三:学习越轻松,越容易记住
你有没有在学习一本书后,凭记忆画出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有没有把里面的知识和我们熟悉的场景联系起来?有没有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今天学的内容?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过段时间你根本就想不起来在这本书里学到了什么。
学习就是挑战大脑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学习,那些毫不费力的学习就像在海滩的沙子上写字一样,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被海水冲走了。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链子的话,那么记忆的内容就是上面的串珠。轻松的学习就是往链条上串珠子,但任由它们在另一头掉落的行为。
如何才能让珠子留在链条上?答案是,给链条打个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给知识的链条打上记忆的结,这个过程就是检索的过程,比如给自己设置小测试或者凭记忆画出思维导图。
只有让你的大脑在回想问题时产生痛苦,你才会把这个知识记得牢靠。
你需要隔断一段时间就去回想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比如隔一周、隔一个月、隔半年、隔一年,以这样的周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才能让知识变成长期记忆。
怪圈四:知识没有系统化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系统化的,没有系统化的知识就像零碎的积木块一样,凌乱也无序,在寻找知识的时候会很困难。
如何让知识系统化?
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模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把其中零碎的知识块搭建成一个完整的心智模型。
学习的过程就是搭乐高的过程,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一整盒的零件,然后按盒子里的说明搭建一个城市。第一步需要确定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第二步要把零件组合成整体的建筑物,最后再添加各种细节。
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又会有很多的积木块进来。这样,我们只要认真辨别这些积木块,提取我们需要的积木,逐渐完善自己欠缺的板块,最后,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心智模型。
搭建模型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只要学习不停止,这个模型就一定有改进的空间。
只有让知识系统化,我们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任意调取信息,就像你在电脑的磁盘里搜寻资料一样简单。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只有应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只有让知识和技能在你的大脑里待命,形成属于自己的心智模型,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快速解决。
改变你的“学习怪圈”,一起冲向知识的海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