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最混沌的一节课,我举出个例子,本来希望老师给解释一下,一心急的伙伴儿又甩出“孩子打游戏″的例子,冲了……
课一开始,对于“接纳″和“如其所是″,我的感觉与别人不一样。当我从嘴里说出“如其所是″时,有点儿勉强。想起生活中的诸多时刻,说出接纳对方“如其所是″,都带着无奈,潜台词好像是说:我没法子了,这样吧!
因为平时真正接纳的人(事),不用跟自己强调,是全身心地接纳,肯定也欣欣然面对那些“如其所是″,也不用跟自己强调。
学习中明白了平时所说的“认为″和“应该″的言外之意,一者指向过去(凭印象、经验推测),一者指向未来(你要求的样子),而我们要关注的其实是对方的“此时此地"。此时此地怎么了?我看在当下却不舒服。
晚上必须和刘老师聊聊,否则一直在纠结。
聊着聊着突然明白了一件事,站在咨询师的角度,去关注对方,去看那个此时此地的他,也关注自己。而我,为啥一举例就说出个“对方″?其实我将注意力放在我自己身上足矣。自己还没整清楚,就希望拯救众生?又想多了……
而今晚的聊天,最大受益不在“如其所是″这个事了,是关于感觉。为何要在乎舒服不舒服?每一种感受都是平等的,去觉察,去体会,去看……这也许才是接纳自己的“如其所是″,而不是觉得脸黑就涂白点儿,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