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拿起《秋园》就读,我以为是回忆录,内心忍不住和书里的文字较劲,女儿写1919年的母亲,怎么写得像小说?耐心再读几页,才恍然大悟,就是小说嘛,是我想太多了。
在书店里看到杨本芬的书,隐约记得网上曾经有过推荐,所以见到作者的名字觉得眼熟和亲切,生于1940年的老人,无论从前经历过什么,人生的这个阶段是收获的季节了。
《秋园》是写作者母亲的秋园的一生。“秋园12岁,失去了三位亲人。秋园生下五个孩子,带活三个,夭折两个,46岁,她埋葬了丈夫。秋园自己活到了89岁。”P14
“人活在世上有什么里味?饿也饿得死,胀也胀得死,淹也淹得死,烧也烧得死,病也病得死,跌也跌得死。人有么里味?只怪世上人脑壳不清醒,要争名夺利,争长论短,想不到要修来生,脱离这个五浊恶世。”——老和尚P136
过了五六天,杨桂生夫妇果真又来了,看样子是真心诚意要带个崽。秋园对他们说:“两兄弟,随你们选一个。”P152
一个老娭毑蹒跚地赶过来,忿忿地对秋园说:“你们这家人也是,崽送给谁也不能送给这种人家。再不抱回去,你的崽就会拖死。”
秋园说:“没有得东西。他看我们家困难,冇饭吃,好心把细伢子带过来做崽,说有吃有穿,还送他读书。”
老娭毑说:“杨桂生堂客说,你们得了他们三担谷,花了大价钱。”P156
讲好了价钱,秋园掏出钱一数,还差一块二。秋园说:“你老人家行行好,就少要点吧,我已经净水摸鱼了。”
老人说:“好事也是要人做的。你买我的鸡,我可以少跑几里路,就算抵消了。”P188
连续几个晚上,秋园都被叫去批斗,但她死也不承认鸡是偷的。于是,她就从屋子这头被推到那头,循环往复。那些天,秋园正好来月经,血顺着裤管滴滴答答往下滴。
斗了六个晚上,那伙人终于觉得腻了。这才罢休。P191
秋成买好车票送他们上车,分手时给了秋园五个高粱窝窝头。这是秋园和秋成最后一次见面。P203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P258
读完《秋园》之后,《我本芬芳》和《浮木》就接着读了,情不自己禁,欲罢不能。
《我本芬芳》写自己那不如意的婚姻。
吕坚持要回去,说罢便没有丝毫留恋似的提脚走人。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惠才禁不住想,这就是她几个月前认识的那个人吗?P68
其实吕也是个可怜人。他告诉过她,他十岁那年得知自己不是母亲亲生的,痛苦得说不出话来,躲到一堆稻草后面整整哭了一下午。P103
过了一阵儿,她又去问:“下辈子你还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吕依旧摇头。
“摇头不算,你亲口告诉我。”
“不愿意。”三个字说得极其清楚。P248
《浮木》是作者的一本小说集。
父子俩问了我们第二天离开的时间。次日便见儿子骑在父亲肩上,来送别我们。他们一直送我们到公交车旁,那种离别的场景永世难忘。
人世间的缘分就是那一刻相遇,然后又永远告别。P190
我阅读这三本书的时候,尽量的克制自己的情绪,保留过年“喜庆”的气氛。但是正如杨本芬所言:“文字中涉及的生命多数不复存在,恰如泡影破灭于水面,闪电消失于天空。”人生本无常,文字或者能成记忆,只要有心。
如果不是那么巧,在书店里看到这三本小书,我应该不会和杨本芬的文字结缘。我不想去赞美作者的文字有多好,这是废话。
“杨本芬三部曲”读完,意犹未尽,有点为作者可惜。作者说自己一生都渴望学习,一生都在为生存挣扎、奋斗……从未与文学有过交集。但是自从写作的念头浮现,就再也没法按压下去。《秋园》作者写一遍又一遍,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足足八斤。
千言万语化作四个字: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