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丙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修行的第一步是要依止善知识。《菩萨藏经》中说:波罗蜜多、地道、忍辱、等持、辩才、回向发愿、乃至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以上师为根本。我们无始以来沉溺轮回,多恶少善,常处恶道,要想在菩提道上修行,必须有善知识的引导。
亲近善知识的规矩有六个:善知识的德相要求,学生的德相,如何依止,依止的好处,没有依止的过患,摄彼等义。
丁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庄严经纶》中说到的善知识的十个要求: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调伏,戒;静,定;近静,慧;德增,德行超过学者;具勤,精进;教富饶,经教学了很多;善达实性,通达一切法自性空;具巧说,说法有善巧;悲体,大悲为体;离厌,说法没有厌倦。我们依止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具备以上十种德相的上师。
如果一个上师自己都没有修好,没有调伏,是无法指导学生的。怎样调伏的人才算合格呢? 圆满的调伏法就是戒定慧,只有依照戒定慧修行的上师才是合格的。其它如得到神通、见到本尊等功德都不能算作调伏合格的标准。
自利六德
(一)调伏
调伏,就是尸罗学(戒学)。心就像野马一样,难以调伏,而戒律就像马口铁,可以调伏杂乱的心。学戒就要按照戒律要求努力,不该做的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做到,这样才能调伏心,从而达到定的境界。
(二)寂静
寂静,就是定。持戒因而妙行进、恶行止,再靠正知正念观察,使心内住,就入定了。
(三)近寂静
定而后止,止而后观,产生的智慧是慧。
(四)言教富
言教富就是多闻,通达经律论三藏。讲的时候能够从一个点出发贯通无量知解,行持的时候对当下的众生和未来圣教的发展都产生利益。
(五)达实性
达实性,就是要通达诸法无法的空性,是殊胜的慧学。能够实证空性最好,能够从教理上通达也可以。
(六)德增上
上师的教证功德必须超过学生,学生才可能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要超过学生,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超过上师。
以上六点是上师自己应该有的功德,属于自利,后四点属于利他。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遗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学习佛法没有便宜可占,佛陀不能把自己的功德转赠给弟子,只能通过讲说无谬的解脱道来教化众生。
摄他四德
(一)善巧说
上师要根据弟子的根器,将适合的法门传授给弟子,并使他依法修行。
(二)悲悯
上师说法的发心是渡众生,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等。
(三)具精勤
上师说法是利他的事情,要做到勇悍刚决,碰到困难要勇于克服。
(四)远离厌患
上师说法无疲厌。
博朵瓦认为上师十相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通达空性和悲悯心。只要具备这五相,弟子就能够从中获益。
末世有比丘等人,只为了供养而赞叹宣说戒定慧等学处,却不修行,这样的人是不能为师的。
康萨仁波切认为末世寻找具备十相的上师很困难,但作为上师有两点必须具备:持戒和悲心。
《妙臂请问经》中道:“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强调了上师的重要性。具德上师的标准:有智慧、形貌端正(指形象正派)、持戒清净、种姓高、趋向于法、辩才无碍、皈依三宝、有悲心、言辞和悦、喜欢做善事、敬信三宝。在末世中这样的上师很难遇到,可以成为善知识的最低限度是具备以上功德的八分之一。
丁二 能依学者之相
《四百论》中弟子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法。
正住:不堕党类,没有偏见,不会认为自己宗派第一而贬低其他宗派,产生嗔心、慢心。要尊重恭敬所有宗派。
具慧:有辨别正说恶说、要点宗义的智慧。
希求法:具有求法的意乐心。
《释论》中添加了敬法法师(尊敬法和法师)、属意(听闻时做到专心)两个要求。
宗喀巴大师总结为四点:于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
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即使遇到明师也会错失,即使听闻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义理,反而可能产生邪见、增加傲慢等。
作为弟子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以上条件,要改过增善,努力做到以上几点,成为合格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