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1月23日,打开简书翻看了上一次敲出文字还是2021年11月18日,时光飞逝,转眼间就过去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时间里,拉拉杂杂做了很多事,成长了很多,沉下心来了,变得成熟了,之前下笔太浮躁,总是异想天开,想着靠写作变先,挣点零花钱。尤其是一次偶然机会下和某公司签约一年挣了些稿费以后,渐渐变得浮躁,功利,渐渐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开始写作,忘记了文字对我的意义。
这一年多我迟迟没敢下笔,我在读书,在做一些专业内的事情,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既没有读到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但是我在慢慢读书,也在慢慢行路,在路上就很好了。
这一年多的沉淀让我对于文字有了新的理解,文字只是记录我最真实想法的工具,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为了流量和博眼球,再次提笔,只想写自己的真切体会或者和大家分享一些自认为有益处的句子或心得。
说说我这一年多在干什么吧,大四毕业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学科教学类的研究生,得知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很开心,选择了最专业的导师因为也受到了最严格要求,随着研究生生活的推进,渐渐感到巨大的压力:来自导师强行安排的各种任务,窒息的氛围,被一个全国比赛牵着走,从海选,到初赛的三个月里每天顶着压力熬到凌晨两三点,次日清晨6点又满血复活,继续新的一天。这种披星戴月的艰难日子没有付之一炬,换来了全国硕士教学比赛的晋级名额,成功进入决赛圈。
刚提交初赛作品没几天,就接到导师电话,推荐我去省城某个中学顶岗实习,我想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并且可以暂时逃离这种压榨折磨的窒息生活,所以我欣然接受导师的建议。回家休息了十多天就去学校报道了。
到了学校才发现因为疫情开学时间推迟了,具体时间不定,所以我也不敢回去,从省城到家800多公里,还没有高铁,火车14个小时,实在太远,所以我索性住在了学校宿舍。
八月的省城气温40多度,我的宿舍在5楼,走进去就开始滋滋冒汗,头顶一个小小的破旧的老风扇嘎吱嘎吱转着,但没有一点风。5分钟不到,我的衬衣就湿漉漉的贴在了身上,脸颊绯红发烫。宿舍除了床和一张课桌一个凳子什么都没有,洗漱在一层楼的镜头,有一排水龙头,对面是公共厕所,洗澡在宿舍一楼的大澡堂,一间房里,8个隔间,没门帘,周二,周四开放,一周洗两次澡。
说实话,我了解基本情况后,走进宿舍不到5分钟我就想拖着行李箱一走了之,我觉得这个条件过于恶劣,很难受,很想哭,和我预期完全不同。给爸妈打电话的时候,我偷偷哭了,但没出声,爸爸让我回来,妈妈说坚持坚持,最后我还是决定坚持下来。对我这个农民的孩子来说这些苦根本不算什么,我想走是因为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省城的学校条件居然那么差,和预期差别太大,一时不能接受。
做好心理建设以后,我买了基本的日用品以后就每天和后勤部的叔叔阿姨们混在一起了,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逛菜市场,晚上一起去有空调的学生教室打地铺,帮他们处理一些手机使用问题。这样的日子持续了7天,这段时间看到了很多,体会到了很多,感受到很多温暖。
终于迎来了教职工大会,以为一切就要走上正轨了,可是大会开完,疫情严重,各回各家上了半个月网课,稀里糊涂地我就开始了主播生涯。疫情缓解以后回到了学校,恢复线下教学以后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教学,日常工作,各种考核以及公开课搞得我晕头转向,每天都熬夜加班。慢热的我在一个月后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时,全国赛决赛通知如期而至,所以每天结束繁重的教学和常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开始准备决赛。
决赛形式是限时完成,24小时内提交作品,赛前三天我拖着行李箱回到了学校,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三天三检,所以住在了校外宾馆,很慌,很紧张。返校后紧接着就抽题比赛,连续34个小时没合眼,在导师和师兄妹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决赛。决赛结束已经下午6点多了,收拾行李后,晚饭也没顾上吃,赶紧赶火车回省城学校,第二天8点还有第一堂课。坐在火车上思考了很多,觉得自己确实成长了,很想家,那种急切的想回家的冲动一次次涌上心头。
回校后不久,研究生开题答辩又来了,同伴们都已经把论文大纲写得差不多了,我的论文题目还没定,很慌。于是又开始了熬夜加班看论文,定题,写研究现状等等,一遍遍和导师交流汇报,钉钉会议,腾讯会议来回切换使用。终于熬到开题那一天,顺利开题,不久以后决赛成绩公布,全国二等奖,很满足。一直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不管成绩如何,我认为熬过了已经是胜利了。
这一年多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压力很大,常常睡不着觉,常常半夜惊醒,早晨刷牙想吐,吃不下饭,一吃饭就想吐,体重直降10斤。这一年多过得好辛苦,但我很感激,我真的成长了很多。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了,就此停笔,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