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儿妈2017.2.4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家里的熊孩子特别不听话,叫他写作业,他干脆就吼叫着说不学了。叫他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人家干脆就假装没有听到。如果父母再执意要求,就会导致一场家庭战争。
现在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听话?
那我们先来分析分析孩子为什么不听话?首先,家长要求,孩子去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过是父母的玩偶,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自我意思。孩子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叫向东,他必定要往西。这是他生命本能的一种反抗。其实孩子这样做,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证明这个孩子还有人反抗的能量。也是他救自己,力争活出自我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个孩子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变成一个空心人。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必然会丧失对生活的兴趣,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勇气。
其次,其实家长要求孩子,心里面就有一种设定:我的孩子是愚蠢的,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我必须要告诉他。我的孩子压根儿就不想好,必须要靠我来引导。其实这是满足了父母的一种自恋,是为了体现父母的价值,说白了就是“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既然父母已经给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既然父母的潜意识就让孩子如此。孩子活出父母的那些愿望,那是理所当然。因为孩子特别爱父母,想跟父母发生链接,所以就顺从父母的潜意识。
最后,就是父母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这样的父母就是一个巨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的感受。
曾奇峰老师说过,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会长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
那么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孩子本来是想好的,他本身具备自信心,上进心和自律性的。所以请家长们一定牢牢记住这一点。我们如果把这一点做一个前提。很多问题就会变得简单,甚至不会再成为问题。
那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孩子生来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学习是一个孩子的本能。如果你愿意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孩子,当他做了让自己满意的事情的时候,他显得特别平和,人也变得特别宽容,甚至有的孩子就会到父母面前,把自己做的事情展示一番。这个时候请家长们不要急着去表扬孩子,“你很棒,你做得很好……“之类的话,实际上是父母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同时非常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小女孩画了一幅画,家长A会这样说,“画的真好,你简直就是将来的艺术家。“这位未来的艺术家可能就把画扔到一边,玩别的去了。家长B会这么说,“红色的房子,绿色的墙,还有可爱的小花,是一个我也特别想要的家。”孩子听到会倍受鼓舞,会继续和你讨论这个关于画的问题。家长B的做法观察到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激起了孩子在做这个事情时内心体验。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已经是大孩子了,不听你这一套了。作为大孩子,有可能我们在小时候的教育中,忽视了他的感受,让孩子也跟自己的内心有了隔离。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他去看到自己。中学生小明这次语文考试比上次多了10分。我们便不要急着表扬他说,“嗯,很不错,有进步,这是你努力的结果。”这些也不过是家长的评判罢了。而是要说,“这次语文进步了十分,你自己是怎么样的感觉?”孩子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会羞涩的笑。“你一定很开心吧,你觉得自己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吧,考试之前我可都看到你在默默的背诵了。恭喜你,这种开心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爸爸妈妈想给你而没办法带给你的。而你自己却做到了。”让孩子回归自己的内在,找认真做一件事情给自己的内心带来的喜悦。这种感觉太好了,他就会持续不断地做同样的事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当孩子做糟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仔细观察,这个孩子有很多的懊恼,如果父母是特别严厉的那种,他更是有很多的担心和害怕,这种担心和害怕甚至掩盖了他的懊恼。有些家长不同意了,说我们家那个熊孩子,考试没考好,好像没事儿人一样。其实这种孩子就是因为太在意了,所以必须得对自己实施情感隔离,好像对这个事情不在意一样。装作不在意,实际上就代表十分在意。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对他进行了批评,实际上就大大减少了他的那种懊恼和自责。因为他一直用懊恼和自责惩罚他自己呢。懊恼和自责是孩子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如果能够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这份感受,一定程度的懊恼和自责触发孩子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动力。小明这次考试考砸了,看起来很不开心,甚至无端发着脾气。如果妈妈能给他说,“你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需要妈妈帮你做点什么吗?”在孩子的情绪平稳了以后,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个事情,“这次你考砸了,心里面很难过,我特别能够理解。看一下能不能做点什么?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种形式的谈话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接受他的,学习是他的事情,他可以做一些事情来促成改变。当然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可能一天以后,这个孩子写作业又开始不认真了。这个时候其实父母可以正向表达,“我知道你特别想把成绩搞好,但是手机特别有吸引力,让你忍不住玩了一会儿,我能够理解,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没有节制的话,会特别影响我们学习的效率,你可不可以想个办法,如果需要帮忙的话,我很愿意帮助你。”这种形式的对话就会让孩子觉得,我是想好的,我可以控制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感觉自己被父母所控制和支配。
其实这样的方法对大孩子也是适用的,甚至在夫妻关系中也是适用的。有个朋友抱怨她的孩子房间里弄得特别乱,她叫孩子收拾,结果孩子根本就不理她。这个母亲就假设孩子是不爱干净的,是不知道收拾的。带这种心态去跟孩子交流,除了抱怨就是指责,对方根本就会很受伤,你说什么压根儿就没听进去。如果换一种思路,这个孩子本来也是爱干净的,只是没来得及整理。那么这个母亲跟孩子沟通,语气都不一样了。“房间看起来挺乱的,喝过的饮料瓶放在桌子上,床上也看起来有点乱。可能你这段时间没有心情,或者没有时间收拾。我担心会影响你的健康,你抽空把它整理一下好吗?”这样会不会比抱怨和指责好的多。
你看,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回归他自己的内在感受,孩子本来圆满俱足,他内心的神会指引他,让他成为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
熊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成为一个智慧的父母。
(更多心灵成长与家庭教育,请关注微信号:爱的真相TrueLOVETrue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