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妍宁
今天与好友洁聊天,受益匪浅。
洁分享了上午她的一位朋友L的困惑。L的孩子童童(化名)上幼儿园,在园里有个好朋友小杰(化名)。今早童童在和别的小伙伴玩,小杰看到后要求童童跟自己玩,童童没玩够,不愿意停止游戏。小杰就威胁童童,你如果不过来跟我玩,我以后就再也不跟你玩了。过会童童还是没过去。小杰生气了,上来就动手打童童。
童童妈妈看到后,把孩子支开了。但是心里却一直很纠结,不知怎么处理才是合适的。问,如果是洁家的娃,她怎么处理?
(停留3分钟,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时间,问问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洁分享到: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论的问题。其实,当事情发生时,与你再重述这件事时,你的心态、情绪已经有了转变了。正如欧文.亚龙在《诊疗椅上的谎言》所述,人们在实际经历真实事件时和事情结束后重述时,往往会润色、夸大有利自己或隐瞒不利自己的线索及情绪。事情已经发生了,去讨论事件当事人的对与错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人生不是考试,必须要考得高分,也没有完全对错的界限。”
“事情发生的最大意义,是自己从中内观到自己的习性模式。例如,这件事情,虽然我没有亲眼目睹现场经过,但是从L转述的情形看,会给我一种感觉,L朋友把这件事认为是幼儿的欺凌事件。当我们内在有这样的反应时,不论我们如何尝试心平气和去处理,情感上的愤怒,不安都会由表情、语态、体态带出……孩子是有感受力的。他一定能感受到。但是,如果我们内在是平和的,可能就会多一分同理心。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举动?背后隐含怎样的内在需要?他这么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可见这个孩子本身是没有独自相处的能力的,他需要小伙伴的肯定与陪伴。另外,他不能够允许其他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与玩伴,这也说明这个孩子还不了解,与其他伙伴相处的界限,和其他孩子应有的权利。这么看问题,就会发现,这个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当你看到孩子的无助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你就容易用充满爱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情。”
“当一个人心中有爱时,不论她采用哪种方式,其实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可以根据具体的情景去灵活处理。”
洁的一针见血的洞见,颇让我深深思量。
智慧就在每日的平凡琐事中。当我们有足够觉知,能直面内在的不足,所有令我们不悦的经历都是我们开智慧的增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