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九篇“子罕篇”,本篇主要核心是告诉人们安心立命的知识。
在上文品读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夸子路有一种豁达的心态。
孔子说子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站在一个满身名牌衣服的人面前,还依然面不改色,淡然处之。
这种心态,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能与之相比的恐怕也只有颜回。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子路只是比较憨,但能有这样的心态,真的能使人避免产生过多不必要的痛苦。
普遍人的心态都是比较执念过重,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说错,每天就会想着有没有人关注自己,这种过于敏感的心态,容易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如果能像子路一样,忽视周围的看法,生活会过得更舒畅。
当然,凡事也要看场合,如果是比较重要的场合还是要适当整洁的,不能过于大大咧咧。
所以,当子路被夸就得意忘形的时候,孔子又告诉他,这不过是平常的行为而已,用不着骄傲。
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发现,松柏树是最后一刻才凋零的。
孔子从松树中比喻,只有身临危难或最后一刻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这里于智相通,智慧的意思。
惑:疑惑,被世事所迷惑。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智、仁、勇,是儒家的“三达德”。
“知者不惑”,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懂,而是说不惑于在于,不会被他人说欺骗,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上当受骗。
智者,懂得分析问题,不贪婪,因为他已经明白了,不管外在环境如何,自己都有选择如何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而不是听取别人的迷惑。
“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为何不忧愁?因为多替他人着想,善待他人,放下我执,这样忧愁自然会减少。
一个心中装着别人的人,不会总为自己的私欲考虑,不只关注自己得失,那么他的忧愁自然会减少很多。
“勇者不惧”,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害怕,什么都敢去干,而是要有敢去做的勇气。
就是说,当你明明知道“拔刀相助”可能很危险,但心中的正义感给了他勇气去行使正义,这才是“勇”的内涵。
勇敢,并不是莽撞,而是敢去选择。
仁德的人不感到忧虑。勇敢的人应该以仁德要求自己,并且以智慧作为指导。
因为符合礼义的勇才是真正的勇,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我们的人生不尽如意,生活也不可能时时完美。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只有努力修养仁德,透彻理解人生,按照仁德的要求运用大智大勇来解除我们内心的束缚和生活中的苦痛。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立:坚持道而不变。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走共同的道路;能走共同的道路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处事。”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同学之间能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但是每个人的志向并不相同,所以,要想共同取得成就必然很难。
就是说,人们在一起学习,但未必都是走同样的道路的,有些人学习可能就是为了交朋友;有些人学习是为了钻研某个技术;而有的人学习就是为了寻求大道,比如我。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就是遇到同样追求大道的人,那对方也不一定可以坚持下去,不一定能守住目标。
所以,即便能达成共识,也未必能步调一致地同时进步,所以在共同有所建树方面又显得困难重重。
“可与立,未可与权”,共学、共道都做到了。孔子说,那也“未可与权”。
就是,共同学习了,走向同一个道路了,那也未必可以共同通权达变。能够共同通权达变才是最高的境界。
就是说,在做事情,做决策的时候双方可以共同的商讨,有一致的思想观念,懂得变得,而不会死板,死守着教条化观念。
这里,孔子告诉人们,凡事不要死板固执,要学会变通,知识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环境来改变。
从这里,可以看得孔子并非是一个固执死板的老头子,他更强调人们要懂得变通。
岁月团队第二季征文开始啦,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他(她)。
详情请点击☞第二季征文:那年,那月,那个他(她)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