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自己为什么走上台,既然上去了,不要怕,怕,你就会输一辈子。
——《激战》
这段话是猫叔在回答提问“面对六万多人做分享,你会害怕吗”的回答。出处是电影激战中的一句台词,回答很完美。既透出浑然天成的自信,又有思考者的睿智,还有那么一点小励志。
猫叔的分享的每一个点对我都很有触动,虽然我再此之前连猫叔是谁都不知道。甚至连猫步都不会走。我得承认,我是因为永澄老师的推荐+一块钱+标题党才来的~~要知道普通人+崛起+狠招,仅简单的六个字就足矣轻松吸引万千眼球。
笔记戳这里猫叔普通人崛起十大狠招笔记。
思考
猫叔在读书中提及的读书三问
我有没有理解作者说的
理解后,我需要做点什么
在确定做什么后,我需要怎样去做
回忆起昨天看永澄老师答疑,提到了对于记笔记的回答:
一个笔记最终要回答4个问题:
这个老师整体上讲了什么?老师讲的内容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应内容理解)
老师讲的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对应个人思考+个人执行)
这个老师讲的对么,是都对,还是一部分对,还是不对,不对是因为什么不对?(跳出问题看问题)
猫叔和永澄老师的两个回答,让我思考正确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我在读书的时候从未有勇气还敢去质疑作者,也从未认真的和自己对话过,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让我突然想到这是不是就是“跳出问题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不是答疑中提到的那个完全没看懂的、神奇的“球状思维”呢?
以下所有内容来自“幸福进化俱乐部”答疑群,均为坚果和光墓的知识,钦佩至极。
很有启发,留做笔记。
球状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在答疑中,看到坚果同学回答什么是知识管理中的球状思维,觉得很高端,很有意思。但是具体根本理解不上去,列在这里。打个问号?~~
比如面对一个陌生的概念,如何快速地去掌握?
无非是几种手段:归纳(向上)演绎/发散(向下)解构(向内)横向联结/类比(向外)等。如果仅面对这一个概念你就能从各个角度去思考,等有了一定积累,这些点就能连接成网络,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
比如老大讲的知识点,你既要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隶属什么,不隶属什么;能演化成什么,也能跨领域地去找到类似的对标和差异之处,你才能说你懂了是不是?
球形思维,在掌握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不是简单的进行某个知识体系的框架建设,同时也拉伸知识体系,把这个知识点镶嵌到整个知识树中。说到这里,知识的四维链接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应该从时间上考虑,并且把坏掉的删掉,更新新的知识体系,保持现有的知识体系呈不断更新状态。
结合光墓同学对于能力边界的解读。收获了些职场正确的思维模式。把光墓的回答列在这里。
执行者的特点
一些员工你跟他说要做什么任务,他就马上把这件事情做完。他们最大的努力就是尽快把某个具体的,很SMART的任务完成,达到标准。
较少去思考
“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 “怎么做得更好” “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和方案”。
为什么?
执行一件事情,几乎是支出能量的最低动作。
执行者的思维模式:
(我们去做分解的时候也是希望将事情分解到一看到就会去做的情况,而不是看到那个事情我们还得去费心思考才去做)因为我们去分解目标的时候,分解任务的底线基本上是我们能力的上限。超过了上限我们就会做得费力,没有超过则可以顺当做完。
作为执行者,我觉得可能他们只想在能力的边界之内完成任务。如果要提高,则需要进入潜力区,我的理解就是对自己目标的思考边界适当大于自己的能力边界。???(如何去做呢?)
管理者的思维模式:
而管理者,因为他要协调复数对象,所以他要做的决策和思考的范围是超过了单一能力的,意味着要跨越能力和超出个体。所以他在扩张思维边界的时候,同时也有了机会去以以下的逻辑去思考任务:从要做的事情(任务)反推出目标(任务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哪个环节)和目的(决策层布置这件事希望得到什么东西)这种反思是需要让自己的思维边界越出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去揣测和博弈别人的想法,协调利益。
我想是否愿意去进行这种“反思”,是一个人在对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和管理组织上很重要的能力。
(从要做的事情(任务)反推出目标(任务到底是什么东西的哪个环节)和目的(决策层布置这件事希望得到什么东西)这种反思是需要让自己的思维边界越出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
“为什么要做这个任务” “怎么做得更好” “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和方案”。
举例说明优秀员工的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比方说期待成为优秀员工,这个期待要是实现,需要与组织(决策层)的期待吻合,满足了他们的期待才能做到的。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去昨晚自己觉得该做的就够了,而是满足组织的期待。
所以任务应该从满足组织期待的价值的角度来逐步分解出来。
(我想这个就是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在我的管理经验中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