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有三百六十位藏族苯教神灵居住在冈仁波齐,绕着它转一圈,可洗清今生罪孽,转十二圈可免受地狱之苦,转108圈可“今世成佛”。
周日,全家一起观看了由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在青岛只有几个比较偏的电影院安排档期,而且场次不多,去看的都是真爱。
画面极其写实——演员全部是当地村落的藏民,没有剧本,本色出演,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耗时一年,海拔4000多米。
故事讲述的是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杨培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400多里的朝圣之路。
▎一次从生到死的朝圣之旅
片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孕妇次仁曲珍。她在去之前已经做好了生产的准备——真人真事,孩子现在已经3岁了。因为有孕在身,她可以步行,无需叩拜,但每天几十公里的长途跋涉,仍让我心有余悸。
生产那夜,她依然和男人一起睡在冰冷的帐篷里,凌晨四点产程发动后,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卫生所,产下一子,生产过程也是真实拍摄的。
生产后,从村落赶来的家人没有过多的担心母子的身体状况,反而非常开心。
这一点起初让我很疑惑。后来慢慢了解,次仁曲珍是用朝圣之旅给同为属马的孩子祈福,此行意义非凡。爷爷给孙子取名为“丁孜登达”,寓意“一生如意,长命百岁”。
作为一名能够出生在朝圣道路上的孩子,会受到神灵一生的庇护。
片终,叔叔杨培在冈仁波齐峰脚下的帐篷里,睡着了就再没醒过来。大家请来喇嘛诵经,并无太多悲伤,因为能够与神山合二为一也是叔叔的福气。
我不禁感叹,如果每一次亲人的离去,都有神山皈依,与往生者是重生,与家人何尝不是一份寄托。
虽然对藏族文化知之甚少,但当看到叔叔的遗体被背到山上准备天葬,仍不免唏嘘感叹。
人类渺小,相比神山,不过是一群蝼蚁,神山的庄严静谧给了众人归宿之感。在广袤天地间,又有什么值得牵挂和留念呢。
▎一次感受虔诚的信仰之旅
我是无神论者,生活的逍遥自在。虽然有时候钻牛角尖,也总能顶破尖部,迎来光芒。以前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所有人类文化的起源,都是因为对大自然的不可控,大家需要自圆其说,寻找心灵的寄托。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很难理解这份根深蒂固在藏民心中的藏传佛教信仰。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不敢逾越,努力做个好人。
就像电影里偶遇的一位老人对大家磕长头姿势的提醒和纠正,他强调磕长头一定要虔诚,天上的神灵会看到,尤其匍匐在地面的时候,额头一定要接触到地面,才算一次十足的五体投地。
正如一首藏族民歌歌唱的: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虔诚让他们穿越高山、踏过雪路、迎接风雨,在偶遇一片自上而下流淌的水流时,微笑膜拜而过,所有人都被高山雪水洗礼了一番。
当他们终于站在布达拉宫对面翘首企盼,每个人渴望又敬畏的神情令人动容。每个祈福的人心中都有大爱,不但为自己的家族,也是为了世间苍生。
▎一次无关金钱的真诚之旅
藏民淳朴,一路同行的人互相扶持,从无怨言。女人同男人一样出力,孩子带病磕头到最后。
有一个片段印象深刻,当他们还有200公里即将到达布达拉宫时,偶遇车祸,被躲闪不及对面大货车的越野车将随行拉货的拖拉机撞倒在路边。
当时越野车车上有人需要急救,藏民二话没说,没要一分钱,挥手让他们走了。自己选择遗弃车头,人力拖着满载的行李向前行进。
每行进一段距离,男人们放下牵引绳,走到出发的起点重新磕长头补过。如此费力行进,大家没有丝毫抱怨,反而唱起了歌。当上坡走尽,转为下坡惯性行驶时,大家开心的大笑,仿佛所有的苦累都是过眼云烟。
同行偶遇老乡,他们会被挽留喝杯热茶再走,遇到落单的朝圣者,也会收留挤在“温暖”的帐篷里,还有在布达拉宫边上旅馆免费居住了两个月,因为旅馆的老板娘希望大家代替她祈求一份福气。
临近剧终,次仁曲珍的儿子快学会走路了,在爸爸妈妈的后背上一路颠簸的随行。巍峨的冈仁波齐庇护着所有奔她而来的孩子们,用慈爱的心普度众生。
我忽然对西藏产生了几分向往,此生一定要去一趟布达拉宫,站在经幡下大彻大悟,逼出人生的分水岭,把欲望、无知抛在脑后,一心虔诚的面向祥云覆盖,霞光披背的冈仁波齐。
在送走了叔叔后,一行人重新踏上了朝圣之旅,电影忽然截断,仿佛一部未剪辑完成的片子。朴树的歌声骤然响起,打破黑色屏幕的寂静,一排排字幕升起,把大家带回现实。
后来查阅资料,导演张扬曾剪过一个3小时的电影版本,那个版本的结尾从冈仁波齐回到了普拉村,普拉村又从一个清晨开始了这一天的生活。张杨说,“虽然这一路非常神圣,但他总要回到现实,回到世俗的一种生活。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
这是一次真正的朝圣之旅,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随机拍摄的纪录片,只是按照预先的构思,挑选了合适的人选,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如果没有身临其境,很难体会数千公里一扣一拜走过的艰辛,如果没有抚摸他们风干红裂的皮肤,很难触摸到藏民历尽沧桑的心灵,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朝圣者双手合十的时刻,很难走进他们的信仰,感受巨大震撼和虔诚。
朝圣的道路,何尝不是人的一生,踏上了,就是不归之途。从出发(出生),历经百般磨难,最后到达终点(死亡)。
愿每个人都能用脚丈量着走向心中的神山,找到身心的归宿。
附观影必须知道的那些事:
1.转山:是一种盛行于西藏等地区的宗教活动,每年都会有很多虔诚的信徒来参加,特别是每当藏历马年的时候,转山就是个盛会,参加的人数相当的庞大。因为藏历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的十三圈。所以一般信徒是不会错过这个转山机会。
2.冈仁波齐: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
3.磕长头: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还有一种更为艰难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动距离等于身体的宽度。这样绕周长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约需磕头两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
4.玛尼堆:藏语名为“多崩”,意为“十万经石”,是由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在藏区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随处可见。可以自己堆玛尼堆或者在已有的玛尼堆上垒石头,但是不能跨过或推倒玛尼堆。
5.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稞炒面。
6.天葬: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7.布达拉宫: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8.318国道:始建于1950年,1954年建成。起点为上海人民广场,途经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全长5476千米,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因其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揽括了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景观,包含了江浙水乡文化、天府盆地文化、西藏人文景观,拥有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一路的惊、险、绝、美、雄、壮的景观,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6年第10期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9.然乌湖:位于318国道线八宿境内的然乌湖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主要源头,湖面海拔3807多米,长约26公里,平均宽1至5公里。然乌湖北面有著名的拉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时,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乌湖经常保有丰富的水源。然乌湖边是绿草茵茵的草场和绿油油的庄稼;湖边山腰上则是莽莽的森林,再往上是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和灌木丛林带;山顶则是终年不化、重叠起伏的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