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5岁的男孩,无法忍受同学欺凌,写了带血的遗书,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凌乱的字迹里,不难看出他内心无法释怀的矛盾。大大的三个字“对不起”,血迹斑驳里藏着对父母、老师还有弟弟的深沉的爱。
我想既然心里还有那么多的爱与眷恋,为何还要选择离开,选择用喝整瓶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啊,竟然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到一个15岁男孩由于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喝整瓶农药自杀时,心痛的无法呼吸。15岁的年纪,让多少人难以忘却?15岁的年纪,情窦初开,如花似玉,怎舍凋零啊?孩子在离开前,做过无数次挣扎,做过无数次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打开心里的结,选择了离开。
作为一名学生,而且是一名初中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和家长,和老师,和同学们好好沟通一下,说说自己承受的苦楚,敞开心扉与父母谈谈自己内心的煎熬,或许不能改变你所处的低劣位置,至少可以找个方式,给你一个活下去的环境。或者可以跟老师谈谈,让老师和学校甚至是教育部门知道校园暴力的严重性。还有一个简单粗暴方法,直接拒绝同学们的无礼要求,用拳头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从遗书内容来看,你是一个木讷谨言慎行的孩子,你的内心渴望得到同龄人的关注,认可,因此会格外细心的记录下与同学们相处时的点滴。当然了,这中间不多是你不愿承受的痛苦。我猜测你想象中的同学关系是和睦的,友好的。在阳光下,和同龄孩子们一起打饭,一起吃饭,一起洗饭盒,但是这些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可怜的孩子,在美好的愿望里,常常遭受欺凌,独自完成打饭、吃饭、洗饭盒,独自期盼学校的老师能够帮帮自己,独自承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孤立与疼痛。
当我看到他写下的那些烦扰他的事情时,我多么希望他的父母,他的老师们能够重视一下。对于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讲,他是个明事理,懂事的孩子,而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借同学们的钱,又还上比本金高的利息加本金,他多么希望他的举动引起同学们的主意,让同学们夸他一两句,讲信誉,或认可他的男子汉情怀,他不会走到如此极端的境地。
我曾经观察过孩子们的一些行为与他们相处的人很有关系。比如,当一个孩子经常听父母或师长夸赞他懂事,那么他也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处处替他人着想,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再比如,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经常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那么他会热爱上学,他会团结同学,积极向上的生活。如果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得不到老师正眼看看的肯定,他会讨厌这个老师,厌烦这个老师所授课程,甚至老师本人。从而导致厌学心理。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是问题,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是每个人有意识后就开始的一种相处关系。比如咿呀学语的孩子,看到年龄相仿的孩子,会发出快乐的声音,会伸手触摸同伴,有时候我们能看到两个不会讲话的孩子,彼此模仿,或者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交流,从而提升快乐。上学后,同学间的友谊,交流一直伴随着成长的过程。这些过程里,大多数的孩子从同伴的意识里了解自己。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包括外貌,品行,学识等等。
转回到自杀少年,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父母眼里是个优秀懂事的孩子,因此,他在一次次的创伤里,努力自我恢复。在自我修复时,他无法改变的是家庭经济问题。他的同学们索要的好处费成了他无力支付的一笔巨款,也是压垮他的一根柱子。但是,年少的孩子,应付这些琐事时,相比已经精力交瘁,顾不上好好学习了。我们亲爱的老师品判孩子优劣的也许只有考试成绩。现在,不少老师还会关注孩子的家势背景,孩子们的穿衣打扮,却极少关心孩子的内心。从进入学校开始,老师最有权威,最能分辨是非。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男孩写给老师的信件,没有一封引起老师的关注,或者老师可以说没有见过这些信件,或许老师可以说没有见过他的家长。或许还有种可能,他也用不着自杀啊。但是,所有的或许都无法换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有那么多的字,记载了那么多的烦恼和心酸,我想幸好这个孩子还会写字,还会为自己的人生留下只言片语。所以,谨以此文劝慰孩子们认真学习,呼吁社会重视教育,老师关爱孩子,家长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不要让花季的孩子失去光华。
每个孩子都是人间的天使,即使逆风也要起飞。请不要轻贱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