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关于微信“状态”功能的分析,现在想来分析一下微信下一步会如何迭代这个功能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一下微信做“状态”功能是基于怎样的产品战略,以及面对的目标用户是谁和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产品战略是什么?要达成怎样的目标?
随着环境和心态的变化,用户表达的成本在增加,比如发布的朋友圈要符合自己的调性、考虑话语的得当与否、要考虑浏览朋友圈人的感受等,这无疑给人们增加了表达负担,有时想想朋友圈发完的化学反应就阻止了发朋友的冲动,但是用户的表达诉求是不会减少的,比如用户想吐槽一件事情,即使当时抑制住了发朋友圈的冲动,也会私下跟身边的人吐槽,因此,我认为微信做状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包括了调动人们的表达欲望,为人们提供多表达渠道,满足用户表达诉求。
二、目标用户群是谁?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回顾下之前的用户分群方式,将用户分为了四类,其中B类和D类用户为目标用户。
B类用户表达欲望强烈,并且采取了表达行动,但频繁发朋友圈会显得过于精分,如朋友圈需设置分享范围,则操作过于繁琐体验不佳,因此需要增加渠道满足B类用户表达欲望。
D类用户表达欲望强烈,但是没有表达行动,长此以往产品会对用户失去吸引力,因此需要释放D类用户表达欲望,降低用户表达负担,实现轻表达,无需像朋友圈一样精心设计和承受社交焦虑。
三、用户反馈是什么?功能存在哪些弊端?
通过在知乎/微信等平台查看用户对于微信状态的评价,看到的主要反馈是:精心剪辑视频/修剪图片/设计文案,结果状态24小时就自动消失了~(内心呐喊:我本人弃用状态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因此,结合用户的反馈和朋友圈里用户对状态功能的使用情况来看,状态功能面临的主要矛盾为:
矛盾一:状态默认持续24小时,但并非所有用户都是B类用户,愿意频繁设置/更新自己的状态,许多用户将“状态”等同于“背景”功能。
矛盾二:状态显示在自己的信息卡片页,相较于朋友圈这种公开领域更加隐蔽,因此表达欲望虽然得到满足但是爱现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四、如何设计功能迭代方案?(针对主流用户)
再来回顾一下用户特点,B类用户群表达欲望强,微信使用频率高,D类用户群表达欲望强,使用频率低。用户群的划分也符合二八原则,20%的用户是B类用户,他们创造了80%的朋友圈,80%的用户是D类用户,他们创造了20%的朋友圈。因此,在目标用户中,B类用户属于核心用户,D类用户属于主流用户。
对于核心用户,应通过数据分析(包括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用户使用行为,发现用户行为规律;对于主流用户,同样应借助数据分析,但是由于我们无法获得内部数据,所以更加注重他们的情绪和体验,以分析他们的诉求和行为特点,本文重点探究对于主流用户的方案迭代。
主流用户可以继续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体验过状态功能的“老”用户,一类是还未体验过状态功能的“新”用户。
对于“新”用户:产品强度(提供给用户的价值)=体验-成本=社交酬赏-行动成本=社交酬赏-认知成本(不知道发了有什么作用)-决策成本(不知道发什么状态)-搜寻成本(不知道配什么内容)
对于“老”用户:产品强度(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社交酬赏-24小时自动消失较差体验-认知成本(状态与朋友圈/背景图的区别)
用户行为取决于产品强度,产品强度越强,越能刺激用户行为,产品强度越弱,用户采取行动的可能性越低,因此,若想提高“状态”功能对主流用户的吸引力,使该功能达成产品的战略目标,一是提高体验,二是降低成本。
根据上述分析,再按照“角色-场景-方案”的推导方式得出了六个迭代功能思路,见下图2:
虽然得出了功能具体的迭代思路,但是详细的方案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用户心理和交互技巧等诸多要素,时间有限,待日后有空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