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师
01.
在某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过来找我,说她因为在网上递交政治课作业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问题,导致她的作业没有递交成功。
她因此而错过了网上递交作业的截止日期,所以很不幸,她需要在下学期重修这门课程。因此,学生希望我能够帮助她。
可问题的关键是,我并不是这门课的老师。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去找任课老师,学生说任课老师拒绝了她,所以她希望我能够帮忙向政治课的老师求求情。
“小宋老师,帮帮忙啦。”学生恳求道。
由于我不想让学生失望,同时又不敢轻易拒绝别人的请求,所以我就选择去帮这位学生求情。结果,那位老师界限很清晰,告诉我成绩已经录入教务系统,这件事没有通融的余地。
当我把这个消息反馈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很失望,反问我“为什么网上作业提交系统会出现问题?”同时还质问我“那位老师没收到作业为什么不提前提醒一下她?”
学生这些负面情绪我都理解。于是我给学生解释了半天,但是学生并不满意,我也开始变得有些生气和急躁。
关键是,这个问题明明不是我造成的,但是因为我不懂得拒绝,硬揽下了这桩事情,结果给了学生希望,又让她失望。
就这样,原本还不错的师生关系就这样系上了一个疙瘩。
02.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总是没有界限感,同时如此害怕拒绝别人呢?
后来,在读知名心理咨询师李雪写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李雪认为,害怕拒绝别人的人,往往把“拒绝别人”等同于“伤害别人”。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拒绝别人并不会真正地伤害到别人,真正伤害别人的却是附带的“评判”。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想要去动物园。妈妈本来可以直接拒绝孩子说:“孩子,妈妈今天特别忙,工作上还有一堆事情要做,要不等到下个周末咱们再去动物园?”
这种拒绝,其实是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太大伤害。
但是这个妈妈却选择了这样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整天为你忙东忙西,拼命地赚钱,你就知道添乱,也不知道体谅一下妈妈?”
这种拒绝,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这种拒绝当众暗含着对孩子的评判——“你不懂事”、“你不知道体谅妈妈”。这种带有评判的拒绝才是真正伤人的东西。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别人可以提出请求,我们当然也可以拒绝。
只要在拒绝的时候掌握一些技巧,不要加入对别人的随意评判,做到“对事不对人”,就不会真正地伤害到别人。
03.
关于什么是不带批判地拒绝,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最近,有一个学生问我说:“老师,开学那两天我的一个表哥结婚,我可以请几天事假吗?”
我可以选择用以下三种方式中一种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种方式回答:“我理解你的处境,要不你去参加婚礼吧,这件事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过去了。”(解析:不敢拒绝学生,但是违反了学校管理规定)
第二种方式回答:“你怎么这么多事?表哥结婚你也要请假?学习比参加表哥的婚礼要更加重要,你能不能搞搞清楚?”(解析:带有评判性质地拒绝)
第三种方式回答:“根据学校管理规定,参加亲戚的婚礼不属于事假范围,不来上课会按旷课处理,你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后果哦。”(解析:不带评判地拒绝)
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选择第三种方式来拒绝学生效果最好。因为第一种方式纵容了学生,同时也违反了老师的职业伦理。第二种方式带有批判的性质,容易伤害到学生的感情。第三种方式是不带批判地拒绝,只是把事情的后果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看清利弊。
也许你会说,第三种方式也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没错,我对此并不否认。
当有人向你提出请求,但是他却没有满足,第一反应肯定是有些失望甚至是气愤。但是等到这些失望、气愤的情绪慢慢褪去,尊重就会慢慢显露出来。
我发现,当我敢于维护边界,鼓起勇气拒绝学生的不合理请求的时候,他们反而懂得了如何去遵守边界,懂得了如何去尊重老师。
其实,无论是老师与学生相处,还是在职场上与同事相处,懂得合理地拒绝对方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拒绝不等于伤害”,与各位读者大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