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带有“孩子”二字的文章,都是容易引起人关注的,毕竟孩子意味着未来,积极正确的引导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十分重要。在中国,“农村”更是占据了50%以上的人口,而我本人也是农村的,也是个读书人,所以觉得很有必要将这个问题再谈一谈。
在评论此文前,先说一点,我本人非见识广博和知识渊博之人,冒昧点评该文,虽有班门弄斧,自不量力之嫌,但念心有所感,不吐不快之情,还望“清晨太阳”兄多多包涵。
1.作者清晨太阳,对农村大学生的反思,值得点赞
《农村的孩子不应读太多书》(后文简称《农读》)一文,出现在了简书七日热门里面,足见这篇文章的火爆程度,《农读》对农村孩子的读书受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是有力量的,也具有话题性,从文章后面的留言数就可以看出,截止我写稿,共有431条留言,可见关注度是相当高的,这么多的关注度,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对这个话题有感悟,我也粗略浏览了一下,文章后面的留言,支持反对兼有。
姑且不论《农读》一文清晨太阳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但是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却值得点赞,而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写成了《农读》一文,发表简书,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这是十分有意义的。而我一直认为,能引起广泛思考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章。《农读》一文,虽有瑕疵,行文逻辑略乱,但是瑕不掩瑜,仍是一篇有意义有思想的文章。
2.《农读》前段阴郁,后段阳光,清晨太阳写的是有情怀的文字
虽然清晨太阳在文中提到“我不谈情怀,只谈现实”,虽然和清晨太阳没有过深入交流,但是透过这篇文字,我仍感觉到清晨太阳是个有情怀的人,似曾相识。这或许就是文字的力量,不见其人,却能真切体会到他的存在。
为什么说清晨太阳这篇《农读》是有情怀的,因为作者在文章的前半段所尽力描写的都是农村学生很难考进好的大学,即便是进了好的大学,也带有先天的自卑感,在大学里面大多数也是玩游戏,手淫……等各种面目可憎的描写。作为农村的学生,我看到前半段文字的时候,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如同被人掐住了喉咙,又如在北京绵长浓重的雾霾下艰难地呼吸,进而陷入了沉重的反思中。
《农读》前半段,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作者是用一种悲观的情绪和激进的情绪来写的,所以前半段的文字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迷茫,焦虑,颓废的情绪中,而且很难走出来。
本来读书是为了战胜根深于农村土地的愚昧,但却改变不了命运,贫苦的困境依然无法摆脱,面对生活的重任还是显得无能为力。--摘自《农读》
又有很多学生大学完全沉迷于游戏或者情色,昼夜休息不规律,饮食不调,手淫无度,导致精气神萎靡,整个人都显的颓废涣散,和别人说话都胆怯,特别见到漂亮的女孩说话都哆哆嗦嗦的。--摘自《农读》
《农读》后半段,清晨太阳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颓废太局限在自己的情绪中,他笔锋陡转,写出了下面的文字,是十分温暖的。
不论大学时光我们是否荒废,此刻正在努力和挣扎的你我也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虽说遭遇着人间的冷暖,生活的艰辛,以及屡屡遭受轻视和挫折,但是依然保持着对人世的热爱,依然对那些不幸者包含真挚的深情,依然追逐心中不灭的梦想。--摘自《农读》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摘自《农读》(作者注:原刘昼《刘子·崇学》)
命运改写还需要我们恒定的努力和持久的拼搏,当我们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心中的梦想时,总会有一天梦想散发着七彩的光芒以一个绚丽夺目的姿态照进现实。--摘自《农读》
通过上面摘录出来的话可以看出,清晨太阳在文字中,虽然极尽表达自己的个人情绪,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有些地方确失偏颇,但是,最后又以激情和阳光的文字结尾,作者可能是担心自己的颓废情绪对读者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是作者宣泄个人情绪后,重新审视,又重回积极的人生态度。总之,这是一篇真性情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之嫌,是有态度和有情怀的文字。
3.致敬先行者,致敬简书作者黄明亮和他的文章《农村的孩子应该多读书》,
道理是越辩越清,只有在辩论的过程中,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相,简书作者黄明亮,带着明亮和积极的态度,以很快的速度写了一篇直面回应《农读》的文章,名为《农村的孩子应该多读书》(后文简称《农多读》),先不论这篇文章内容,就只看题目,就是满满的正能量,而且作者是以很快的速度进行撰文的,可见作者是有责任感的人,黄明亮担心《农读》一文,会引起部分人错误的认知,所以写文加以澄清,在这里,我表示致敬,致敬简书作者黄明亮,致敬他的文章。
《农多读》这篇文字,采用了详实的数据图表,加以说明读书的有用性,结论如下。
农村有一句俗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如果连教育都没有了,那只会越来越穷,永无翻身之地。这是俗话,也是大实话,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想要挣平等,摆脱命运,就应该首先撕掉自己身上屌丝的标签,摒弃掉“农村孩子不应该多读书”这种自我阉割的思想,如果连自己都一味否定自己,怎么让别人来肯定你?
越是穷,越应该多读书,这不是唯一的道路,但这是最保险的道路。--摘自《农多读》
黄明亮在《农多读》一文中,为了支持和证明自己的论点,分别从几个分论点进行详细论证,我个人比较认可。这几个分论点也十分有意义,摘录出来,与君分享。
(1)从回报看投资:教育仍然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2)多读书会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
(3)多读书是一辈子的投资
(4)多读书与学技能不矛盾。
--摘自《农多读》
4.关于《农读》一文几个观点的商榷
《农读》一文中,因为带有作者“清晨太阳”强烈的个人感情,所以在表达和行文过程中,存在不当之处,现摘录出来,和“清晨太阳”兄进行商榷,也和读者朋友们进行讨论。
(1)清晨太阳兄本人来自农村,为研究生(详见《农读》第一段)。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农村人多读书是有用的,至少能写出《农读》这篇受到广泛关注的热文就是读书后的反思,而且文章中透露出的思考和反思,恐怕只有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才能思考出来吧。
(2)《农读》说来自农村的学生考上TOP大学的人数没有城市人多(详见《农读》第二段)。这一点是我是基本认可的,确实有新闻报道,通过调查,证明城市的孩子上TOP2大学的几率更大一点,但是,由这个结论是不能得出农村的孩子就不应该上大学,因为并不是清华北大全部都是城里孩子,毕竟还有一定比率是农村孩子,所以只要农村孩子足够坚持和努力,也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还不小,其次,并不是只有上了TOP大学的孩子才有出息,才有美好的未来,因为考上大学只是大学的开始,只要农村的孩子,在大学四年里,努力学习(我也看到了身边农村孩子的努力)也能弥补和城里孩子的差距。退一步讲,即便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考到TOP大学,但是可以通过后续的考研来弥补,也可以通过优异的学分绩点来弥补。
(3)《农读》一文穷举农村的孩子在大学里面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等各种浪费生命的事情(详见《农读》第三段)。这一点,我是不认可的,大学里面,无论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大学都存在浪费时间的现象,并不是只有农村孩子浪费时间。
(4)《农读》说面临赡养老人,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的问题时,农村孩子压力更大,会变得更穷(详见《农读》第四段)。这一点,我也是不认可的,首先,城里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是土豪,城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而农村人最起码还有土地可以依赖,只要不盲目追求奢侈的生活,自给自足是没有问题的,第二,赡养老人,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且城里的独生子女多,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而农村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共同负担老人,压力会小很多,而且农村的老人,只要吃饱穿暖,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开销。还有作者举出的教育下一代和丈母娘要车要房的问题,我就不逐一驳斥了。
(5)《农读》提到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身份认同(详见《农读》第五段)。这什么叫做身份认同?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没有表述清楚,我姑且做一个猜测,作者是不是想表达的是农村的大学生不能融入城市的社交圈子?如果想表达这个意思的话,我认为作者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我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有老乡圈,有各种社交圈,唯独没有见过来自城里和来自农村这种泾渭分明的圈子,更何况,农村孩子经过在城市里面四年的学习生活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眼界和思想,不会如此狭隘地将自己划分为农村人,和城市人没法交流的地步。
(6)《农读》提到农村女孩容易融入城市的圈子,男孩不容易融入城市的圈子(详见《农读》第六段)。关于这个论点,作者没有给出论证的过程,只是写女生穿着美美哒的衣服就看不到农村的样子了。如果仅仅通过衣服着装就能判断的话,我认为这个论据太武断了。更何况,男生天性活波,开朗,更容易结交朋友,无论是和城市的哥们,还是和农村的哥们,很容易打成一片,而女生的心思就更纤细点,反而蜕变的速度会慢点。
(7)《农读》提到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根本没学到什么真本事,费了整个家族的全部心血只换来一张文凭(详见《农读》第八段)。这个论点存在武断和夸大的成分,第一,在大学接受教育,分为技能型的教育和内在思想上的教育,上过大学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还是有差别的,不得不承认,无论从谈吐和思想,都是有差别的,所以上大学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至少是潜移默化的东西,作者所谓的没学到东西恐怕指的是直接就能用的东西吧,而这种技能只要毕业生踏进工作单位,一般就能掌握,而且掌握起来的速度比没上过大学的人要快速许多,这才是大学交给你的真正的东西,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快速高效掌握一门技能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新东方和蓝翔式的技工培训。第二、大学期间确实需要花费,但是这个花费一般在6万左右吧,来自农村的孩子一般比较节俭,根据我的经验,6万元基本是够用了,可以通过助学贷款,也可以通过当家教或等兼职解决生活费,不像作者所说的需要倾尽整个家族(是家族,不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心血,整个家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样的描述不免夸张。第三,父母投资四年的教育费用,换来的不是一张文凭,而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未来的下一代。
(8)《农读》提出农村的孩子迫于家庭的压力,在科研上碌碌无为(详见《农读》第九、十段)。这两段只有逻辑不太清的描述,没有详细的论证过程。可能是作者没有好好梳理思路所致。但是从其中的略显混乱的语言中,我似乎能够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但是我认为是不正确的。科研需要的是精力和坚持,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有什么关系?难道穷人就不能搞科研吗?再说了,能坚持读到博士的人,家里会穷到揭不开锅吗?一个人如果没有修炼出强大的内心,没有坚定的毅力,还是不要读研究生的好,免得自找罪受。
(9)《农读》后面的文字,十分积极,且正能量,我十分认可。
5.讲个身边的故事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就是我曾经在别的文章中,提到的那个写了十几篇SCI的师兄,他家是农村的,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就是那种需要砌砖的活,十分危险,工资也不高。
我的师兄,研究生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全亚洲只有两个名额的奖学金,奖学金高达十几万,随后又拿了我们学院的最高奖学金,整个研究生期间,他的奖学金累计起来能在北京交个首付的房子了。
现在,他已经从国外回来,留校任教,很快就要副教授了。
通过读书,坚持不懈的读书,一个农村的孩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更加熠熠生辉。
读不读书,读多少书,可能只是一个具象化的东西,《农读》的作者可能更想表达的是一种迷茫感,而产生这种迷茫感,正是年轻人特有的东西。
要相信,笼罩在青春道路上的浓雾,最终会被清晨太阳所刺破,前途一片光明且美好。
做一个努力的农村孩子吧!
幸福的生活,我们农村娃,配的上拥有。
后记:在泥巴中长大的我,或许曾经产生过自卑,但是现在,我想说的是,曾经脚沾着泥巴,在泥土里长大的农村娃,会成长的更好,因为农村的孩子,一直脚踏实地,认真,淳朴,努力地活着,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也会更深刻,人也注定会更丰富,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个努力的农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