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从南明的灭亡,看人性的荒唐

写这篇笔记时,正在读《红星照耀中国》,南明内部争权夺利,形成一盘散沙,和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现的胸怀和大气对比真的太明显了。

顾诚老先生的书以善考证、史料足著称,这本书也不例外,这真的是我看过的参考文献最多的书,全文共有585个参考文献。史料浩瀚详实令人咋舌,正是大史家也。

这本书是正本清源之作。顾老先生用40年的时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南明真相。

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彪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

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性的优势。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绝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

探讨南明的历史,有一个基本论点是可以通过大量事实证明的,这就是在力量对比上,南明的兵力和潜在力量(包括清统治区内的复明势力)并不逊于清方。其所以屡战屡败,根本原因在于各种抗清势力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自相火并,使兵力相当有限的满洲贵族坐收渔翁之利。

书中指出,就总体而言南明的军事力量并不像历来史家想象的那么弱,只是由于无穷无尽的内讧削弱、抵消了自身的实力,大批将领倒戈投降,为清廷征服自己的同胞效力;即便矢志抗清,又往往各自为战,从来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指挥中心,不能相互支援,给清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南明之不振,关键在于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钩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忠臣不一定是能臣,能臣不一定是忠臣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的全面貌,唯有多读历史,因为世俗意义上的人物都是被后人有意包装和粉饰之后的形象。

南明史籍中一种常见的偏向是以晚节定论,这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历史的殿堂不等于忠烈祠。

忠臣并非全是能臣。有些人即使个人为国家守节自尽,但远远掩盖不了他们造成国家政权覆灭的罪恶。

在历史上,当权人物可以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上一步错则步步错。

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

但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做了过分的渲染。纵观史可法的一生,在整个崇祯年间并没有多少值得称赞的业绩;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时期。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份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

所谓的抗清英雄史可法,也不过是一个优柔寡断、性格软弱的平庸之辈,虽然其为官清廉,宁死不降,但他对于弘光政权的颠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标榜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也是一批追名逐利、制造倾轧的能手。

书中讲诉了东林复社中一些骨干人士在继统问题上所起的恶劣作用,他们的一些偏见深入人心,一直沿袭到现在。

东林骨干的迂腐褊狭令人惊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出仕以来从来没有什么实际业绩,而是以讲学结社,放言高论,犯颜敢谏,“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立见太平。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甲申夏初,明朝南方官绅处于国难当头之时,东林—复社的主要人物关心的焦点不是如何共赴国难,而是在残存的半壁江山内争夺最高统治权力。

曾经以为东林复社人士大体上都是骨鲠正直之人,其实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团体,其中不乏光明磊落者,但由于明末东林复社名满天下,往往具有左右朝政的势力,许多热衷名利的人也混迹其间,变成一个大杂烩。东林复社人士的“别正邪、分贤佞”实际上是自封“正人”“君子”,为独揽朝政造舆论。

虽有言“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然而许多有选择余地,却始终坚持如一,以身证道的人,亦体现出真正的高尚气节和不朽意志。

历史上确有一批表里如一,绝不做违心之论的硬汉,但多数人并不是这样。每当处于大动荡、大转折时期,各色人物的表现纷呈繁杂,只有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才可以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并进而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研究历史的进程。

出类拔萃不意味着从不出错,这种人也不存在。分析各种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即便像张煌言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免在个别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判断。这种复杂性也给后人应当如何尽可能公允的评价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人无完人,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总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过度美化或恶化历史人物,其实人都是多面的,

史可法、郑成功的决策也有待商榷,何腾蛟虽然不出兵但也有民族气节宁死不屈,顾老师对李定国的评价很高,这样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名字往往淹没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奸臣名妓的历史著述中……

利来利往,南明君臣们上演了一出出“窝里斗”的好戏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持内部稳定。内部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员的齐心合力。

南明几个朝廷最大的特点和致命的弱点在于依附武将。武将视皇帝为傀儡,朝廷徒有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争,内耗激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朱明王朝的宗室有的屈膝降敌,轻信清廷给予“恩养”的空言;有的利用国无常主,妄图黄袍加身,哪怕过上一天皇帝瘾也好。而相当一批文官武将也以拥立定策作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演出了一幕幕兄弟阋墙、钩心斗角的闹剧。

南明残余势力醉生梦死,热衷于乱中窃权却是概括了弘光以来的普遍现象。从宗藩到官僚大抵都是利令智昏,为眼前的名利争得不可开交。

反清复明像个幌子,天大地大不如一己私利之大,朝庭皇上是个摆设,大家都是军阀。

事实证明,不是满清太强,也不是南明无人。君无远略,臣非尽忠。往来皆私利,进退只谋身。势强则权争,势弱则望降。虽有千里马也无其驰骋之地,此不败待何也?

如果说在弘光以前的东林、魏党之争表面上还以“君子”“小人”为分野,到永历时期就完全变成了争夺朝廷权力的内部倾轧。勋镇(带有地方割据色彩的军阀)之间的矛盾不加掩饰的反映在朝廷上。一个风雨飘摇的小朝廷,丝毫不影响这一撮小人结党营私、中饱私囊,尤显人性之恶!真实得令人脊背发凉,冷汗直冒。

他们挣定策之功。我拥立你当皇帝,我功劳第一!崇祯帝刚死,南京就开始了拥立之争,在拥立问题上,立长立贤都只是表面文章,其背后是争夺定策之功。

他们窝里横挣地盘。“与其为朝廷收一块危地,不如心黑手狠算计自家人”。书中这句话是在描述李乾德要夺取杨展的嘉定。都是南明的臣子,李乾德不敢攻打满清,却把矛头指向了自己人,对杨展恩将仇报,最终导致了一场内部火拼。

这种背后插刀的内斗在南明史上随处可见。为了自己挣得首功,在背后捅刀子;为了不让战友取得首功,在背后捅刀子;为了让消耗战友的力量,让自己成为主力,在背后捅刀子……。

他们只想守好自己的家当或一亩三分地。南明的士大夫们遇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家当。所以,大顺军来他们投降大顺军,大西军来他们投降大西军,满清来他们投降满清,弘光、隆武、永历来的时候,他们也投降了。降到底,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家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每个集团内部甚至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算盘。从弘光政权到永历政权,从马士英到东林党人,为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南明朝廷最初的方针是“联虏平寇”,弘光政权的官员们打着“借虏平寇”的如意算盘,围绕“定策”“立案”“顺案”争权夺利,目光短浅,只求保住眼前利益,丝毫不顾天下安危。

弘光朝廷为什么不北上?何腾蛟为什么不出兵?郑成功为什么不与李定国合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出自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导致南明朝廷自相残杀(这似乎贯穿南明史始终的),变成了一盘散沙。

百姓苦,无处诉,无归宿,无出路

尽管由于所见史料的限制,很难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的全貌和组织情况叙述清楚,但可以看出汉族百姓为反对满洲贵族的暴虐统治而展开的殊死斗争是何等惊心动魄。清军在镇压山西反清复明运动中不分青红皂白,滥杀无辜老弱,表现的野蛮残酷令人发指。清代官书虽然尽力遮盖真相,从一些档案和地方志里仍然可以窥见一页页血迹斑斑的历史场面。

书中“屠城”的惨象记录比比皆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时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很难想象其状况之惨烈。

“城破尽屠,无凭穷拟” “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城破,悉遭屠戮”“自戊子延及辛卯,人民死徙,地土荒芜,迄今三十余年流亡尚未全复,土地尚未尽垦也”“遂屠之,杀戮万余人,匕筋无遗”“时血迹尚鲜,腥臭逼人,立身无地,有食亦不能下咽。但见尸骨纵横,惨不可言”......如此惨状屡屡见诸史端,使人毛骨悚然。

读至江阴、嘉定城破,军民几被清军屠戮殆尽,而江阴竟被屠至仅剩53人!不禁潸然。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如是而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社会集团当权,都必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违反了这一原则肯定要引发社会的大动荡。清初满洲贵族的倒行逆施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人士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人士当然也可以君临天下。无论是从哪一个民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央政权,都绝不应该强行改变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起码的立国原则。

总的来说,《南明史》史料丰富,顾老先生笔触细腻,考证严谨,可读性很强,是一本很好了解南明历史的书。

由于书看得不细,加上我个人是主观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评价与感受,对所批评的现象和人物留有反思的余地。

据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而“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当胜利者踌躇满志的时候,被征服被奴役者自然只有忍气吞声,不可能去审判他们。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即便过了几个世纪,总会有人拨云见日,去翻开历史迷雾揭露真相。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