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的三位大诗人,王维,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中古时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动。
虽然三位诗人年龄,背景,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在这场时代的大变动中,都遇到了各自命运的“穷处”,和奋力抗争之后的“云起”。
就像王维写下的一个金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他们三位的经历对今天面临着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每个普通人来说,都有着非凡的人生启示。
下面就来和你说说这三个小故事:
1、王维:诗佛的困境与解脱
王维是朝廷的五品官员,在长安陷落之后,他和其他不少中高级官员被叛军俘虏,然后送到洛阳,拘禁在一所菩提寺中。 为了不做安禄山的官员,他服毒哑了自己的嗓子,又吃了泻药,自求痢疾。
然而,安禄山还是不肯放过他,让他参加凝碧池的宴会,逼他就范。
在宴会上,一位乐工失声痛哭,被残忍地一刀一刀地慢慢杀死。
在现场的王维,和其他官员一样无法抑制心头的恐惧,悲伤和凄凉,咬着牙,流着泪看完了整个过程。
虽然在表面上和其他在场官员没啥两样,但在诗佛的心中,却已经从恐怖转向平静,如何将这个残酷的杀戮时刻转化为诗句,成了他的当时支撑自己的信念与行动。
当天深夜,他书写下了自己的心迹: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当洛阳和长安收复之后,唐肃宗对被俘官员进行了残酷的清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唯独放过了王维。
2、李白:诗仙的战斗与豁达
李白的运气一开始要比王维好很多,长安陷落之后,他改换胡服之后,加上他会胡语,居然找到机会混在叛军中,逃了出来。
在战乱中,李白被逃难的人群一路裹挟奔向江南。 唐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听说大名鼎鼎的李太白逃到了江南,三顾茅庐请他相助。
一直苦于报效国家无门的李白,终于点头,加入永王的幕僚团队中。 梦想着自己成为淝水之战中的谢安,拯救大唐。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李白的预料,永王心里打着自己称帝的小算盘,最后在和唐肃宗的对决中兵败而亡。
李白就这样被加上了一个无法洗脱的叛乱污点,坐实了所谓从贼的罪名,流放夜郎。
然而,李白的坦荡的情绪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当时他从浔阳出发,经洞庭,出荆门,过三峡,走了大半年,都没到夜郎。
他把流放当作一次长途旅游,和途径各地接待他的朋友,喝酒,游山,玩水,写诗相赠。在接近生命尽头的他,还能写下《早发白帝城》这样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杜甫:诗圣的坚守与转型
长安陷落之时,作为下级官员的杜甫,自然不像王维那样受到特别关照,也不会像大名鼎鼎的李白得到永王的眷顾。
逃出长安之后,他一次次抛下家庭,不顾性命,在战乱里艰难地寻找朝廷和皇帝。
后来,好不容易和家人团聚,陆陆续续在成都住了五年。
他在成都有草堂、花园和药圃,有一份当时剑南节度使帐下的幕僚工作。
然而,他从没有把成都当成家,他心中燃烧的仍然是报效国家的火焰,他的灵魂一直属于已经陷落的长安、大唐江山和黎明百姓。
杜甫是三位诗人中,唯一一个活着看到了安史之乱的最终平定,但又面领着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悲凉前景。
安史之乱平定后,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六年中的有两年他和家人住在夔州(今天重庆奉节县)城外的长江边。
他常常独自望着黑夜遮蔽晚霞,等着满天星斗的出现,闻着洲前芦花的味道,听着水边捣衣声阵阵传来。
然而,他总要在这样的平静中顺着夜空中北斗的方向望着首都长安,留下了传世杰作《秋兴八首》,这里只摘录其中最打动我的开篇四句诗行。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就这样,杜甫最终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型,用诗歌书写那个时代的一切可以入诗的景色,事件和人物,并取得了空前也是绝后的成就,成了“诗圣”。
理解了三位诗人的人生际遇,是否给你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敢于坦然面对命运,做好自己,终将水到渠成,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
我是卢克读书,供应链架构师一枚,做不焦虑的读书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