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上好统编教科书的语文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科书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在教学上可以采取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
1.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
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册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单元训练要素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比如我今天教学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一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的教学设计,批注式阅读和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心情设计教学,将心情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长文短教。
2.重视用好思考练习题,实现教学目标。
思考练习题、阅读提示点明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提示了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是课文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落实与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供支持,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后思考题。《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解决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展开的。
,认真研究我们会从中受到启发。比如《好的故事》编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这篇课文有难度,可以依据课后思考练习题,首先把教学目标与要求降下来。现在主要问题是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确定教学目标,如“声情并茂”朗读;感受诗化的语言特点;感受对比和象征的表达手法;“妙笔生花”练写,这些教学目标定得高了。
《好的故事》课后有三道思考练习题。第二题“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是学习、理解本课内容需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第4-8自然段中寻找好的故事。课文中的“云锦”是一个核心意象,“山阴道”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梦境的赋形。因为是梦境,一切事物看上去是那么“错综”“凌乱”,符合梦境的特点。弄懂这个故事写的是梦境,是学生理解内容的前提,教科书已作了明示。可以抓住“三个关键”理解梦境:一是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借助插图丰富想象;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如自己做梦时的情景,课外读过的描写梦境的书;三是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介,并适当补充帮助学生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背景资料,如《野草》是鲁迅先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写给谁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体现的是难文浅教。
3.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教学要简化头绪,针对难点突出重点内容,直奔教学目标,提取主要信息。比如五年级上册《白鹭》的难点是: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难点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再借助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情感的常见方法。抓住课文第6-8自然段作者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三个场景,为每幅优美画面起一个名字,逐渐感受白鹭钓鱼时的闲适、闲立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空灵,白鹭的活动充满着活力和神韵,就像韵在骨子里那般,白鹭如诗如画的美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教学难点也随之化解。
语文教学突出重点,需要依据统编教科书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悟透文本,发掘、提炼出文本的教学价值。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在充分解读、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依据文本特点和学情精准目标,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找准着力点。每节课抓住一到两个重点或关键问题,不求多,只求“一课一得”。
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处理好重点、难点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习惯于列出每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的教学,有重点也有难点。有时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需要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有时难点的内容不一定是重点,一些内容读不懂没有关系,对这部分内容可以放一放,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重点和难点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重点是从教学目标角度讲的,而难点则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讲的。分清重点与难点的关系,不能将重点与难点混为一谈。教师教学用书已作了调整,删去了重点、难点目标。我们能不能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单独提出重点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弄清楚每节课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要防止杂、乱,要将重点目标作为教学的主线。
4.因文定教,以学施教。
统编教科书比较注重文体意识,选文在以记叙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为主体的基础上,选编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如儿歌、韵语、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古典文学名著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小说单元,教科书在单元导语提出: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点明了小说的主要特点是虚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非常清晰地说明小说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再如,现代诗的教学首先是读的训练,在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上下功夫,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韵味,即感受诗歌的感染力和想象力。近年来大家有了课型意识、题材意识、文体意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同时,我们仅仅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还不够,教学还要做到因文定教,以学施教。比如根据儿童的阅读兴趣,在各年级安排相应的由文学题材组成的单元,教师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如三四年级各安排了童话故事单元,三年级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丰富有趣的想象;四年级读童话时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读寓言故事时,希望学生能够明白故事的道理。由于小学各年段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对寓言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常常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或教训,中年级学生能看出作品中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这就需要我们能关注儿童不同阶段理解能力上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教育价值的实现。
此外,语文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假设我是学生来读这篇课文,哪些地方不好懂,我应注意什么,该怎样去读懂它,而不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这个地方你该懂,那个地方你该懂,强拉着学生跟着自己跑。要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基于学情,知晓学情,才能以学施教。
5.从整体着眼,增强整体教学观。
教师用好统编教科书,要从整体着眼,增强整体观。教学要关注整体,加强内容的整合,避免零打碎敲。
一要关注单元的整体。可以把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来教,如果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就要与课内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所谓的整体就是要为整体的目标服务,是统一目标下的整体。
二要关注一篇课文的整体以及一节课的整体。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中,听、说、读、写、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都要围绕目标、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不做线性排列。
三要处理好课文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可以遵循基本的教学模式:整体—部分—整体。首先要重视从整篇课文着手,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既要注意一篇课文每个部分的内在联系,还要关注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忽略课文整体的存在而只抓重点词语或关键句段。
四要关注学生整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享。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要低估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潜力。一节语文课是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指导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就是有所为,即使读完全文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总而言之,对一至六年级全套教科书的各项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认知,是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前提,同时还要多看看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