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的追剧目录是《司藤》《你是我的城池营垒》《锦心似玉》,清一色的“甜宠剧”,还没来得及细细回味,四月就迫不及待推出了《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等剧,满屏又被“鸡娃”、“教育内卷”、“中产焦虑”所填充。
如果说电视剧是时代的照妖镜,那么爆款剧一定是GET到了社会的某个痛点,或是戳中了某一社会群体的G点。
因此,想要接点地气,跟别人聊天时不至于尬聊,只要在爆款剧中选一主题即可。当你感觉无话可说的时候,你可以谈谈“教育、房产、医疗”。
相信我,无论你是谁,以上三个话题,每个人都可以侃侃而谈,且呈苦大仇深状。
一、
电视剧里的中产阶级总是最焦虑的,鸡娃最狠的也是这帮人,换句话讲,带动社会节奏的,也主要是这拨人。为什么中产最容易焦虑?因为中产者,可上可下者也。改革开放四十年,先富阶层已经形成,后富还在追赶的路上,何时可以先富带动后富,只有时间知道。在这种背景下,财产、权力一般的中产患得患失的心理自然也就最明显。但如何界定中产,这不仅是个统计的问题,也是个自我认知的问题。很少有人会真正认定自己是社会底层,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自命中产”是最易接受的,于是,中产者的烦恼基本可以等同于社会众人的烦恼。
我们整个社会都在烦恼,无论你是谁,“教育、房产、医疗”,总有一款卷到你。
回到《小舍得》这剧本身,这剧在推广的时候聚焦的是“小升初”话题,渲染的是教育内卷焦虑,兼有重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的讨论,目标观众可覆盖老中青,可以说,此剧一出,大有席卷你家庭话题C位之势。
无论你是谁,总有话说。
二、
我想先来说说米桃这个孩子。一个天赋异禀但出生贫寒的“穷二代”。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贫穷是如何一点点吞噬了孩子的自信,现实是如何一步步倒逼了这个孩子的消极成长。在教育内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像米桃这样的穷娃,如何跟城市里的鸡娃PK?这样的同龄人,当他们在同一个班级时,他们的竞争是公平的吗?
小孩子的世界就是学习力的比拼。学习这个事,我们都是过来人,是讲究软件和硬件的。如果说学习的软件,是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氛围、师资等弹性的外界的东西,那么硬件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头脑,这个头脑包含了智商、情商、逆商等东西。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对我们说,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学习好不好就看个人努力。长大以后,我们就会知道,这句话也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人与人,头脑显然是有差别的。《小舍得》里,三个同班孩子:欢欢、子悠、米桃,一样学奥数,米桃毫不费力,子悠努力跟上,欢欢直接掉线,这不就是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吗?另一方面,欢欢能歌善舞,才艺细胞满满,子悠喜欢小昆虫,动手能力强,而米桃似乎只有学习好,没有拿得出手的才艺——这不也是学习能力的差异吗?理想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但在现实的考试面前,这又显得无力。道理很简单,你能得分,你就厉害,反之,你在别的方面再强也没用。
应试教育是有缺陷的,但目前为止,有可以取代它的更好的方法吗?
米桃这个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那双忧郁的眼睛,还有走路时低头塌背的样子。这个孩子,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她却没有尖子生脸上常有的自信与优越,她给人一种自卑的感觉。
为什么她会自卑呢?依我看,这与她的贫穷家境有直接的关系。在转学来到大城市之前,她一直在村小上学,连县城也没去过。这样的孩子,用时下的话说,她的格局与眼界,同城市里的鸡娃,显然不在同一水平。鸡娃的假期,不仅补习功课,还要文体美全面发展,更有夏令营、海外游学等等。一句话,城市鸡娃的背后,不仅有孩子本身的竞争,也是家长财力精力的博弈。《小舍得》里文艺范儿的欢欢,科学家范儿的颜子悠,他们从小接触过的东西,在米桃的世界里存在过吗?
米桃在农村长大,啃啃课本知识还行,但一篇《记一次难忘的夏令营》的作文就让她露出了短板:孩子根本不知道啥是夏令营,也没去过,只能瞎编。英语口语,她也比不过班上的其他孩子。别人都是从幼儿园就学英语,米桃是三年级才接触英语的,更别说有外教等资源了。期中考试过后,尽管她数学超常,但语文英语这些累积型学科,她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孩子的课外拓展能力与眼界见识,与班上的鸡娃同学相比,是落后的。尽管任课老师都相信,米桃可以慢慢跟上,但她的父母也开始焦虑了。他们也决定为了孩子搏一搏,他们能想到的方法就是上培训班补习,但两万多的补习费又让他们望而却步。真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对比之下,欢欢爸爸毫不犹豫就掏出了四万多给孩子拓课补习。他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学习提高了,孩子能高兴点,钱不钱的,他不在乎。而米桃一家呢,本就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这种条件下,米桃越懂事,其实内心的焦虑也更严重。根据剧透,米桃后来抑郁了,只能回老家了……
穷娃与城市鸡娃的PK,似乎落了幕。
电视剧要贩卖的焦虑,达到了。看电视的人,一边骂一边着急。
怎么办呢?
还是量力而行吧!
眼前突然冒出一张易立竞式的冷漠脸——残酷如生活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