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对于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家长来说,意味着你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孩子已经长大,陪伴他度过他的“心理的离家之旅”。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生理变化、认知变化、社会情绪变化的发展过程中,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挑战。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认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体验:首先,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可能和别人共同完成任务,但是他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其次,自我本身是统一的。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我是由童年的我发展而来的,将来我还会发展,但是我还是我。最后,自我设想的“我”和自己体察到的社会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相信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能被社会承认的。
青春期,个体同一性的建立,最终的目标是个体能够从家庭系统中独立出来。我理解的自我同一性是合群,圆润,同时有底线,有目标,有独立人格,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自己的判断思考的人。
个体同一性的建立从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情绪变化发展中发展形成。今天和大家分享生理发展和认知发展。
生理变化
心理学家将发育期作为青春期的开端,个体身高变化明显(身高的变化,是个体感觉自己长大的一个明显的变化,身高的优势让个体体验到自己有能力和父母“抗争”),实现了性成熟(获得了繁殖后代的能力),这是生理变化。对于男性而言,该阶段始于他们的睾丸逐渐增大,而对于女性来说,该阶段通常始于她们的乳房发育。伴随着外生殖器的发育,男性和女性都会长出阴毛。对于女性而言,这一发育过程通常出现在10-11岁左右,而对于男性来说则会推迟大约两年时间。发育期随着男性产生活的精子或者女性月经初潮( 月经的开始,通常在11-14岁)的到来而达到顶峰。
引人注目的生理变化和个体对同伴接纳(特别是被具备性吸引力的同伴接纳)的高度重视强化了青少年们对自己体像的关注,男生和女生通常都会苛刻地判断自己的外表,他们认为他人就是用这样的标准看待自己的。而且,个体外表的吸引力确实会影响他们看待彼此的方式,尽管这样不太公平。因此,青春期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外表形成客观真实的知觉来接受自己的体像。这种形象不仅取决于可量化的因素,比如身高和体重,还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识以及所处文化对人体美的标准。青少年的体像会受到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一般来说,比同龄人早熟的男孩会具有积极的体像,而早熟的女孩却往往会产生消极的体像。文化会影响体像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生理成熟的还有个体对于性感觉和性冲动的意识。青春期,自慰是性冲动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在美国,90%的男性和60%的女性在16岁之前自我报告他们曾经自慰过。作者认为实际比例更高。对于性自慰,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还是会由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内疚而不愿意提供完整的描述。
认知发展
青春期时期,大脑经历突触修剪的过程,可塑性下降,已经形成的问题行为模式或特质变得难以改变或干预,如果修剪过程出现差错,重要的神经联结会消失,这有助于解释个体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产生的心理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大脑突触修剪有利的是,大脑强大的脑区运用已经建立的神经联结加强神经元的髓鞘化程度,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因此,到了青春期,个体早期形成的行为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青春期可能意味着个体最后一次改变的机会,无论这些已形成的稳定特质属于运动、艺术、语言还是精神病理类,都可以通过干预而得到改变。例如,研究者针对具有精神病理学特质(比如麻木行为和情感缺失行为)的个体设计了各种治疗方案,他们通过研究这些治疗方案的效果发现,个体在4—6岁之间接受治疗的成功率最高,治疗青少年罪犯的成功率处于中等水平,而对于成年人则没有显著效果。另外,一项双生子研究也发现,在青少年阶段保持高水平的学分成绩可以作为反社会行为发展的缓冲器,以此降低其他遗传与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作用。
青春期杏仁核发育完全(和情绪有关),大脑额叶未发育完全(额叶是理性思维与判断所必需的脑区),两者发育的不对等导致青少年时期寻求感官刺激与冒险行为,这种行为的增加有助于青少年探索环境,并大胆尝试,为独立做准备。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迎来皮亚杰理论中的最后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它涉及抽象思维与复杂思维的能力。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开始自我反省,比如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被同伴接纳。同时,青少年也逐渐能够处理抽象无形的问题,比如我是谁?公平、爱以及存在的理由。本质上,他们学会了如何处理假设的问题,而不再需要先前阶段中的具体思维基础。青少年和成年人一旦拥有了形式运算推理能力,他们就可以运用更加系统的思维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你猜我想什么的问题。他们可以针对任务形成自己的提问架构,先从广泛的类别开始提问,然后根据他们已有的关于类别与关系的知识形成假设,并通过之后的提问验证假设是否成立。他们的问题从一般类别(“它是动物吗?”)到动物的子类别(“它会飞吗?”)再到特定的猜测(“它是鸟类吗?”)。
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成年人似乎永远都不会形成这种能力;因此,取而代之的观点是形式运算思维取决于教育和经验,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比皮亚杰所提出的其他任何一种认知任务更依赖于文化价值观与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些成年人的自我同一性并没有建立形成,是分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