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作班粟渔老师发了一篇最近很火的自传体文章,题目叫《我是范雨素》,看过后不禁感慨万千。
她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家政人员,一直靠最普通的工作去挣收入,她说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她装订得极为拙劣。
文章里说,她六七岁时,学会自己看小说。童年唯一感到自豪的事,就是8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也没有一个人表扬过。看过一本《腊梅月》的小说,在脑子里自编自导数遍。
因为看小说,感到一餐啃两个红薯的生活很幸福。不用偷,不用抢,也不会挨打,还有红薯吃,还能看闲书。少年时的她便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小了。
纵观身旁,有很多人过着好端端的日子,有工作,家庭完整,然而天天并不开心,一种生无可恋的状态,心里总是有太多的焦虑,他们总在和人比,比不足,比欠缺,不去阅读,心里总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空虚感。
范雨素小时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世界名著。对过看小说,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出一个地名来,就知道在世界哪个大洲,说出一条河流出来,就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12岁,知识已经让她膨胀炸裂。在屋里空白的纸上,写上了豪情壮志的“赤脚走天涯。”那个暑假,,学着看过的逃票法一路去了海南。晃荡了三个月,又一路逃票,回到了家乡。
只有阅读丰盛的人思想里才会有一颗不羁的心,没有经历世事,带着豪迈走出去看世界。命运终究如《立春》里面的王彩玲一般,看不到理想的火苗,草草把自己嫁人。
骨子里自带顽强,无法去依靠男人时,义无反顾地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在北京城边生活边谋事。选择一个适合居住的村子,因为那里有着爱好文学的人可以在一起,知道读书的用处,为女儿买书去废品收购站按斤称,称了一千多斤书,又便宜,而且书都很新。
她只是一个具有初中学历的母亲,因为阅读多了,有时间就写长篇小说,她说自己上学少,没自信,写文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她一直不间断看报纸,不求甚解地闲看,对于中国农民工的状态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她看心理学文章,结合自己治愈害怕和人打招呼的病症。因为阅读,她了解社会底层弱者的呼唤,碰到身边每一个和她一样的弱者,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用双手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身体有残疾的病患者、流浪者。
我为她这种博爱所感动,这种力量豁达的胸怀,只有阅读多了的人能够体会。所以一篇文章10万+不奇怪,她的迅速窜红也不奇怪,她或许从未想过阅读能带给自己成名得利,这只是她一种精神的呼唤,通过阅读写作让自己灵魂丰盈。
拉普拉斯说: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44岁的范雨素从来没想过阅读能带来什么,然而正是阅读改变了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