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形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了。学生也可以轻松辨别球形、长方体、圆柱等基本形状。只是在球形上,一些小朋友会提到圆形,这时候需要引导小朋友区分立体的球形和面的圆形。球形的各个角度看起来都是相同的圆形(铺垫)。
聚焦:认识完今天的物体后,直接出示小盒子,用问题导入:“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怎样装得更多?”请小朋友分别上台在展台的中心进行摆放。
探索:首先对四个物体进行观察,发现球形各个面都是相同的圆形;正方体各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螺母有两个不同的面,一边是正六边形,一边是长方形;橡皮擦都三个不同的面,虽然都是长方形,但是三个长方形的大小各不相同。
第一步进行摆放乒乓球,第一个学生共摆放了6个,同时还有学生想上来尝试,努力很久后发现仍然只能摆放6个;第二步进行正方体的摆放,第一次尝试可以摆放12个,这时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尝试,依旧是12个。不过在这里我忘记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大小相似的乒乓球和小木块平铺的数量不同呢?”这里应该指向形状不同,占地方的方式也不同。第三步拿出来了螺母,学生们跃跃欲试,第一次平铺时是12个,第二次发现把螺母换个方向可以摆放24个。第四步拿出了橡皮擦,学生一共摆放出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是12、24、48个。
研讨:将数据呈现出来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橡皮擦和螺母的摆放方式有这么多种呢?引导出学生对于物体形状的思考,因为平铺的面的形状不同,所以造成了在盒子内平铺的数量不同。
反思:学生对平铺的小挑战非常感兴趣,学生活动也很积极,但是由于时间把控的问题,很难在一节课内让每个小朋友都体验自己摆放,于是选择上台演示。如果分小组进行,应该适当把盒子缩小,缩短学生的摆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