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是什么呢?我把它拆解为社会,和心理学两部分来理解。心理学比较好理解,是关于心理的科学。社会这个词经常听到,但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呢?我百度了一下,简单的解释,社会是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关系总和。如果分开解释社和会,社,指的是团体,会,是用来聚集的地区。我的理解,有人,有环境 ,有关系,有心理科学,就组成了社会心理学。
为什么学习社会心理学?在第一章的前言中作者引用了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一句话,我们人类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八个人组成了一个读书小组,共同阅读《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每个人作为读书小组的一员,在这个读书小组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团体成员的每个人在这个团体社会环境中如何互相影响,我们如何在这个团体社会环境中互相塑造?我们在思想的互相碰撞中有多少可能性?这也反映了书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互相关联的科学。我们如何看待读书群内的另七个人?我们之间如何互相影响?我们之间如何互相关联?这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在第一章中,内容比较多,我关注到的一个小点是第十二页的一个概念贴标签,这一点我感触比较深。社会心理学的语言中常常隐含有价值判断,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给某人或某件事贴上标签,来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无价值的?什么是大众社会认可的,什么是大众社会批判的。
看过一则故事,J. K. 罗琳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当初她把其中一部《魔法石》稿件递送到十二家出版商,最后一家小出版公司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在1997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骑扫把的哈利波特风靡全球。后来已经功成名就的罗琳在2013年以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斯”出版了长篇小说《布谷鸟的呼唤》。但小说在出版之前遭到英国最老牌的独立出版社康斯特布尔和鲁滨逊岀版社的退稿。退稿信上写着“出版这本书不会有销路",并建议作者“参加写作课程”,以获得对小说建设性的批评。在罗琳承认她是《布谷鸟的呼唤》的作者之前,这部小说只卖掉了449本。后来,罗琳自己在社交平台曝光她是原作者的消息后,《布谷鸟的呼唤》销量以几何倍数激增,亚马逊销量陡增507000%,一跃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无名新手作家和著名作家之间的标签让见识大风大浪的编辑、评论家,不可避免的“势利”。是这些编辑,评论家文学素养不够?事实上,他们发现的杰作可能比他们拒绝的杰作要多得多。
我们也许需要承认的是,我们“看人下菜碟"。伟人不刷牙叫个性,我们不刷牙叫不讲卫生。鲁迅写错字是造字,我们普通人写错字会扣分。黄渤以前的长相是丑,现在的长相是有“特色”。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叫爱情,普通男人叫出轨。我自己有一些生活中的体验,发现在和我们领导说话的时候,我们领导的头上戴着一个标签,领导。不知不觉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尽可能符合作为下属的标准。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的头上也戴着一个标签,朋友。有时候就感觉天马行空的搂不住话匣子了。在B=f(P,E)(B,行为;P,个体;E,情境)勒温公式中,行为是情境和个体相互影响的产物。我们有低标准肆意妄为做真实自己的时候,也有高标准要求自己做为社会团体成员高大上的空间。在低标准和高标准的变化波动平衡中,我们成为了一名活生生的人。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社会环境给予我们的标签,这标签可能成为一把枷锁限制着我们。那还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标签同时也可能成就我们?
在书中的第13页,有一句话,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清洗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还需要提醒一点的是,镜片的限制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是盲人,摸到的只是我们以为是全部的一部分,我们看不到整体的存在。比如,原生家庭的标签,一方面它可能束缚住我们,从另一方面考虑,它还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第一章的后记中还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作者提到,我写作是希望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人们用批判性思维约束直觉,用同情改善批评主义,用理解替代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