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生气了。她的姐姐抢了她的玩具,她的妈妈认为,是该姐姐玩了。妈妈这样说,菲菲就更生气了。她大叫,扔东西,咆哮......菲菲离开了家,一个人跑到外面发脾气。她的怒火会慢慢平息吗?
我给小八读这本书的时候她刚满两岁,处在让我头疼的Terrible 2。那时候,她很容易生气,一生气就尖叫同时搓脚(能把脚搓到破)伤害自己。《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极大的安慰了我俩。我记得特别清楚,读完她安静的靠在我怀里,然后紧紧的拥抱了我。
这个故事的重心与特色,是将情绪状态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呈现,作为主角的孩子是整个情绪处理的主控者。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见的以文字描写来表达情绪的作品,或是以大人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在叙述中进行教诲的童书。
封面具有震憾效果的视觉图像,精确地反映着小主角的内心世界。菲菲喷张的鼻孔、蓝色的眼睛仿佛深不见底的湖水,好像有水气从中蒸发而出;以黄棕两色交错直泻而下的发帘、直翘的辫子、衬托在火红色的背景之上,跃然纸上的怒气让读者一目了然。
跨页的红色倾斜条纹将宁静引入不安与危机,大猩猩用醒目的金黄色锯齿状勾勒,突显它是整个纷争的焦点。浓郁的红色与紫色不留空间地交缠融合,营造出沸腾的气氛,也重叠着愤怒的情绪及想象。而锯齿形的线条更激荡着情绪的波涛与颤栗。
全书第一次出现跨页的地方,是菲菲气极的脸部特写,火红的背景衬托着菲菲湛蓝的眼睛,菲菲不可抑止的怒气在巧妙的色彩对比之下表达的异常充分具体。
接下来,菲菲生气踢打时,比她大的多的红色身影也在夸张地扭动,使她踢打的效应扩大了几倍。
巧妙地将象声词的运用与画面结合在一起,把菲菲怒吼时喷出的火红的“咆哮”描绘成喷发的火焰和岩浆,将周围的一切都抛到空中
之后,菲菲也愤然跑出家门。进入自然的空间,菲菲的身影显得娇小而孤单,然而她的怒气却将周围的景物全都变成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对比颜色。
暗绿色及棕色为主体的树林,表现出小主角在盛怒后的宣泄、心情上的困境和随即而来的悲伤。
紧接着大块出现的白色,表达出小主角情绪上承受的压力。
菲菲面对着大海的那一幕:蓝色、平静、柔和、开阔……菲菲的心平静了下来,这时候,橙红色的轮廓线让菲菲在这样清凉惬意的背景中显得闪闪发亮,可爱动人。
在菲菲回家的路上,平静安详的绿色围绕着她。微笑着的菲菲走在充满大自然生机的树林里,她看到了远处的家是温馨的红色,此时,是那么的温暖明亮,令人向往。
最后,又回到灿烂温暖的金黄色——家。
菲菲生气出门后,坐在大树上看海 “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作者可以设计让菲菲遇到大灰狼,碰上坏人……然后被迫地、恐惧地回到自己的家。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处理,那样做带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负面的: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生气的时候是不是连宣泄都不可以呢?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更大更充满爱意的空间,人类心中最神秘、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大海。他是在用一种恬静的手法告诉孩子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生气愤怒都是正常的情绪,但换个角度和环境,就可能改变你的看法和心情。没有单纯的说教,也没有淳淳的诱导,就是简单的道理加上令人信服的画面,这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流畅自然。
写在最后的一些启发:
从闺女1岁开始,我们每天都会在睡前亲子共读,讲完一个故事,我都会忍不住说教“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什么道理......”。直到我给她阅读《菲菲生气了》,姐姐抢了菲菲的玩具,菲菲生气的跑了出去,没有道歉、对错和说教的情节,最后“广阔的大自然安慰了菲菲”。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认为的这些道理都不是生命的真相,只是把孩子从自由的充满创造力的世界抽离。
现在,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闭上喋喋不休的嘴巴“好了,宝贝,故事结束了”。我们做的只是跟她共读一段经历,一个过程,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不带我们的是非观和道德,只是领着她去感受这个奇妙的广阔的多元的世界,这就够了。
附上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莫莉·卞,1943年出生于美国的新泽西州,曾到日本教授英文,也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专属画家及顾问,远赴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偏远城市,还曾为为健康手册绘过图。遍历世界的丰富经验,孕育了她对各地民间故事的喜好,也陶铸了她绘画风格中稍带神秘、悬疑、具有浓厚情绪和不同民族风味的多元面貌!莫莉·卞早期的创作集中于改编各地的民间传说,1980年后,则多致力于原创性故事的图画书创作。她的创作量不算惊人,但作品却屡获殊荣与推介。
《菲菲生气了》荣获了2000年美国凯迪克银奖,同时获得夏洛特·佐罗托夫金奖。
创作背景:“小时候,每当我气极了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点,是座一触即发的火山。那种想要爆发、即将爆发、又怕爆发的状态,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作者莫莉·卞在回忆自己童年经验时这么说。基于这样的回忆,她创作出《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直指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难学习的一课:如何控制及处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