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拿到《沧浪之水》,翻开第一页开始,我便无法自拔地迫不及待地一字不落地认真读了起来,用了两天时间,今晚终于翻到最后一页。《沧浪之水》讲述的是胸中有山壑心中有理想的平民青年池大为在机关中一开始坚持理想,坚守自尊,作为根正苗红的单位里唯一的研究生被领导待见却由于坚持“说真话”而被调离权力中心,低处看尽“权就是全”、无权无势只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现实,最后决定向现实低头,“重新做人”,“把过去的自己杀死”,经受各种权力、金钱的诱惑最后爬到了权力中心,把曾经棱角分明的理想磨成了鹅卵石的故事。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被池大为悲惨的身世打动了,后来是被坚持自尊、清高而较真的池大为这个角色打动了,所以他的思想活动、行为方式,我仿佛都能深深共鸣。他一路的心路历程、反思煎熬,让我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较真、清高不肯向现实臣服的自己。
小说的前半部分,我深深地理解和同情池大为,作为主角,他太惨了!全家因为父亲而遭遇不幸,当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时,坚持相信人性善良相信时间公正坚持信念原则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的死让池大为深刻的认识到父亲至死也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的高贵品格,并以此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然而现实世界太功利,他的清高与自尊到哪里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大学时由于他的自尊,许小曼从此伊人远去。初入社会时由于他的清高,屈文琴与他分道扬镳。在机关时由于他的“清醒”“较真”,极看重他的高层把他驱逐到了权力的“边疆”。一连串的变故,他从高高在上的厅里领导捧着的卫生厅里唯一的研究生,变成了低到尘埃的大家都“没有听过”的池大为。即便如此,即便有太多的人劝他要从众,“不要做瞎子……也不能做聋子……但是要做哑巴”,但是他依然坚持“我不能沉默”,坚持要做《国王的新衣》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坚持要在这种不正常已经被大家视为正常并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氛围中看清真相并说出来,以警醒世人。池大为的前半辈子正如那一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几乎所有人都在涉水而行,只有他坚守原则,独善其身,那么的不合潮流。“潮流来了,人人都知道要跟着走,你去跟它讲道理,它把你甩到后面去,理都不理你。”格格不入的池大为,成了那个环境中人人孤立的对象。
儿子烫伤事件成了压倒池大为信念与原则的最后一根稻草。人命关天的关头,他四处求救无门,认识的能帮上忙的人为了不得罪领导几乎都避他于千里之外,不认识的关键的人物却由于“没有听过”他而作壁上观……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都看不见。赤裸裸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承认,一心想做好人想坚守良心的自己似乎错了。所以,他放弃了曾经一直紧紧护在心中的信念,开始了寻求“进步”的道路。清高如他,刚开始一直跨越不了心理障碍,“我看得见路在哪里,可是我迈不出去。”万事开头难,然而为了儿子,他还是迈出去了,“一个人就是不能想太多,想太多就把自己捆住了”,“权就是全”,“醒了的人是可悲的”,“世界上没有比良心更靠不住的东西了”,“一个人只要他不把自尊看得那么重,放得下脸来,机会还是很多的”。所以,坚持了半辈子清高与自尊的池大为“发誓要重新做人,把过去的自己杀死”,因为“太爱自己就是不爱自己”。太爱惜自己羽毛,就注定无法融入雁群,注定孤掌难鸣。
池大为终于融入了他所在的组织,他悟性高,以前只是不愿下水,一旦涉足,凭他的能力与才智,终于爬上了厅里的第一把交椅。池大为,虽然迟,但终于大有作为。从以前人家“没听说过”、看见人绕路走的“小池”摇身一变成了人人争着抢着凑上前送笑脸的“池厅”。在这个过程中,他无数次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中挣扎,无数次经受着人格的煎熬,乃至最后衣锦还乡时,面对父亲的坟,没有勇气走过去。因为父亲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时间的公正,把信念和原则置于生命之上。”父亲的崇高,反衬出了池大为的庸俗,因为他“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条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他“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俗骨凡胎的他“心中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来的隐痛,无法与别人交流的隐痛……”
这部小说太深刻了,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剧情比现实还现实,活脱脱一部官场现形记。池大为从原来的坚守自尊到后来的随波逐流,董柳从原来的单纯无所求到后来的庸俗计较,马厅长翻手云覆手雨的炉火纯青的官腔艺术,丁小槐等一干溜须拍马的趋利主义者的各色“表演”……无不深刻,入木三分。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沧浪之水,何时能平息?